第五单元 排查检测 (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排查检测 (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08:32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五单元
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解析】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迅速而准确地传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而不是经济交流,A项错误;C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排除;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不是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排除。
B
2. (2024昆明期末)秦汉时期,沟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舟车等运输工具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渐形成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 社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 D. 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解析】秦汉时期关于交通方面的建设映射出国家层面对资源调配与地区联络的强大能力,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材料未直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排除B项;秦汉交替时期社会经历了较大的动荡,不能说是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排除C项;虽然交通运输的发展可能对社会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且“极大改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A
3. (2025蚌埠期末)自汉以降,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在长期动乱中遭受了严重破坏,“八百里秦川”不复存在,关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隋朝建立之初,关中粮食危机已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材料可用来说明隋朝(  )
A. 政治中心的东移 B. 含嘉仓修建的意义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解析】材料反映隋朝建立后关中粮食危机突出,而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这可用来解释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故选D项;隋朝政治中心东移到洛阳,但仍不能解决粮食危机,排除A项;含嘉仓修建的主要意义是储存粮食以调节粮食供应,没有粮食就无法储存,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C项。
D
4. (2024河北期末)隋唐时期的驿站遍布全国,任务包罗万象,既有传递公文书信,又有传达紧急军事情报,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慰抚灾区和押送犯人等事务。这表明,隋唐时期的驿站(  )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与官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C. 遏止了地方不稳定因素蔓延 D.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解析】隋唐时期的驿站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且任务众多,承担一定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秩序,故选D项;材料强调隋唐时期驿站的分布情况及其承担的任务,未涉及其对行政效率的提升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站承担的任务都与国家政治管理紧密相关,未涉及民众的日常生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驿站与地方治理的关系,排除C项。
D
5.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系统,以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海路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和明成祖以后中国的首都均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中央政府需要通过大运河进行漕运以保证对首都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期首都在南方,大运河漕运的功能性降低,因此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A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
D
6. 下表所示为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情况。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城市 1820年(a) 1860年(b) 缩短时间(a-b)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香港(中国) 141 54 87
纽约(美国) 32 13 19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蒸汽船的改进
C.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 电话的问世
B
【解析】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时间缩短说明效率提高,1820年到1860年,提高效率的可能条件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这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船的发明和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时间是1869年,排除C项;电话问世的时间是1876年,排除D项。
7. (2025福州期末)1871年《申报》曾报道:一起盗窃案发生时,某男士因“恐轮船即开”而“仓皇失措,有奔跑之态”,被巡捕扭送公堂;该男子出示轮船客票,借助客票上的年、月、日、时自证清白。这表明,当时(  )
A. 媒体报道左右司法审判 B. 交通变迁影响社会生活
C. 民众普遍具有时间观念 D. 无罪推定成为司法准则
【解析】某男士因害怕错过乘坐轮船时间奔跑,而被巡捕扭送公堂,后借助轮船客票上的时间信息自证清白,这表明以轮船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时间观念增强,并影响了社会行为,故选B项;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审判,但不能决定,排除A项;只通过一位民众害怕错过轮船开动时间而奔跑的信息,不能得出C项结论;男子自证清白,不是无罪推定的体现,排除D项。
B
8. 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提议修建铁路是为了(  )
A. 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 B. 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
C. 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 D. 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解析】根据“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可知,李鸿章提议修建铁路是为了抵御英、俄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故选A项。
A
9. (2024天津期末)1909年《天津关报》写道: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 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 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B
【解析】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天津货物运输的效率,减少了损耗,并且扩大了天津贸易的范围,这反映了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故选B项;近代社会的变化呈现新旧杂糅的特点,传统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且材料中也提及“牲畜、大车、船只”等,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是相对缓慢的过程,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仍然是经济主体,并且材料只能看到天津贸易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他沿海口岸作比较,排除D项。
10. 早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重视殖民地的铁路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到1913年时,已在殖民地共建设铁路达10万余千米。1914年,仅印度铁路网的总长度高达35 285英里,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土的铁路网。英国此举意在(  )
A. 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 B. 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
C. 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 D. 强化英国对外资本扩张
【解析】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资本投资场所需求增加,铁路的修建便利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并非根本目的,而是通过加强与印度的联系,对印度进行经济控制,排除A项;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的目的也是服务于英国本国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突出的是在殖民地修建铁路,不能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排除C项。
