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09:02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清远期末)汉武帝时,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盐铁商孔仅和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此外,还有许多地方盐铁官吏,也多由盐铁商人充任。汉武帝此举的目的在于(  )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提高商人社会地位
D. 打击私人经商行为
【答案】 B
【解析】汉武帝时期战事频繁,财政压力巨大。为缓解财政困境,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盐铁专卖等,故选B项;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经济管控以服务国家统治等,不是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打击私人经商行为”不是汉武帝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2. (2025佛山期末)2001年,甘肃省张掖市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的一批画像砖,有犁地图、播种图、耱地图、耙地图、二牛耕地图等,几乎囊括了诸多农事活动。下图为当时的画像砖之一。这批画像砖(  )
A. 刻画了精耕细作的田庄经济
B. 表明了游牧经济的范围拓展
C. 反映了魏晋贵族的生活情况
D. 呈现了河西地区的耕作技术
【答案】 D
【解析】甘肃地区魏晋墓出土的一批画像砖包括了当时的诸多农事活动,这体现了农耕技术在西北地区得到发展,展现了河西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故选D项;材料中展示了铁器牛耕的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其属于精耕细作,但并不一定属于田庄经济,排除A项;“几乎囊括了诸多农事活动”表明其体现的是农耕经济,并非游牧经济,排除B项;农业生产属于农民的生产活动,不体现贵族的生活情况,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3. (2025无锡期末)唐以前,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带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依附农没有独立的户籍,子孙世代为依附农,不能离开田庄,还须负担沉重的劳役。唐中叶以后,农民与地主之间主要依靠经济性的租佃契约来维系。到北宋,佃农逐渐获得了可以离开田主另找租佃关系的某种自由。这种变化(  )
A.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C. 使地主与农民关系趋于平等
D. 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答案】 B
【解析】自唐中叶以后,农民与地主之间主要是经济性的租佃契约关系,到宋朝以后宋朝佃农能够获得自由,这极大地减弱了唐朝以前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表明了封建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故选B项;农民与地主依靠经济租佃契约维持关系,这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A项;农民与地主关系始终不平等,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排除D项。
4. (2025深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9—18世纪中国古瓷遗址有40多处,年代最早的是9—10世纪的中国瓷器,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中国青花瓷。当地渔民也多次从附近海域打捞出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汉字,有些印有龙的图案。专家们推测,海底可能存在古代商业沉船。这表明(  )
A. 唐代起中国人就侨居东非
B. 中非间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C. 郑和船队曾到达非洲东部
D. 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入非洲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9-10 世纪” “17、18 世纪”“非洲肯尼亚……中国古瓷遗址”可知,中非之间的贸易往来久远,故选B项;唐朝时期的瓷器可以通过外商贩运到非洲,不一定需要中国人侨居非洲,排除A项;题干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瓷器与郑和船队的关系,排除C项;瓷器出现在非洲和制瓷技术传播到非洲是两回事,排除D项。
5. (2025邯郸期末)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电报局简称为“商”电局,由于电报专业性较强而基本避免了其他官督商办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陈规,电报局还制定并实施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制度,其员工多来自电报学堂毕业的学生,“(电报)学堂与电局相为表里”。这折射出当时(  )
A. 近代企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被抵制
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企业发展离不开新式学堂
【答案】 A
【解析】虽然电报局是采用官督商办的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避免了其他官督商办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陈规,并制定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制度,这表明近代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电报局的经营发展,没有提及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且“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了专业人才,但企业发展并非离不开新式学堂,企业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招聘人才,排除D项。
6. (2025深圳期末)1876年起,中国境内出现第一条铁路。至1949年,中国大陆仅留下2.26万千米铁路能通车,且这些铁路轨距(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有5种之多。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侵略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阻碍
B. 未能掌握世界铁路发展核心技术
C. 受制于复杂多样的地质气候条件
D. 自然经济阻碍和长期战乱的破坏
【答案】 A
【解析】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为了自身利益,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按照他们的需求规划铁路,并且不同列强势力范围不同,导致铁路轨距多样,同时,地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也不利于全国统一规划铁路建设,严重阻碍了铁路的正常发展,故选A项。
7. (2025徐州期末)20世纪初,北京在街道铺设、排污系统治理等方面公开以西方城市的经验为参照;市政公所出版的《市政通告》上经常登载文章,讲述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讨论西方政府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方法,以此作为北京每一项公共事业工程合理性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北京(  )
A. 城市建设借鉴西方经验
B. 城市治理具有民主色彩
C. 城市发展照搬西方模式
D. 城市管理寻求西方理论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以西方城市的经验为参照”“讲述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讨论西方政府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方法”可知A项正确;城市治理的民主色彩强调城市的市民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意见,政府吸收借鉴民众意见,排除B项;C项“照搬”说法不妥,排除;北京进行公共事业工程建设时利用西方经验寻找可行性与合理性,不是在寻求西方理论,排除D项。
8. (2025福州期末)20世纪初,京津一带金融业发展迅速,上海的金融地位相对下降;1927年后,上海地位再次凸显,从地区金融中心转变为全国金融中心。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 北方社会动荡
B. 自身区位优势
C. 政治中心转移
D. 经济结构变动
【答案】 C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政治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上海作为南京附近的重要城市,使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人才向上海集中,从而促进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故选C项;北方社会动荡会影响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但并不是上海金融地位上升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其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但这种优势在20世纪初就已经存在,不是1927年后其地位凸显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列强侵略以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排除D项。
