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雨的四季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雨的四季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1 11: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雨,热烈而又粗犷,不像春天的雨,雨滴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眉。雨中,淋湿的头发、婕毛滴着水,别具一番风情。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衣裳,那么夏天的雨则使大地变得丰满。雨后,田地里的庄稼绿茵茵的,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1、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粗犷(A. guǎng B. kuàng) ________ ②绿茵茵(A. yīn B. yīng) ________
2、校对上面的语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①娇眉________ ②婕毛________
3.选出下列对语段中词语词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雨滴”“花苞”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
B. “风情”“浆汁”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
C. “夏天”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D. “田地里”的“里”是方位名词。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四季之雨各有韵味。春雨无声飘落,犹如贵客______ (A. 莅临 B. 拜访)人间,滋润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烘托出一室的静谧。夏雨寻常,“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久等友人不至,那便于一抹黄晕的光中闲敲棋子,沙沙细雨中亦得自在。秋雨凄冷,“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每一滴都浸满思念与无言的忧愁。冬雨如泣如诉,与雁声、寒气应和……真想在这北风______ (A. 欺人太甚 B. 咄咄逼人)之日,和友人偎依在毡炉旁,约一场温暖。这雨,怎能不让人不喜爱呢?
4.同学们反复推敲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请为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只填序号)
5、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排列句序。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8.班级组织开展《朝花夕拾》阅读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有同学想给书中篇目配上插图,请你判断下面两幅图片分别适合作为哪篇文章的插图。
图1 图2
图1:《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你与同学约好周日下午3点一起去观看纪录片《先生鲁迅》。当你兴致勃勃地正要出门时,父亲指着一套试卷对你说:“给我把这套题写完。写不完,就不准去。”这使你联想到鲁迅在_______________(篇名)中也描写过类似的情节。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灰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而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裁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当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彼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档的时侠,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9.“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0.“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这段文字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如何写春雨的?
11.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段首句的“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12. 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13.秋雨观景图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恋地情结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其目的是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这些纽带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许人类对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美感可以是从一幅美景中获得的短暂快乐,也可以是从稍纵即逝但豁然显现的美之中获得的强烈愉悦。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
其实,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当这种情感变得很强烈的时候,我们便能明确,地方与环境其实已经成为情感事件的载体,成为符号。在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笔下,人类的情感具有重要的顺序性,或许这适合于所有的男人。他写道:“妻子,沐浴在阳光下的爱人,双眸盈满了美丽的海潮。春季,大地到处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景色。对那些尚无子嗣却满心期盼的人来说,新生命给屋子带来的光明才是最可人、最让人欢喜的东西。”
(摘编自段义孚《恋地情结》)
材料二:
基于对空间和地方的研究,段义孚指出喜爱与恐惧是人地关系的两大主导情绪,二者的对立统一是理解人与地理空间辩证关系的基础。段义孚对喜爱与恐惧这两种情绪在空间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强调以个人经验作为研究地理学的工具,认为人类是因为与环境进行互动,才对特定的空间产生经验,继而演进为概念。这种经验是我们了解环境的基础,是一个地方的“感受性质”。人在不同空间中产生喜爱与恐惧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感和地方感。比如人们在高大的地标面前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地标可能会让人产生不亲近的、权威的、震慑的地方感。在由人类的地理经验透视出空间感和地方感后,段义孚引进时间的尺度,作为研究地理空间的元素。时间影响人对空间的体验,进而影响地方感的产生,例如久居更容易产生对地方的依恋(恋地情结)。