D
11. (2025佛山期末)1871—1918年,德国将铁路建设纳入国有化计划,同时制定一系列交通制度,制定统一的铁路收费价目表;政府重视交通人员的培养,大学开设交通科学相关课程。这些措施(  )
A. 促进了德国交通科学化 B. 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C. 推动了大学教育的普及 D. 导致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政府致力于铁路建设并科学规划交通发展、培养相关人才,有利于德国近代交通的科学建设与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明确对于其他学科的态度,排除B项;交通教育与大学教育不能等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火车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较,排除D项。
A
12. (2025成都期末)下图是1956年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的作品《苏伊士运河的巨人》。该漫画(  )
漫画说明: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将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以“国际交流”的名义试图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轮船拦下。而其身后坐着的苏联外交部部长正悠闲地坐在运河岸边垂钓。
A. 肯定苏联维护了中东既有秩序
B. 强调埃及捍卫了世界和平
C. 指出了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D. 揭示了中东格局的深刻变革
D
【解析】漫画反映出中东地区在这一时期因为苏伊士运河引发的国际关系变化,原有的英、法等国主导的格局受到冲击,新兴的阿拉伯国家如埃及等开始崛起并争取自身权益,苏联也试图介入,故选D项;当时苏联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角色更多的是在利用这一事件扩大自身影响力等,排除A项;埃及的行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世界的紧张局势和冷战格局,也没有直接决定世界和平的走向,排除B项;漫画的重点不是强调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而是围绕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各方的博弈,排除C项。
13. (2025汕尾期末)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汽车产业和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低潮。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的优越性,此后数十年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由此可见(  )
A. 交通问题推动交通新技术的运用
B. 轨道交通导致传统交通行业衰弱
C. 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 城市交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解析】材料体现了城市交通在两个不同阶段受不同因素影响呈现不同发展状态,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城市轨道交通与传统交通行业是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城市交通体系具有多元化特点,各类交通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适用场景,排除C项。
D
14. (2024安庆、池州、铜陵期末)不久前,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表示:“我们将加强与包括美国船级社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尤其是在海上运输领域和环境可持续性、碳排放相关的领域。我们将通过提高运河效率和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运河’。”这一主张的提出意在(  )
A. 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B. 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C. 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 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解析】这一主张的提出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减少经过运河的碳排放量,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故选D项;题目未提及任何关于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的内容,排除A项;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时间是在1956年,排除B项;题目未明确提及增加收入作为目标,排除C项。
D
15. (2025无锡期末)中国现代交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桥梁建设方面,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在轨道交通领域,磁悬浮列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取得进展,城市地铁网络日益密集,中欧班列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欧洲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国现代交通的发展(  )
A. 表明中国交通技术已全面领先世界
B. 侧重于轨道交通领域的新突破
C. 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
D. 把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解析】港珠澳大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地铁网络有利于城市内部经济交流,中欧班列加强了中国与欧洲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这些都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故选C项;“全面领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不仅提到轨道交通领域,还提到了桥梁建设方面的成就,排除B项;题干只是列举了桥梁建设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且并未与其他建设项目进行比较,排除D项。
C
16. 2008年,为吸引某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长跑道,规划物流园区,建立了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以及保税港区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这可用来说明(  )
A. 航空经济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
B. 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C. 航空发展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 空中通道开启了贸易的自由化
【解析】据材料可知,重庆升级改造机场和增设航线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科技公司的入驻,推动重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开通国际货运航线不等于加速与国际接轨,只是在引进科技公司入驻,排除B项;贸易自由化并不是由空中通道开启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逐步走上了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道路,排除D项。
C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东莞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
——摘编自陈怀宇《古代大庾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
材料二 唐开元四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主持重修梅关古道,历时约两年完成。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南方诸国贡物、域外及岭南物产沿此道北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
材料三 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1934年陈毅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摘编自杨志刚《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
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梅岭道开辟的原因,并概括梅关古道的作用。(12分)
答案:原因: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的需要;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秦朝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秦朝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任答三点,6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便捷通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国内外陆海贸易,密切了经济联系;推动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任答三点,6分)
(2) 指出材料三中梅关古道功能的变化,并简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6分)
答案:变化:经济功能下降,军事功能上升。(2分)
历史价值:反映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见证革命历程,承载革命文化;丰富文化创作题材。(任答两点,4分)