9. (2025郑州期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有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沉到基层农村,建立以队社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当时的“赤脚医生”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这说明当时(  )
A.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国民经济调整卓有成效
C. 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D. 农村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答案】 D
【解析】“赤脚医生”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说明当时农村医疗事业得到发展,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非公共卫生观念,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如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非合作医疗制度本身,排除C项。
10. (2025济南期末)下图所示为1978年以来我国地级政区的变动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地级政区的调整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B. 城市化率与地级政区数量变化保持同步
C. 地级政区变动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反映
D. 地级市数量变化源于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 C
【解析】1978年后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地级市数量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数量趋于稳定,显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率不断上升,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地级政区变动,故选C项;材料数据仅反映政区数量和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并未显示与乡村有关的任何数据,排除A项;据图表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一直在上升,地级政区在21世纪初数量趋于稳定,二者并未保持同步,排除B项;1984年国企改革才全面展开,1978年地级市数量就已经开始变化,排除D项。
11. (2025泰安期末)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的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要有五到八个证人加盖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抵押物。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制定规则保护商业活动
C. 民间借贷加剧社会矛盾
D. 法律保护人们私有财产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借贷契约订立需要五到八个证人加盖印章,这是为了保证契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载明抵押物,这能保障债权人的权益,欠款还清后要砸碎泥板,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这一系列的规则都是为了让借贷这一商业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故选B项;题目更多地体现了对商业活动的规范和保障,并未明确借贷双方的身份,排除A项;通过制订规则来规范借贷行为,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排除C项;虽然借贷活动必然会涉及财产,但题干并没有着重体现出法律是如何专门针对人们的私有财产进行保护的,排除D项。
12. (2025肇庆期末)据统计,1480—1660年,英国伦敦的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于伦敦的不到40人;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75人出生于伦敦;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伦敦籍不到4%。据此表明,当时伦敦(  )
A. 商业环境较为开放
B. 城市自治范围扩大
C.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D.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 A
【解析】在伦敦的各类商人中,非伦敦本地出生的人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这说明伦敦对来自其他地方的商人是比较包容的,商业环境开放,吸引了众多外地商人前来开展商业活动,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自治范围相关内容,排除B项;伦敦商业吸引外地商人是开放性的体现,并非户籍管理混乱,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排除D项。
13. (2025汕尾期末)马克思曾说:“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个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材料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B. 机器生产必然取代手工劳动
C. 自然科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 劳动生产率决定社会的形态
【答案】 B
【解析】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做工,而要用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做工,体现了大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的趋势,故选B项;生产关系变革一般涉及阶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等方面的改变,排除A项;题干重点是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而不是劳动生产率单方面决定的,排除D项。
14. (2025重庆期末)据统计,从1839年到1900年,美国小麦产量从8 500万千克剧增至266 200万千克,同期马铃薯的产量增长了4倍。1820—1900年美国出口总额从5 200万美元猛增到13.71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为农产品,直到1901年出口中农产品仍占65%,为9.49亿美元。由此可知,19世纪的美国(  )
A. 粮食生产严重过剩
B. 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国内市场实现统一
D. 农业发展助推工业革命
【答案】 D
【解析】19 世纪美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且大量出口,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金以及广阔的市场,从而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D项;19 世纪美国人口增长、西部开发等使粮食需求增加,农产品产量增长与出口扩大是农业发展的体现,并非生产过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的数据,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农产品产量与出口数据,不能得出C项结论。
15. (2025西安期末)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 D
【解析】1857年与1929年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其后的科技革命,体现经济危机推动人们寻求新的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本出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利于推动人们寻求科技创新,以便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但不能简单得出B项结论;材料未涉及社会形态问题,排除C项。
16. (2025吉林期末)2022年4月,欧洲央行行长指出了全球贸易的三个变化:一是通过努力创造冗余并使与私营企业发展业务关系的国家数量增多,重新强调供应链的韧性,而非其效率;二是对“经济安全”的新关注,而不是关注自由化和对自由市场的依赖;三是加强区域贸易流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新世界格局业已建立
B. 经济全球化模式发生变化
