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B.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
C.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了夷洲
D.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
2.《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自然环境优越
C.北方人民南迁 D.政治中心南移
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B.翻车的推广
C.《氾胜之书》推广先进技术 D.社会比较安定
4.下图展示的是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出行的场景。东晋时期,豪门贵族以出门乘坐牛车为尊,豪门贵族出行时前呼后拥。材料反映东晋的政治特点是( )
东晋·陶牛车及俑群
A.军阀割据 B.武将专权 C.门阀政治 D.民族交融
5.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史事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图文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政治中心开始南移
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景象。材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8.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逐渐得到开发 C.普遍使用耧车 D.自然条件优越
9.东晋时,大秦曾派使者来到建康。南朝时,日本的大和国使者先后访问过宋、齐、梁三朝,在频繁的中日经贸交往中,中国的丝织及缝纫技术被引进到日本。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统治者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C.对外贸易发展 D.社会比较安定
10.下表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该表的变化反映出( )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注:士族,特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阶层,即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寒人指门第低微的人。)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东晋豪强势力的膨胀
C.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两晋专制皇权的弱化
11.下面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魏晋之间的交替 C.西晋的短暂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2.古代史上,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开通道路)”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祖逖“击楫中流”的慷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迹都蕴含着( )
A.改革创新的意志 B.家国天下的情怀
C.以人为本的思想 D.无为而治的理念
二、综合题
1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材料二:从西北地区引入中原地区的瓜果类有石榴、胡桃等9种,调料类增加了胡麻、胡葱、胡蒜等,其他还有苜蓿、红蓝花,这些经济作物在传入和被广泛种植与使用后,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种资源,对于汉王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北物种被引入中原地区的意义。
材料三:自西晋末年至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渡淮过江。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南方本是以农业为主,之后学习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70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汉武帝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统购统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
——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材料三 从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并概括这一阶段的政治特征。南朝时江南最繁华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汉武帝实行的经济措施。简述这些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材料题
15.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下列有关农业方面的
材料 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政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致十余钱。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3)阅读材料三、概括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发,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以福建为例,“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的移民传说。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东晋政府在江南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到梁代,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举族南迁”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统治者对待南迁人民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C B C B B C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B
1.A
2.C
3.D
4.C
5.B
6.C
7.B
8.B
9.C
10.D
11.A
12.B
13.(1)水稻:河姆渡居民;粟:半坡居民。
(2)意义: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种资源,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3)原因: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经验;南方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等。
(4)认识: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强大的基础;要注重农业技术的改进;要重视引进外来物种;人口的迁徙等。
14.(1)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建康
(2)施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任意一点)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4)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政治局势的影响;人口的迁徙;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15.(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4)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16.(1)历史事件:八王之乱。
(2)政策:建立侨州郡县;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
(3)原因: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经济的政策;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任写3个)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因素:统治者的重视,恰当的经济政策;人口的增长,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使用;稳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