18. (2025开封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缓解交通拥堵,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纷纷制定高速公路政策。二战后美国面临着核武器的威胁,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利用高速公路疏散城市是应对核威胁的明智选择,他在二战时期已充分地认识到德国的高速公路对于国防的价值。从国内方面来说,汽车的普及、轨道交通的衰落以及郊区化都增加了对于良好道路系统的需求。美国自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之后便进入新型城市化阶段,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心城市的衰落。但是彼时地方政府支持修建公路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改善交通来复兴中心城市。美国交通政策在20世纪中期对高速公路的单一扶持造成了美国陆上交通模式的单一化,也压缩了其他交通形式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董俊《美国民众抵制高速公路运动的缘起、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 我国内地高速公路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整整晚了半个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高速公路的前身——汽车专用公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我国高速公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随着京哈、京沪、青银、沪渝等一批长距离、跨省际的高速公路大通道相继贯通,拥挤路段相继扩容改造完成,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6.1万千米,相关技术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项目。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规模效益逐步发挥,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文建、谢山海、黄智广主编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背景。(8分)
答案:背景:①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缓解交通拥堵; ②国防的需要,应对核威胁; ③汽车的普及和旧的交通方式的衰落;④城市化的发展;⑤美国政府政策的扶持。(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10分)
答案:特点: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成就显著。(任答两点,4分)
意义:①有利于缓解公路运输通道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②有利于改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③推动人们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④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⑤加快了交流速度;⑥拓展了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任答三点,6分)
谢谢观赏第五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迅速而准确地传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而不是经济交流,A项错误;C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排除;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不是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排除。
2. (2024昆明期末)秦汉时期,沟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舟车等运输工具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渐形成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 社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
D. 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答案】 A
【解析】秦汉时期关于交通方面的建设映射出国家层面对资源调配与地区联络的强大能力,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材料未直接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排除B项;秦汉交替时期社会经历了较大的动荡,不能说是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排除C项;虽然交通运输的发展可能对社会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且“极大改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 (2025蚌埠期末)自汉以降,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在长期动乱中遭受了严重破坏,“八百里秦川”不复存在,关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隋朝建立之初,关中粮食危机已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材料可用来说明隋朝(  )
A. 政治中心的东移 B. 含嘉仓修建的意义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隋朝建立后关中粮食危机突出,而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这可用来解释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故选D项;隋朝政治中心东移到洛阳,但仍不能解决粮食危机,排除A项;含嘉仓修建的主要意义是储存粮食以调节粮食供应,没有粮食就无法储存,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C项。
4. (2024河北期末)隋唐时期的驿站遍布全国,任务包罗万象,既有传递公文书信,又有传达紧急军事情报,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慰抚灾区和押送犯人等事务。这表明,隋唐时期的驿站(  )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与官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C. 遏止了地方不稳定因素蔓延
D.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答案】 D
【解析】隋唐时期的驿站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且任务众多,承担一定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秩序,故选D项;材料强调隋唐时期驿站的分布情况及其承担的任务,未涉及其对行政效率的提升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站承担的任务都与国家政治管理紧密相关,未涉及民众的日常生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驿站与地方治理的关系,排除C项。
5.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系统,以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海路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和明成祖以后中国的首都均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中央政府需要通过大运河进行漕运以保证对首都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期首都在南方,大运河漕运的功能性降低,因此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A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
6. 下表所示为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情况。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
城市 1820年(a) 1860年(b) 缩短时间 (a-b)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香港(中国) 141 54 87
纽约(美国) 32 13 19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蒸汽船的改进
C.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 电话的问世
【答案】 B
【解析】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时间缩短说明效率提高,1820年到1860年,提高效率的可能条件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这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船的发明和改进,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开通的时间是1869年,排除C项;电话问世的时间是1876年,排除D项。
7. (2025福州期末)1871年《申报》曾报道:一起盗窃案发生时,某男士因“恐轮船即开”而“仓皇失措,有奔跑之态”,被巡捕扭送公堂;该男子出示轮船客票,借助客票上的年、月、日、时自证清白。这表明,当时(  )
A. 媒体报道左右司法审判
B. 交通变迁影响社会生活
C. 民众普遍具有时间观念
D. 无罪推定成为司法准则
【答案】 B
【解析】某男士因害怕错过乘坐轮船时间奔跑,而被巡捕扭送公堂,后借助轮船客票上的时间信息自证清白,这表明以轮船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时间观念增强,并影响了社会行为,故选B项;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审判,但不能决定,排除A项;只通过一位民众害怕错过轮船开动时间而奔跑的信息,不能得出C项结论;男子自证清白,不是无罪推定的体现,排除D项。
8. 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提议修建铁路是为了(  )