C. 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解体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的三个变化均指向了全球经济模式正在发生的转变。从强调供应链的效率到重视韧性,从依赖自由市场到关注经济安全,以及加强区域贸易流动,这些都表明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区域性,而非纯粹的效率和全球化,故选B项;当前世界格局仍处于多极化趋势中,排除A、C两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解体,排除D项。
二、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2025洛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造船起步于新石器时代。在船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秦汉、唐宋和明朝。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秦汉时期,秦始皇曾组建过一支运粮大船队,并曾派大将率领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汉朝的水师也十分强大,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唐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船舶不断增大,结构更加合理。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蓬、绳索、铁钉等零部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新中国造船业从抢修改装军船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企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成功实现了船舶出口。进入21世纪,船舶工业在长期积累基础上,抓住了国际船市持续兴旺和海军装备转型升级需求紧迫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的超常规发展。2008年,中国在造船产量上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了世界造船竞争的“第一方阵”。
——谭作钧《铸剑卫海疆 跨越创辉煌——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60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特点。(6分)
答案:特点:起步早;技术不断进步;规模逐步扩大;历经三次高峰时期;服务于军事和商贸需要;官方为主,管理严格;分工趋向细化。(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新中国初期奠定的基础;苏联的技术援助;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和国家对造船业的重视;综合国力的提升,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积极抓住历史机遇,坚持军民结合发展方向;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等。(任答三点,6分)
18. (2025深圳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荷兰人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他们将各种私营公司合并组成的一家国营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公司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有权铸钱币、建城堡、组军队、垄断贸易和对外作战,甚至私设法庭和行政机构。荷兰国王赋予该公司没收在其独占地域内航行的任何外国船只的权力。荷兰自此开始排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一万多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上万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摘编自宋慧国《近代荷兰贸易霸权的兴衰》
材料二 1900年,马应彪吸纳12位股东共计2.5万元,在香港创立先施百货公司,自己以大股东身份担任司理。他采用“不二价”(明码实价)销售模式,并想效仿英国商店雇佣女售货员的方式,但女性抛头露面站柜台有违传统,无人应聘,其妻亲自上柜台售货。1912年和1917年,马应彪先后在广州和上海也建立了先施百货公司,除了购物场所,还设有照相馆、餐厅、电影院等。百货公司营业盛况空前,消费者络绎不绝。
——摘编自桢淳《华侨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百货公司》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由众多私营公司组合而成;将国家财富集中成为对外扩张的资本;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权力极大;作为荷兰殖民扩张的工具;是荷兰成为17世纪全球商业霸主的基础。(任答四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先施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施百货公司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10分)
答案:经营模式:实行股份制;建立百货公司;采取多种类商品销售模式;明码标价;开创女性售货的先例;打造消费休闲综合场所。(任答四点,4分)
社会背景:创立的背景,(国内)近代工商业城市发展(商业、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为先施百货公司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国际)西方商业经营方式传入中国,为先施百货公司的创立提供了借鉴;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政治)辛亥革命解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经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等,有利于先施百货公司的拓展。(任答三点,6分)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分析近代上海的崛起时,认为上海是“因商而兴,以商立市”;有人则指出,近代上海三次国内移民高潮,分别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初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人则提出,近代海运发展以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上海的命运;也有学者关注全方位的开放给上海带来的活力与吸引力;还有人则突出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刘海岩《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
回顾与展望》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上海的崛起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可以认可、修正、反驳材料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
答案:[示例1]观点:近代中国,上海的崛起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2分)
阐述:近代上海开埠以前,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都比较滞后。上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以后,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港口。此后,上海历经洋务运动(列举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亦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举荣氏兄弟企业等亦可)等相关史事,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但同时,上海的发展又与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有关。由于被迫开埠和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建立在列强对华侵略的基础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中国工商业全面繁荣的基础上。(8分)
结论:因此,近代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既有国内工商业发展的原因,也有半殖民地因素存在。(2分)
[示例2]观点:上海的崛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论述:近代上海开埠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市民阶层、无产阶级力量也产生或壮大力量。在五四运动中,面对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镇压的情况,上海市民、工人积极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延续和扩大,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也由于上海工人集中、战斗力强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得以借助这种阶级基础在中国得到传播,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共一大、共产党诞生等史实均可)(8分)
结论:因此,上海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乃至无法替代的作用。(2分)
