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应知应会知识点(23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物理原子物理应知应会知识点(23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1 07: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原子物理
必知必会知识点
你记住了吗?
原子物理
1.原子部分
(选必三 第四章 原子结构)
2.原子核部分
(选必三 第五章 原子核)
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孙
汤姆孙原子模型(枣糕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第一阶段:
汤姆生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打破了人们一直认为的原子不能再分的观念,认识到原子内部存在结构,并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式”模型。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了
电子的电荷量,揭示了电荷
的量子化。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第二阶段:
卢瑟福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几乎被撞了回来。
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解释:
α粒子与电子相碰对其几乎无影响,
大角度偏转是原子核对它库仑力作用的结果。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第三阶段:
原子发光与自身原子结构有关,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是原子发光的原因。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却不能解释氢原子的明线光谱.
410.29 434.17 486.27 656.47 λ/nm
玻尓借助了量子化的观点修正了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提出了三个假说:
①轨道量子化 ②能量量子化 ③能级跃迁量子化
氢原子能级图
氢原子能级图
能级跃迁量子化
电子从高轨道跃迁到低轨道,
电子动能增加,
电势能减少,
原子总能量减少,
对外辐射光子能量
例:大量氢原子从n=3 的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能向外辐射( )种频率不同的光子;其中光子的最大能量为( )eV.
3种
12.09
玻尓原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发光,
但对于复杂的原子,如氦原子发光就无法解释,
说明玻尓原子理论还存在局限性,还没有完全
解释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下面哪些实例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哪些实例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光的本性是什么?
(波粒二象性)
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它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即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
γ
德布罗意
原子核的符号表示:
常用粒子符号书写:
α粒子:
β粒子:
中子:
质子:
原子核部分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
人类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是
从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开始的。
由左手定则可知:
α射线带正电,
β射线带负电,
Γ射线不带电
放射线的研究
射线
射线
射线
电离能力
贯穿能力
速度
成分
氦原子核
高能量
电磁波
1/10光速
接近光速
光速
弱,纸能挡住
较强,
毫米的铝板
很强,厚的混凝土、铅板

较弱
更小
高速电子流
衰变分类:基本类型两种
问题:
原子核中没有α粒子和
电子,为什么衰变过程
却放出它们?
原子核衰变是自发进行的,
衰变遵循的规律——两个守恒:
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其中电荷数是指代数和)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叫作这种元素的半衰期(τ).
氡的衰变
=)n
(其中n=)
2.半衰期的特点:
①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描述的是统计规律。
对单个原子核说它的半衰期是没有意义的。
②放射性元素衰变发生在原子核内部,
半衰期大小(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
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
部条件没有关系。
人工核反应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人工核反应方程)
(卢瑟福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人工核反应方程)
关注:
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与人工核反应的
不同点与相同点
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核力及其特点:
能够把原子核中的各核子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力叫做核力。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是短程力;
原子核的结合能:
原子核分散为核子要吸收能量,
即原子核的结合能。
反之,这个能量也是核子结合
成原子核要释放能量。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影响深远的质能方程,
解决了核能的计算问题。
质能方程: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质量成正比。
质量为1u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为931.5MeV
利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不仅能计算结合能,
还能计算核反应过程吸收或放出的核能!
1.先写出核反应方程;(注意方程用箭头不是等号)
2.计算质量亏损(质量增加)Δ
3.利用公式:
计算出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吸收的能量):
一.核裂变(链式反应)
+

+
+
二.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①氢弹
应用:
②天然核聚变:太阳内部的核燃烧
应用:①原子弹②核电站
核裂变与核聚变都是释放能的核反应
原子物理应知应会知识点
你一定要掌握!
EN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