A. 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
B. 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
C. 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
D. 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答案】 A
【解析】根据“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可知,李鸿章提议修建铁路是为了抵御英、俄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故选A项。
9. (2024天津期末)1909年《天津关报》写道: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 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 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答案】 B
【解析】铁路的发展提高了天津货物运输的效率,减少了损耗,并且扩大了天津贸易的范围,这反映了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故选B项;近代社会的变化呈现新旧杂糅的特点,传统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且材料中也提及“牲畜、大车、船只”等,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是相对缓慢的过程,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仍然是经济主体,并且材料只能看到天津贸易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他沿海口岸作比较,排除D项。
10. 早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重视殖民地的铁路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到1913年时,已在殖民地共建设铁路达10万余千米。1914年,仅印度铁路网的总长度高达35 285英里,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土的铁路网。英国此举意在(  )
A. 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
B. 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
C. 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
D. 强化英国对外资本扩张
【答案】 D
【解析】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资本投资场所需求增加,铁路的修建便利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并非根本目的,而是通过加强与印度的联系,对印度进行经济控制,排除A项;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的目的也是服务于英国本国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突出的是在殖民地修建铁路,不能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排除C项。
11. (2025佛山期末)1871—1918年,德国将铁路建设纳入国有化计划,同时制定一系列交通制度,制定统一的铁路收费价目表;政府重视交通人员的培养,大学开设交通科学相关课程。这些措施(  )
A. 促进了德国交通科学化
B. 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C. 推动了大学教育的普及
D. 导致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答案】 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政府致力于铁路建设并科学规划交通发展、培养相关人才,有利于德国近代交通的科学建设与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明确对于其他学科的态度,排除B项;交通教育与大学教育不能等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火车与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较,排除D项。
12. (2025成都期末)下图是1956年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的作品《苏伊士运河的巨人》。该漫画(  )
漫画说明: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将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以“国际交流”的名义试图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轮船拦下。而其身后坐着的苏联外交部部长正悠闲地坐在运河岸边垂钓。
A. 肯定苏联维护了中东既有秩序
B. 强调埃及捍卫了世界和平
C. 指出了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D. 揭示了中东格局的深刻变革
【答案】 D
【解析】漫画反映出中东地区在这一时期因为苏伊士运河引发的国际关系变化,原有的英、法等国主导的格局受到冲击,新兴的阿拉伯国家如埃及等开始崛起并争取自身权益,苏联也试图介入,故选D项;当时苏联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角色更多的是在利用这一事件扩大自身影响力等,排除A项;埃及的行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世界的紧张局势和冷战格局,也没有直接决定世界和平的走向,排除B项;漫画的重点不是强调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而是围绕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各方的博弈,排除C项。
13. (2025汕尾期末)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汽车产业和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低潮。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的优越性,此后数十年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由此可见(  )
A. 交通问题推动交通新技术的运用
B. 轨道交通导致传统交通行业衰弱
C. 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 城市交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了城市交通在两个不同阶段受不同因素影响呈现不同发展状态,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城市轨道交通与传统交通行业是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城市交通体系具有多元化特点,各类交通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适用场景,排除C项。
14. (2024安庆、池州、铜陵期末)不久前,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表示:“我们将加强与包括美国船级社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尤其是在海上运输领域和环境可持续性、碳排放相关的领域。我们将通过提高运河效率和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运河’。”这一主张的提出意在(  )
A. 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B. 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C. 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 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答案】 D
【解析】这一主张的提出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减少经过运河的碳排放量,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故选D项;题目未提及任何关于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的内容,排除A项;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时间是在1956年,排除B项;题目未明确提及增加收入作为目标,排除C项。
15. (2025无锡期末)中国现代交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桥梁建设方面,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在轨道交通领域,磁悬浮列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取得进展,城市地铁网络日益密集,中欧班列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欧洲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国现代交通的发展(  )
A. 表明中国交通技术已全面领先世界
B. 侧重于轨道交通领域的新突破
C. 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
D. 把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答案】 C
【解析】港珠澳大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地铁网络有利于城市内部经济交流,中欧班列加强了中国与欧洲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这些都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故选C项;“全面领先”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不仅提到轨道交通领域,还提到了桥梁建设方面的成就,排除B项;题干只是列举了桥梁建设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且并未与其他建设项目进行比较,排除D项。
16. 2008年,为吸引某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长跑道,规划物流园区,建立了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以及保税港区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这可用来说明 (  )