20. (2025东莞期末)(14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在国际组织上的合法席位问题,因为其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中国政府积极争取恢复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多方努力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苏联等国红十字会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在1952年第18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上恢复了应有的合法席位,从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成功。
——高中华《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维度
(1949—1976)》
材料二 随着世界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中较好地完成了其职责和使命,在发扬人道博爱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面临着人员安全保障、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二元体制、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
——刘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国际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应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恢复国际红十字会合法席位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问题;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斗争;美苏冷战的发展;苏联等国家的支持。(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应如何应对。(8分)
答案:挑战:人员安全保障;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信任危机。(任答两点,4分)
应对: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遵守中立原则;提高自身公信力。(任答两点,4分)(共36张PPT)
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清远期末)汉武帝时,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盐铁商孔仅和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此外,还有许多地方盐铁官吏,也多由盐铁商人充任。汉武帝此举的目的在于(  )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提高商人社会地位 D. 打击私人经商行为
【解析】汉武帝时期战事频繁,财政压力巨大。为缓解财政困境,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盐铁专卖等,故选B项;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经济管控以服务国家统治等,不是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打击私人经商行为”不是汉武帝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B
2. (2025佛山期末)2001年,甘肃省张掖市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的一批画像砖,有犁地图、播种图、耱地图、耙地图、二牛耕地图等,几乎囊括了诸多农事活动。下图为当时的画像砖之一。这批画像砖(  )
A. 刻画了精耕细作的田庄经济
B. 表明了游牧经济的范围拓展
C. 反映了魏晋贵族的生活情况
D. 呈现了河西地区的耕作技术
D
【解析】甘肃地区魏晋墓出土的一批画像砖包括了当时的诸多农事活动,这体现了农耕技术在西北地区得到发展,展现了河西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故选D项;材料中展示了铁器牛耕的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其属于精耕细作,但并不一定属于田庄经济,排除A项;“几乎囊括了诸多农事活动”表明其体现的是农耕经济,并非游牧经济,排除B项;农业生产属于农民的生产活动,不体现贵族的生活情况,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3. (2025无锡期末)唐以前,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带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依附农没有独立的户籍,子孙世代为依附农,不能离开田庄,还须负担沉重的劳役。唐中叶以后,农民与地主之间主要依靠经济性的租佃契约来维系。到北宋,佃农逐渐获得了可以离开田主另找租佃关系的某种自由。这种变化(  )
A.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C. 使地主与农民关系趋于平等
D. 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B
【解析】自唐中叶以后,农民与地主之间主要是经济性的租佃契约关系,到宋朝以后宋朝佃农能够获得自由,这极大地减弱了唐朝以前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表明了封建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故选B项;农民与地主依靠经济租佃契约维持关系,这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A项;农民与地主关系始终不平等,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排除D项。
4. (2025深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9—18世纪中国古瓷遗址有40多处,年代最早的是9—10世纪的中国瓷器,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中国青花瓷。当地渔民也多次从附近海域打捞出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汉字,有些印有龙的图案。专家们推测,海底可能存在古代商业沉船。这表明(  )
A. 唐代起中国人就侨居东非 B. 中非间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C. 郑和船队曾到达非洲东部 D. 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入非洲
【解析】由材料“9-10 世纪” “17、18 世纪”“非洲肯尼亚……中国古瓷遗址”可知,中非之间的贸易往来久远,故选B项;唐朝时期的瓷器可以通过外商贩运到非洲,不一定需要中国人侨居非洲,排除A项;题干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瓷器与郑和船队的关系,排除C项;瓷器出现在非洲和制瓷技术传播到非洲是两回事,排除D项。
B
5. (2025邯郸期末)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电报局简称为“商”电局,由于电报专业性较强而基本避免了其他官督商办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陈规,电报局还制定并实施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制度,其员工多来自电报学堂毕业的学生,“(电报)学堂与电局相为表里”。这折射出当时(  )
A. 近代企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被抵制
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企业发展离不开新式学堂
A
【解析】虽然电报局是采用官督商办的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避免了其他官督商办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陈规,并制定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制度,这表明近代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电报局的经营发展,没有提及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且“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了专业人才,但企业发展并非离不开新式学堂,企业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招聘人才,排除D项。
6. (2025深圳期末)1876年起,中国境内出现第一条铁路。至1949年,中国大陆仅留下2.26万千米铁路能通车,且这些铁路轨距(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有5种之多。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侵略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阻碍
B. 未能掌握世界铁路发展核心技术
C. 受制于复杂多样的地质气候条件
D. 自然经济阻碍和长期战乱的破坏
【解析】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为了自身利益,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按照他们的需求规划铁路,并且不同列强势力范围不同,导致铁路轨距多样,同时,地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也不利于全国统一规划铁路建设,严重阻碍了铁路的正常发展,故选A项。
A