恋地情结指人对所在的环境产生情感依附和依恋。空间会由于人对其赋予情感属性变成“地方”。人可以对地方产生强烈的心理联系和情感。愉悦的空间体验、在某处的美好的回忆和对地方的自豪感等都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恋地情结的出现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体验或长久的地方归属感,而最容易产生恋地情结的地方是家,家的概念包括微观尺度的一张床到宏观尺度的整个国家或大陆。在城乡规划中,从小社区、小村庄、小乡镇到特大城市及城市群都可以是“家园”。恋地情结对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启示:空间中有可以使人们产生恋地情结的事物,他们能赋予地方积极的情绪并吸引人们的到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能够使一个地方成为人们喜爱之地,这一举措可以避免人口的流失、文化商业外迁及因此导致的城市衰退。
恋地情结的反面是逃避主义。人们可以通过改造空间、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物质及精神世界等方式逃避自然、自身及所有混沌和不确定性。在段氏理论看来,城市的出现是为了逃避自然最初混沌不安的状态,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有秩序的城市以远离混乱。曾经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促使人逃离自然,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如今又希望逃回自然中去。人类的想象力产生了逃避情绪和逃避文化,正是人们对城市这一秩序井然的居住形态的想象促使人们建立城市以逃避他们难以掌控的自然。城市存在诸多解释,段义孚从地方情感视角出发,在心理学层面上较好地解释了人们最初为何喜爱城市并建立城市。这一空间中的逃避情绪也能够解释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中人口由于中心城区混乱拥挤等,逃离中心,迁入郊区。从逃避主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井然有序和清晰明了可以吸引人们来到城市,但城市失去了这一特质则会驱使人们逃离城市。城市管理者可以利用城市有序的优点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除了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同样需要打造清晰有序的空间以提升乡镇的软实力。
此外,段义孚认为对地方的喜好与恐惧情绪与地方和空间的本质关系是相对应的。在《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中,段义孚辨析了地方和空间两个概念,两者的联系在于经验。人用自身的经验衡量一切,包括空间。段义孚认为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缺乏意义的领域”,空间具有开放性。开放的空间意味着自由、缺乏保护和具有威胁性。地方则是“让人感到价值存在之处”,可以是真实存在的空间,也可以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事物。地方是人们生活的情感投射处。房间、家园和故乡可以是地方,母亲的怀抱和愉快的体验也可以是地方。宋秀葵认为地方是安稳的象征,也是个人身份认同的源泉。地方承载了人们的恋地情结,是为人们所喜爱依恋的事物。但是长久的安稳地方会使人疲惫,因而人们时常需要到开放的空间去寻找平衡。空间的自由开阔会让喜爱冒险的人产生恋地情结,但是空间的威胁性会让大多数人产生逃避情绪,因而人们又需要回到家园等地方寻求安慰。人们需要不同的体验,因而需要地方与空间相结合,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地方和空间合理地布置以满足人们的丰富需求。
(摘编自陈伊乔、刘逸《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恋地情结指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其情感体验丰富多样,涵盖从审美获得的短暂快乐到对家园等地的长久依恋。
B.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逃避自然最初混沌不安状态的结果,而如今城市病的出现又促使人们产生逃回自然的想法。
C. 段义孚指出空间会因人类赋予其情感属性而变成“地方”,如人们在高大地标前产生恐惧的情绪,地标就成为不具情感意义的空间。
D. 与空间是实的不同,地方的概念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比如母亲的怀抱和愉快的体验也可以是地方。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个人经验作为研究地理学的工具,能让人类更好地了解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空间感和地方感。
B. 人类对环境的体验始于审美,从美景中获得的美感或短暂或强烈,这是恋地情结产生的基础。
C. 恋地情结可以给人带来长久的地方归属感,最容易产生恋地情结的地方是家,家的概念是单一的。
D. 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时,只有打造清晰有序的空间,才能满足人们对地方与空间结合的丰富需求。
16.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欧里庇得斯的话,论证了恋地情结并非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有时候,人们会把最强烈的情感放在对新生命的期待上。
B. 材料二通过列举人们在高大地标前的情绪反应,阐述了空间感和地方感的形成与人类情绪的关联。
C. 材料二先阐述恋地情结的内涵,再论及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最后探讨地方与空间的关系,逻辑清晰。
D. 材料二在论述逃避主义时,对比城市的出现与逆城市化现象,旨在说明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始终是矛盾的。
17. “空间感”和“地方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空间感”和“地方感”之间的联系。


18. 下面是某特色小镇的相关简介。请结合材料,针对该特色小镇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某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初期,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街区保留并修缮,还引入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创意工作室,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同时,小镇打造了一条滨水休闲步道,周边配套绿化景观与休憩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户外空间。然而,随着小镇知名度的提升,游客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交通拥堵、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也有部分游客反馈传统手工艺展示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环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施直东
① 一年四季都会下雨。
②春天,和风暖暖吹来,往往随后就会飘下丝丝春雨。有道是“春雨贵如油”。田里的麦苗,经过一冬天寒冷的煎熬,显得无精打采,一阵春雨洒下来,麦苗陡然间精神焕发,立马嫩了,绿了。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尽了春雨的风采。
