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1 09:5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三世纪末四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难以生存 D.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迁往江南
2.自西晋以来,从北方迁入内地的民族中,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后代,鲜卑族自称是黄帝或其后裔;同时,内迁各族统治者在政治上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以上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
B.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匈奴族、鲜卑族已经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3.根据下表的课文子目,判断该课的课文标题应该是( )
西晋的建立 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完成了北方统一
B.东晋北伐——实现了南北统一
C.八王之乱——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曹丕建魏——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
5.阅读下表,该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数量 汉族迁往南方数量
东汉末年 较少 较少
西晋时期 大量 大量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6.成语“乱七八糟”意为杂乱无章,难以理清头绪。该成语出自两个历史典故:“乱七”源自“七国之乱”,“八糟”源自“八王之乱”。其中“八王之乱”( )
A.打击了秦朝统治 B.造成了西汉衰落 C.加速了西晋灭亡 D.瓦解了东晋政权
7.在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相继迁入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内迁的“五胡”游牧民族有 ( )
①蒙古族 ②羯族 ③氐族 ④维吾尔族 ⑤羌族 ⑥匈奴族 ⑦鲜卑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
8.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是指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八糟”是指“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发生在( )
A.东汉 B.西汉 C.三国 D.西晋
9.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此种现象( )
A.证明了北方民族与汉族同宗同源
B.反映了西晋时期的政局和谐稳定
C.促进了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D.阻碍了西晋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中①处对应的内容是( )
A.夏朝 B.西周 C.东汉 D.西晋
11.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的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内迁的匈奴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西晋时期( )
A.民族交融得到一定发展 B.鲜卑与黄帝有血缘关系
C.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强大 D.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12.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北方战乱频繁经济遭破坏 B.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地南移 D.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综合题
13.表格对比归纳、读地图、绘制朝代更迭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
(1)材料一图一中辽东郡、陇西郡、象郡等郡的设置说明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与战国时期秦国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图二与图一相比,我国疆域出现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综合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时间线索把A、B、C朝代补充完整,并归纳出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14.国家统一多元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七年级一班的王老师以国家统一多元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一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观察地图——认识疆域拓展】
(1)地图能够直观反映人类历史的发展。下面三幅地图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国家形势,请你根据地图指出图一、图二两个朝代治理地方措施的不同。并指出图一到图三呈现出的历史发展趋势。
任务二 【解读历史人物——感知政权的建立巩固】
(2)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下面是为统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请你完成①②③④处介绍,并结合所学归纳他们的相同之处。
介绍: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①:____。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②:____。他自称“始皇帝”,史称③“: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政治军事、财政等军政大权。 相同之处:____
介绍: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④: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任务三 【体会时空延续——书统一格局】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国家统一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三、材料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岳阳古代简史:6000年前车轱山遗址有原始农耕遗存;战国时属楚国,屈原在此留下爱国诗篇;三国时东吴鲁肃筑巴丘城,设阅军楼(岳阳楼前身);西晋置巴陵县,成为区域行政中心。
——摘自《岳阳市志 古代卷》(改编自2017湖北荆州中考真题)
材料二:中国古代区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周边地区逐步融入中原文明;秦汉确立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改编自2024江西中考真题)
(1)根据材料一,岳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建筑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岳阳古代发展与国家历史进程的关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发现了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所在地。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等
材料三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摘编自普通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一考古发现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B C B D C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A
1.B
2.B
3.B
4.C
5.B
6.C
7.B
8.D
9.C
10.D
11.A
12.A
13.(1)变化:由县制发展为郡县制。最大特征:疆域扩大,西域归属西汉政府管辖。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补充:A.夏;B.秦朝;C.西晋;
趋势: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4.(1)图一:通过分封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权的稳定;图二;在地方设置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趋势:国家疆域不断扩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2)①: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秦始皇;④:大一统。相同之处:都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3)【示例】题目: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东汉末年,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是分裂时期,但三国在各自区域内发展经济,孕育了统一的趋势,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总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格局,又有分裂局面,但统一是主流。
15.(1)建筑:巴丘城、阅军楼(岳阳楼前身)
(2)关系:岳阳古代发展与国家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如战国时融入楚国文明体现诸侯争霸与民族交融;三国时成为军事要地反映三国鼎立局势;西晋置县体现中央集权制度对地方的管辖,是国家历史发展的局部缩影
16.(1)范围广;规模大;方式多样;以华夏族为主导。
(2)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西域民众认同中央王朝。
(3)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
(4)民族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