7. (2025徐州期末)20世纪初,北京在街道铺设、排污系统治理等方面公开以西方城市的经验为参照;市政公所出版的《市政通告》上经常登载文章,讲述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讨论西方政府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方法,以此作为北京每一项公共事业工程合理性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北京(  )
A. 城市建设借鉴西方经验 B. 城市治理具有民主色彩
C. 城市发展照搬西方模式 D. 城市管理寻求西方理论
【解析】据材料“以西方城市的经验为参照”“讲述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讨论西方政府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方法”可知A项正确;城市治理的民主色彩强调城市的市民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意见,政府吸收借鉴民众意见,排除B项;C项“照搬”说法不妥,排除;北京进行公共事业工程建设时利用西方经验寻找可行性与合理性,不是在寻求西方理论,排除D项。
A
8. (2025福州期末)20世纪初,京津一带金融业发展迅速,上海的金融地位相对下降;1927年后,上海地位再次凸显,从地区金融中心转变为全国金融中心。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 北方社会动荡 B. 自身区位优势
C. 政治中心转移 D. 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定都南京,政治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上海作为南京附近的重要城市,使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人才向上海集中,从而促进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故选C项;北方社会动荡会影响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但并不是上海金融地位上升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其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但这种优势在20世纪初就已经存在,不是1927年后其地位凸显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列强侵略以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排除D项。
C
9. (2025郑州期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有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沉到基层农村,建立以队社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当时的“赤脚医生”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这说明当时(  )
A.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国民经济调整卓有成效
C. 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D. 农村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解析】“赤脚医生”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说明当时农村医疗事业得到发展,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非公共卫生观念,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如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非合作医疗制度本身,排除C项。
D
10. (2025济南期末)下图所示为1978年以来我国地级政区的变动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地级政区的调整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B. 城市化率与地级政区数量变化保持同步
C. 地级政区变动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反映
D. 地级市数量变化源于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
【解析】1978年后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地级市数量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数量趋于稳定,显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率不断上升,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地级政区变动,故选C项;材料数据仅反映政区数量和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并未显示与乡村有关的任何数据,排除A项;据图表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一直在上升,地级政区在21世纪初数量趋于稳定,二者并未保持同步,排除B项;1984年国企改革才全面展开,1978年地级市数量就已经开始变化,排除D项。
11. (2025泰安期末)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的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要有五到八个证人加盖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抵押物。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制定规则保护商业活动
C. 民间借贷加剧社会矛盾
D. 法律保护人们私有财产
B
【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借贷契约订立需要五到八个证人加盖印章,这是为了保证契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载明抵押物,这能保障债权人的权益,欠款还清后要砸碎泥板,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这一系列的规则都是为了让借贷这一商业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故选B项;题目更多地体现了对商业活动的规范和保障,并未明确借贷双方的身份,排除A项;通过制订规则来规范借贷行为,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排除C项;虽然借贷活动必然会涉及财产,但题干并没有着重体现出法律是如何专门针对人们的私有财产进行保护的,排除D项。
12. (2025肇庆期末)据统计,1480—1660年,英国伦敦的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于伦敦的不到40人;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75人出生于伦敦;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伦敦籍不到4%。据此表明,当时伦敦(  )
A. 商业环境较为开放 B. 城市自治范围扩大
C.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D.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在伦敦的各类商人中,非伦敦本地出生的人占据了很高的比例。这说明伦敦对来自其他地方的商人是比较包容的,商业环境开放,吸引了众多外地商人前来开展商业活动,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自治范围相关内容,排除B项;伦敦商业吸引外地商人是开放性的体现,并非户籍管理混乱,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排除D项。
A
13. (2025汕尾期末)马克思曾说:“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个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材料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B. 机器生产必然取代手工劳动
C. 自然科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 劳动生产率决定社会的形态
【解析】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做工,而要用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做工,体现了大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的趋势,故选B项;生产关系变革一般涉及阶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等方面的改变,排除A项;题干重点是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而不是劳动生产率单方面决定的,排除D项。
B
14. (2025重庆期末)据统计,从1839年到1900年,美国小麦产量从8 500万千克剧增至266 200万千克,同期马铃薯的产量增长了4倍。1820—1900年美国出口总额从5 200万美元猛增到13.71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为农产品,直到1901年出口中农产品仍占65%,为9.49亿美元。由此可知,19世纪的美国(  )
A. 粮食生产严重过剩 B. 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国内市场实现统一 D. 农业发展助推工业革命