A. 航空经济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
B. 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C. 航空发展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 空中通道开启了贸易的自由化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重庆升级改造机场和增设航线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科技公司的入驻,推动重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开通国际货运航线不等于加速与国际接轨,只是在引进科技公司入驻,排除B项;贸易自由化并不是由空中通道开启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逐步走上了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道路,排除D项。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东莞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
——摘编自陈怀宇《古代大庾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
材料二 唐开元四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主持重修梅关古道,历时约两年完成。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南方诸国贡物、域外及岭南物产沿此道北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
材料三 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1934年陈毅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摘编自杨志刚《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
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梅岭道开辟的原因,并概括梅关古道的作用。(12分)
答案:原因: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的需要;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秦朝国力强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秦朝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任答三点,6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政治管理和军事控制;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便捷通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便利了国内外陆海贸易,密切了经济联系;推动了岭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任答三点,6分)
(2) 指出材料三中梅关古道功能的变化,并简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6分)
答案:变化:经济功能下降,军事功能上升。(2分)
历史价值:反映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见证革命历程,承载革命文化;丰富文化创作题材。(任答两点,4分)
18. (2025开封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缓解交通拥堵,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纷纷制定高速公路政策。二战后美国面临着核武器的威胁,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利用高速公路疏散城市是应对核威胁的明智选择,他在二战时期已充分地认识到德国的高速公路对于国防的价值。从国内方面来说,汽车的普及、轨道交通的衰落以及郊区化都增加了对于良好道路系统的需求。美国自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之后便进入新型城市化阶段,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心城市的衰落。但是彼时地方政府支持修建公路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改善交通来复兴中心城市。美国交通政策在20世纪中期对高速公路的单一扶持造成了美国陆上交通模式的单一化,也压缩了其他交通形式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董俊《美国民众抵制高速公路运动的
缘起、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 我国内地高速公路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整整晚了半个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高速公路的前身——汽车专用公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我国高速公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随着京哈、京沪、青银、沪渝等一批长距离、跨省际的高速公路大通道相继贯通,拥挤路段相继扩容改造完成,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6.1万千米,相关技术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项目。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规模效益逐步发挥,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文建、谢山海、黄智广主编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背景。(8分)
答案:背景:①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缓解交通拥堵; ②国防的需要,应对核威胁; ③汽车的普及和旧的交通方式的衰落;④城市化的发展;⑤美国政府政策的扶持。(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10分)
答案:特点: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成就显著。(任答两点,4分)
意义:①有利于缓解公路运输通道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②有利于改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③推动人们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④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⑤加快了交流速度;⑥拓展了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任答三点,6分)第五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2. (2024昆明期末)秦汉时期,沟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经济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舟车等运输工具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方式也逐步走向完善。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大一统国家治理局面逐渐形成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 社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
D. 社会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3. (2025蚌埠期末)自汉以降,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在长期动乱中遭受了严重破坏,“八百里秦川”不复存在,关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隋朝建立之初,关中粮食危机已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材料可用来说明隋朝(  )
A. 政治中心的东移 B. 含嘉仓修建的意义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4. (2024河北期末)隋唐时期的驿站遍布全国,任务包罗万象,既有传递公文书信,又有传达紧急军事情报,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慰抚灾区和押送犯人等事务。这表明,隋唐时期的驿站(  )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与官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C. 遏止了地方不稳定因素蔓延
D.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5.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系统,以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海路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6. 下表所示为各地向伦敦传递信息所需要的天数情况。1860年相对于1820年时间大为缩短,这主要得益于 (  )
城市 1820年(a) 1860年(b) 缩短时间 (a-b)
亚历山大(埃及) 53 10 43
开普敦(南非) 77 39 38
加尔各答(印度) 154 39 115
香港(中国) 141 54 87
纽约(美国) 32 13 19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蒸汽船的改进
C.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D. 电话的问世
7. (2025福州期末)1871年《申报》曾报道:一起盗窃案发生时,某男士因“恐轮船即开”而“仓皇失措,有奔跑之态”,被巡捕扭送公堂;该男子出示轮船客票,借助客票上的年、月、日、时自证清白。这表明,当时(  )
A. 媒体报道左右司法审判
B. 交通变迁影响社会生活
C. 民众普遍具有时间观念
D. 无罪推定成为司法准则
8. 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提议修建铁路是为了(  )
A. 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
B. 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