③一般来说,下雨往往会给人带来某些不便,偏偏春雨不是这样。在过去,乡间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唯独春雨过后,路面却干得快,没有那延续多天的泥泞。这就是所谓的“春雨不误路”。而且难见春雨瓢泼似的直倒下来,常常是春雨绵绵,细雨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绿树含春雨”“春雨细如丝”,古代诗人笔下的春雨,亲切而滋润,读来沁人心脾。
④夏天则常常下暴雨。这暴雨,完全没有春雨那柔柔的、温文尔雅的个性。往往是一片乌云陡然从天际卷来,紧接着是哗哗的大雨,或如瓢泼,或如倾盆,有时还夹杂着电闪雷鸣,惊天动地。这就是“雷暴雨”。雷暴雨性子急,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刚刚还是如注大雨,一会儿又雨过天晴。这雨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会下“回暴雨”,你以为大雨过去了,它偏偏会回过头来,再 “补充”下一阵;一是农谚有“暴雨分牛脊”之说,即一头放在外边的牛,牛脊这边有雨,牛脊那边无雨。这似乎比“东边日出西边雨”更加夸张了。
⑤端午节前后夏收,最讨厌大雨,如果老是下雨,到手的庄稼,往往会因为雨水的糟蹋而大打折扣。但再过几天,该插秧了,这时种田人会盼着连日的阴雨连绵。秧苗喜水,过去没有电力排灌,没有插秧机,农民穿蓑衣,戴斗笠,脸朝黄土背朝天,冒雨插秧,在心里感谢着这及时的“栽秧雨”。在这季节里,因为雨水充沛,田里的秧苗、路边的草、周边的树等,构成了无穷无尽的绿,无处不是一片勃勃生机。
⑥秋天,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然而,也常会有萧瑟秋风夹杂着飘飘洒洒的秋雨。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本来满树转黄的叶子,便一概逃不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命运了。凭借秋雨,亦可抒情。秋瑾的绝命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暗含了对当时政治风云的肃杀景象的愤懑之情。
⑦ 秋雨的个性通常是缠缠绵绵的,既无春雨透心的清凉,也无夏雨的痛快淋漓,倒是觉得有点儿烦人。到了秋收季节,稻田里一片金黄,该收割水稻了。这时候,种田人总盼望着有个连续的晴朗天气。但老天有时偏偏会下大雨,成熟的稻子淹在水里,就得“捞水稻”,对农民来说,那就真的是苦不堪言了。
⑧冬天,也常常会下雨。不过让人印象较深的不是雨,而是雪。当年的农村,遇上冬天下雨或者是充满朔气的雨夹雪,路上烂泥积成厚厚的一层,冻了化,化了冻。虽然不是清明时节的雨,却也真叫“路上行人欲断魂”。
⑨因为下雨与农事的关系很大,所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种田人凭一代代人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出了许多有关天气阴晴变化的农谚,例如“一年四季东风雨”“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久晴必有久阴”……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观察动物行为的异常,如蜻蜓低飞、蚂蚁搬家、鸡不归窠之类来预测下雨的可能性,而且往往能够应验。
⑩在过去,老天爷四季下雨,对农民而言,有利有弊。现如今,农民种田,普遍使用电力排灌设施,农村道路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而相当科学的天气预报,也能及时为农事提供参考。因此,老天四季下雨,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大有改观。世世代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日子,大体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对四季之雨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文章在描写春雨时多处引用了谚语及古诗词名句,有何作用?
文中的夏雨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提示: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
本文与《雨的四季》一样,都写了四季的雨。试说说两文的不同之处。
答案
1.①A ②A 2.①媚 ②睫 3.B 4.A B 5.将“落灯花”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并放到后引号之外。 6.删去一个“不”。 7.④②①③⑤ 8.(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 (2)《五猖会》
9.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树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10、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春雨过后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上。
11、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12.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能纯净人的灵魂。
13.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14.C 15.A 16.D
17.①“空间感”和“地方感”都是通过人的经验获得的。
②人赋予空间情感属性,“空间感”就会变成“地方感”。
③人既需要地方提供的安稳感,也需要空间的开放性,“空间感”和“地方感”形成动态平衡。
18.①优化空间秩序与功能,缓解交通拥堵与垃圾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交通混乱与垃圾堆积会破坏小镇“清晰有序”的特质,引发游客的“恐惧感”(如拥挤带来的压迫),导致地方吸引力下降。
②强化互动体验,搭建恋地情结的情感纽带。恋地情结依赖人与环境的深度互动。静态展示仅提供“短暂美感”,而互动体验能创造“持久情感记忆”,使游客将小镇转化为个人经验中的“地方”(如“我在这里制作了陶器”)。
19.春雨:喜爱与赞美;夏雨:既爱又恨;秋雨:烦人,讨厌;冬雨:“断魂”,不喜欢。
20.文章在描写春雨时多处引用谚语及古诗词名句,表现出春雨珍贵、亲切而滋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增添了文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1、示例:特点:猛烈急促、夹杂雷电、反复无常、具有局部性。作者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或如瓢泼,或如倾盆”“雷暴雨性子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夏雨的特点;将夏雨与春雨进行对比,突出了夏雨的猛烈和急促;引用农谚“暴雨分牛脊”,增加了趣味性和可信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夏雨具有局部性的特点。
22.示例:本文写在农村四季雨的不同状态与特点,围绕雨与农作物的关系来谈,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季节的雨的不同情感,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的关注,对农民的关心。而《雨的四季》写的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雨,都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