【解析】19 世纪美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且大量出口,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金以及广阔的市场,从而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D项;19 世纪美国人口增长、西部开发等使粮食需求增加,农产品产量增长与出口扩大是农业发展的体现,并非生产过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的数据,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农产品产量与出口数据,不能得出C项结论。
D
15. (2025西安期末)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D
【解析】1857年与1929年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引发其后的科技革命,体现经济危机推动人们寻求新的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本出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利于推动人们寻求科技创新,以便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但不能简单得出B项结论;材料未涉及社会形态问题,排除C项。
16. (2025吉林期末)2022年4月,欧洲央行行长指出了全球贸易的三个变化:一是通过努力创造冗余并使与私营企业发展业务关系的国家数量增多,重新强调供应链的韧性,而非其效率;二是对“经济安全”的新关注,而不是关注自由化和对自由市场的依赖;三是加强区域贸易流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新世界格局业已建立 B. 经济全球化模式发生变化
C. 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解体
【解析】题干中的三个变化均指向了全球经济模式正在发生的转变。从强调供应链的效率到重视韧性,从依赖自由市场到关注经济安全,以及加强区域贸易流动,这些都表明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区域性,而非纯粹的效率和全球化,故选B项;当前世界格局仍处于多极化趋势中,排除A、C两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解体,排除D项。
B
二、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2025洛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造船起步于新石器时代。在船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秦汉、唐宋和明朝。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秦汉时期,秦始皇曾组建过一支运粮大船队,并曾派大将率领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汉朝的水师也十分强大,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唐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船舶不断增大,结构更加合理。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蓬、绳索、铁钉等零部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新中国造船业从抢修改装军船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企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成功实现了船舶出口。进入21世纪,船舶工业在长期积累基础上,抓住了国际船市持续兴旺和海军装备转型升级需求紧迫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的超常规发展。2008年,中国在造船产量上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了世界造船竞争的“第一方阵”。
——谭作钧《铸剑卫海疆 跨越创辉煌——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60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特点。(6分)
答案:特点:起步早;技术不断进步;规模逐步扩大;历经三次高峰时期;服务于军事和商贸需要;官方为主,管理严格;分工趋向细化。(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新中国初期奠定的基础;苏联的技术援助;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和国家对造船业的重视;综合国力的提升,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积极抓住历史机遇,坚持军民结合发展方向;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等。(任答三点,6分)
18. (2025深圳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荷兰人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他们将各种私营公司合并组成的一家国营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公司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有权铸钱币、建城堡、组军队、垄断贸易和对外作战,甚至私设法庭和行政机构。荷兰国王赋予该公司没收在其独占地域内航行的任何外国船只的权力。荷兰自此开始排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一万多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上万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摘编自宋慧国《近代荷兰贸易霸权的兴衰》
材料二 1900年,马应彪吸纳12位股东共计2.5万元,在香港创立先施百货公司,自己以大股东身份担任司理。他采用“不二价”(明码实价)销售模式,并想效仿英国商店雇佣女售货员的方式,但女性抛头露面站柜台有违传统,无人应聘,其妻亲自上柜台售货。1912年和1917年,马应彪先后在广州和上海也建立了先施百货公司,除了购物场所,还设有照相馆、餐厅、电影院等。百货公司营业盛况空前,消费者络绎不绝。
——摘编自桢淳《华侨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百货公司》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由众多私营公司组合而成;将国家财富集中成为对外扩张的资本;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权力极大;作为荷兰殖民扩张的工具;是荷兰成为17世纪全球商业霸主的基础。(任答四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先施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施百货公司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10分)
答案:经营模式:实行股份制;建立百货公司;采取多种类商品销售模式;明码标价;开创女性售货的先例;打造消费休闲综合场所。(任答四点,4分)
社会背景:创立的背景,(国内)近代工商业城市发展(商业、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为先施百货公司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国际)西方商业经营方式传入中国,为先施百货公司的创立提供了借鉴;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政治)辛亥革命解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经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等,有利于先施百货公司的拓展。(任答三点,6分)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分析近代上海的崛起时,认为上海是“因商而兴,以商立市”;有人则指出,近代上海三次国内移民高潮,分别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初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人则提出,近代海运发展以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上海的命运;也有学者关注全方位的开放给上海带来的活力与吸引力;还有人则突出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刘海岩《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
回顾与展望》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上海的崛起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可以认可、修正、反驳材料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
答案:[示例1]观点:近代中国,上海的崛起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2分)
阐述:近代上海开埠以前,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都比较滞后。上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以后,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港口。此后,上海历经洋务运动(列举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亦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举荣氏兄弟企业等亦可)等相关史事,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但同时,上海的发展又与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有关。由于被迫开埠和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建立在列强对华侵略的基础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中国工商业全面繁荣的基础上。(8分)