C. 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
D. 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9. (2024天津期末)1909年《天津关报》写道: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 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 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10. 早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重视殖民地的铁路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到1913年时,已在殖民地共建设铁路达10万余千米。1914年,仅印度铁路网的总长度高达35 285英里,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土的铁路网。英国此举意在(  )
A. 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
B. 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
C. 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
D. 强化英国对外资本扩张
11. (2025佛山期末)1871—1918年,德国将铁路建设纳入国有化计划,同时制定一系列交通制度,制定统一的铁路收费价目表;政府重视交通人员的培养,大学开设交通科学相关课程。这些措施(  )
A. 促进了德国交通科学化
B. 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C. 推动了大学教育的普及
D. 导致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12. (2025成都期末)下图是1956年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的作品《苏伊士运河的巨人》。该漫画(  )
漫画说明: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将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以“国际交流”的名义试图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轮船拦下。而其身后坐着的苏联外交部部长正悠闲地坐在运河岸边垂钓。
A. 肯定苏联维护了中东既有秩序
B. 强调埃及捍卫了世界和平
C. 指出了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D. 揭示了中东格局的深刻变革
13. (2025汕尾期末)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汽车产业和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低潮。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的优越性,此后数十年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由此可见(  )
A. 交通问题推动交通新技术的运用
B. 轨道交通导致传统交通行业衰弱
C. 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 城市交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14. (2024安庆、池州、铜陵期末)不久前,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表示:“我们将加强与包括美国船级社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的合作,尤其是在海上运输领域和环境可持续性、碳排放相关的领域。我们将通过提高运河效率和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打造‘绿色运河’。”这一主张的提出意在(  )
A. 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B. 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C. 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 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15. (2025无锡期末)中国现代交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桥梁建设方面,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在轨道交通领域,磁悬浮列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与应用取得进展,城市地铁网络日益密集,中欧班列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欧洲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国现代交通的发展(  )
A. 表明中国交通技术已全面领先世界
B. 侧重于轨道交通领域的新突破
C. 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
D. 把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16. 2008年,为吸引某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长跑道,规划物流园区,建立了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以及保税港区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这可用来说明 (  )
A. 航空经济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
B. 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C. 航空发展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 空中通道开启了贸易的自由化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东莞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北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则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将屠睢率五十万谪徒进军岭南时,在大庾岭上开凿梅岭道、筑横浦关。梅岭道和灵渠一起,将珠江水系纳入全国水运网络,岭南与赣地、中原地区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时期。
——摘编自陈怀宇《古代大庾岭地区道路交通研究》
材料二 唐开元四年,广东韶关人张九龄主持重修梅关古道,历时约两年完成。古道开通后,政府指定其为官方驿道,用于传递公文、运输物资、调动军队等。南方诸国贡物、域外及岭南物产沿此道北运,“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扩大开放海外贸易,货物运输越来越多。宋代以后,南迁移民增多,对岭南开发贡献较大,文人墨客络绎于道,促进了沿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自詹瑞祥《梅关古道沿革考》
材料三 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梅关古道更趋繁忙。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海运发展及粤汉铁路的修通,梅岭的货运量逐渐减少。1922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北伐军经此攻入江西,而后国民政府经此迁到汉口。1934年陈毅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在此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摘编自杨志刚《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
演变及其保护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梅岭道开辟的原因,并概括梅关古道的作用。(12分)
(2) 指出材料三中梅关古道功能的变化,并简述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6分)
18. (2025开封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缓解交通拥堵,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纷纷制定高速公路政策。二战后美国面临着核武器的威胁,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利用高速公路疏散城市是应对核威胁的明智选择,他在二战时期已充分地认识到德国的高速公路对于国防的价值。从国内方面来说,汽车的普及、轨道交通的衰落以及郊区化都增加了对于良好道路系统的需求。美国自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之后便进入新型城市化阶段,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心城市的衰落。但是彼时地方政府支持修建公路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改善交通来复兴中心城市。美国交通政策在20世纪中期对高速公路的单一扶持造成了美国陆上交通模式的单一化,也压缩了其他交通形式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董俊《美国民众抵制高速公路运动的
缘起、发展及影响》
材料二 我国内地高速公路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整整晚了半个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高速公路的前身——汽车专用公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我国高速公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随着京哈、京沪、青银、沪渝等一批长距离、跨省际的高速公路大通道相继贯通,拥挤路段相继扩容改造完成,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6.1万千米,相关技术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项目。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规模效益逐步发挥,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文建、谢山海、黄智广主编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背景。(8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