结论:因此,近代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既有国内工商业发展的原因,也有半殖民地因素存在。(2分)
[示例2]观点:上海的崛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论述:近代上海开埠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市民阶层、无产阶级力量也产生或壮大力量。在五四运动中,面对北京学生的爱国行为遭到镇压的情况,上海市民、工人积极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延续和扩大,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也由于上海工人集中、战斗力强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得以借助这种阶级基础在中国得到传播,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共一大、共产党诞生等史实均可)(8分)
结论:因此,上海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乃至无法替代的作用。(2分)
20. (2025东莞期末)(14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在国际组织上的合法席位问题,因为其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中国政府积极争取恢复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多方努力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苏联等国红十字会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在1952年第18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上恢复了应有的合法席位,从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成功。
——高中华《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维度
(1949—1976)》
材料二 随着世界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中较好地完成了其职责和使命,在发扬人道博爱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面临着人员安全保障、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二元体制、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
——刘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国际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应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恢复国际红十字会合法席位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问题;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斗争;美苏冷战的发展;苏联等国家的支持。(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应如何应对。(8分)
答案:挑战:人员安全保障;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信任危机。(任答两点,4分)
应对: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遵守中立原则;提高自身公信力。(任答两点,4分)
谢谢观赏选择性必修2综合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清远期末)汉武帝时,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盐铁商孔仅和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此外,还有许多地方盐铁官吏,也多由盐铁商人充任。汉武帝此举的目的在于(  )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提高商人社会地位
D. 打击私人经商行为
2. (2025佛山期末)2001年,甘肃省张掖市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的一批画像砖,有犁地图、播种图、耱地图、耙地图、二牛耕地图等,几乎囊括了诸多农事活动。下图为当时的画像砖之一。这批画像砖(  )
A. 刻画了精耕细作的田庄经济
B. 表明了游牧经济的范围拓展
C. 反映了魏晋贵族的生活情况
D. 呈现了河西地区的耕作技术
3. (2025无锡期末)唐以前,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带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依附农没有独立的户籍,子孙世代为依附农,不能离开田庄,还须负担沉重的劳役。唐中叶以后,农民与地主之间主要依靠经济性的租佃契约来维系。到北宋,佃农逐渐获得了可以离开田主另找租佃关系的某种自由。这种变化(  )
A.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C. 使地主与农民关系趋于平等
D. 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4. (2025深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9—18世纪中国古瓷遗址有40多处,年代最早的是9—10世纪的中国瓷器,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中国青花瓷。当地渔民也多次从附近海域打捞出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汉字,有些印有龙的图案。专家们推测,海底可能存在古代商业沉船。这表明(  )
A. 唐代起中国人就侨居东非
B. 中非间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C. 郑和船队曾到达非洲东部
D. 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入非洲
5. (2025邯郸期末)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电报局简称为“商”电局,由于电报专业性较强而基本避免了其他官督商办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陈规,电报局还制定并实施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制度,其员工多来自电报学堂毕业的学生,“(电报)学堂与电局相为表里”。这折射出当时(  )
A. 近代企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被抵制
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企业发展离不开新式学堂
6. (2025深圳期末)1876年起,中国境内出现第一条铁路。至1949年,中国大陆仅留下2.26万千米铁路能通车,且这些铁路轨距(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有5种之多。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外国侵略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阻碍
B. 未能掌握世界铁路发展核心技术
C. 受制于复杂多样的地质气候条件
D. 自然经济阻碍和长期战乱的破坏
7. (2025徐州期末)20世纪初,北京在街道铺设、排污系统治理等方面公开以西方城市的经验为参照;市政公所出版的《市政通告》上经常登载文章,讲述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讨论西方政府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方法,以此作为北京每一项公共事业工程合理性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北京(  )
A. 城市建设借鉴西方经验
B. 城市治理具有民主色彩
C. 城市发展照搬西方模式
D. 城市管理寻求西方理论
8. (2025福州期末)20世纪初,京津一带金融业发展迅速,上海的金融地位相对下降;1927年后,上海地位再次凸显,从地区金融中心转变为全国金融中心。这一变化直接得益于(  )
A. 北方社会动荡
B. 自身区位优势
C. 政治中心转移
D. 经济结构变动
9. (2025郑州期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有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沉到基层农村,建立以队社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当时的“赤脚医生”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这说明当时(  )
A.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国民经济调整卓有成效
C. 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D. 农村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10. (2025济南期末)下图所示为1978年以来我国地级政区的变动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地级政区的调整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B. 城市化率与地级政区数量变化保持同步
C. 地级政区变动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反映
D. 地级市数量变化源于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11. (2025泰安期末)古巴比伦因借贷而发生的商业活动十分常见。借贷契约一般写在泥板上,借贷契据的订立一般需要有五到八个证人加盖印章。借贷契约必须载明抵押物。在欠款还清后,按惯例必须把泥板砸碎。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制定规则保护商业活动
C. 民间借贷加剧社会矛盾
D. 法律保护人们私有财产
12. (2025肇庆期末)据统计,1480—1660年,英国伦敦的403个“大商人”中,出生于伦敦的不到40人;813个号服公会商人中,75人出生于伦敦;389个店主和零售商中,伦敦籍不到4%。据此表明,当时伦敦(  )
A. 商业环境较为开放
B. 城市自治范围扩大
C.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D.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3. (2025汕尾期末)马克思曾说:“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个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材料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B. 机器生产必然取代手工劳动
C. 自然科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 劳动生产率决定社会的形态
14. (2025重庆期末)据统计,从1839年到1900年,美国小麦产量从8 500万千克剧增至266 200万千克,同期马铃薯的产量增长了4倍。1820—1900年美国出口总额从5 200万美元猛增到13.71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为农产品,直到1901年出口中农产品仍占65%,为9.49亿美元。由此可知,19世纪的美国(  )
A. 粮食生产严重过剩
B. 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国内市场实现统一
D. 农业发展助推工业革命
15. (2025西安期末)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6. (2025吉林期末)2022年4月,欧洲央行行长指出了全球贸易的三个变化:一是通过努力创造冗余并使与私营企业发展业务关系的国家数量增多,重新强调供应链的韧性,而非其效率;二是对“经济安全”的新关注,而不是关注自由化和对自由市场的依赖;三是加强区域贸易流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新世界格局业已建立
B. 经济全球化模式发生变化
C. 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解体
二、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2025洛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造船起步于新石器时代。在船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秦汉、唐宋和明朝。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秦汉时期,秦始皇曾组建过一支运粮大船队,并曾派大将率领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汉朝的水师也十分强大,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唐宋时期,造船技术先进,船舶不断增大,结构更加合理。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蓬、绳索、铁钉等零部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新中国造船业从抢修改装军船起步,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造船企业,并借助苏联的技术援助,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一批先进的关键生产设备,成功实现了船舶出口。进入21世纪,船舶工业在长期积累基础上,抓住了国际船市持续兴旺和海军装备转型升级需求紧迫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民船产业和海军装备研制的超常规发展。2008年,中国在造船产量上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了世界造船竞争的“第一方阵”。
——谭作钧《铸剑卫海疆 跨越创辉煌——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60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18. (2025深圳期末)(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初,荷兰人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他们将各种私营公司合并组成的一家国营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公司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有权铸钱币、建城堡、组军队、垄断贸易和对外作战,甚至私设法庭和行政机构。荷兰国王赋予该公司没收在其独占地域内航行的任何外国船只的权力。荷兰自此开始排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一万多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上万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摘编自宋慧国《近代荷兰贸易霸权的兴衰》
材料二 1900年,马应彪吸纳12位股东共计2.5万元,在香港创立先施百货公司,自己以大股东身份担任司理。他采用“不二价”(明码实价)销售模式,并想效仿英国商店雇佣女售货员的方式,但女性抛头露面站柜台有违传统,无人应聘,其妻亲自上柜台售货。1912年和1917年,马应彪先后在广州和上海也建立了先施百货公司,除了购物场所,还设有照相馆、餐厅、电影院等。百货公司营业盛况空前,消费者络绎不绝。
——摘编自桢淳《华侨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百货公司》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先施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施百货公司不断壮大的时代背景。(10分)
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分析近代上海的崛起时,认为上海是“因商而兴,以商立市”;有人则指出,近代上海三次国内移民高潮,分别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初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人则提出,近代海运发展以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上海的命运;也有学者关注全方位的开放给上海带来的活力与吸引力;还有人则突出上海的崛起与中国半殖民地化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刘海岩《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
回顾与展望》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上海的崛起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可以认可、修正、反驳材料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
20. (2025东莞期末)(14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在国际组织上的合法席位问题,因为其事关中国主权问题。中国政府积极争取恢复在多个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多方努力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苏联等国红十字会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在1952年第18届国际红十字会大会上恢复了应有的合法席位,从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成功。
——高中华《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维度
(1949—1976)》
材料二 随着世界矛盾与冲突的加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中较好地完成了其职责和使命,在发扬人道博爱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面临着人员安全保障、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二元体制、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
——刘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与国际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应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恢复国际红十字会合法席位的历史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应如何应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