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七上语文期中临考押题卷(浙江卷)01(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七上语文期中临考押题卷(浙江卷)01(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1 12:18:5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七上语文临考押题卷(浙江卷)01(解析版)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复兴中学某班举行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活动邀请,共同参与】
1.小语将参加学校举行的“汉字大会”,以下是她的主持稿,请你帮她完善。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A.zài B.zǎi)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汉字意趣无穷,有的粗(guǎng) 高远,有的娟秀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淡雅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汉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气味,有它的地方花团绵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五千年文化的沉淀,五千年华语的传成,写好汉字是每个挺起脊梁的中国人的神圣宣言。
(1)(2分)小语在朗读时遇到不会读和不会写的字,请你根据语境,帮她完成。
载 (A.zài B.zǎi)体 粗(guǎng)
(2)(2分)小语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两处错别字,请你帮她修改。
改为 改为
(3)(2分)小文觉得把主持稿中的划线处替换成成语,更具有汉字的韵味,请帮他完成。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成语:
【答案】(1) A 犷
(2) 绵 锦 成 承
(3)美不胜收
【详解】(1)考查字音字形。
载体(zài tǐ):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故选A。
粗犷(cū guǎng):粗鲁强横,粗率豪放。
(2)考查字形。
花团绵簇——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传成——传承:传授和继承。
(3)考查成语运用。
根据提示“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确定成语“美不胜收”,在此指有文字的地方美好的太多看不完。
【任务二:积累经典,邂逅诗文】
2.(10分)古诗文填空。
主题 古诗文名句
思人 思乡 夜发清溪向三峡,(1) 。 (李白《峨眉山月歌》) 乡书何处达?(2)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感慨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5) , 。”中借“落花”慨叹个人身世之悲和国事凋零之殇。
抒写 志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6) , 。”(《观沧海》)想象中的宏伟景象彰显了诗人心怀天下之志;“(7) , 。”(《论语》)表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答案】 思君不见下渝州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遥怜故园菊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渝州、雁、遥、逢、星汉。
【任务三:古韵悠扬,探寻诗词】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州①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②。
【注释】①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②一味凉:一片凉意。
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出了春天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第二句写出了荷花绵延很远,香气扑鼻。
B.整首诗风格清新淡雅,语言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C.全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惬意之感。
D.最后一句中的“凉”字,是清风明月带给诗人的愉悦感受。
4.(2分)诗的前两句写景,请从感官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3.A 4.视觉、嗅觉。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
【解析】3.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的意思是: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所以第一句写出了夏天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而不是“春天”;
故选A。
4.考查从感官的角度赏析诗句。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的意思是: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这里的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所看到的,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所闻到的,是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视觉和嗅觉描写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以及夏季的夜晚芰花和荷花的清香扑鼻。
【任务四:经典传承,文学品读】
5.根据题目完成相关任务。
(图一) (图二) (图三)
(1)(3分)请根据画面内容,写出《朝花夕拾》一书中与三张图片相关的篇名。
图1: 图2: 图3:
(2)(4分)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三幅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答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狗·猫·鼠》
(2)示例一:温馨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示例二:理性的批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详解】(1)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识记。
根据图一中“三味书屋”可知,相关的篇名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对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根据图二中“戴眼镜、八字须”的老师和身后的樱花可知,相关的篇名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创作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根据图三中“一个人追打小猫”可知,相关的篇名为《狗·猫·鼠》。《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原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2)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识记。“温馨的回忆”指的是作品中读了让人感觉到有趣、快乐、温暖的往事;“理性的批判”指的是作者在回忆往事中对封建教育、封建孝道等的批判。根据这一理解,写出能体现这两点的对应篇目与对应内容即可。
示例:温馨的回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如他帮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敬重、怀念之情。
二、“传承优秀文化”古诗文品鉴活动
(14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曹冲救库吏
①曹操之子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②。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③,犹惧不免④。冲谓之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⑤。”
②曹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⑥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⑦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啮:咬(多指鼠、兔等)。③面缚首罪: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④免;免于祸。⑤自归:自首。⑥谬:假装。⑦县:通“悬”。
6.(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冲谓之曰 (2)以刀穿单衣
(3)今单衣见啮 (4)俄而
7.(2分)断句。(限断两处)
曹 操 之 子 冲 早 慧 时 军 国 多 事 用 刑 严 重。
8.(4分)翻译下列句子
(1)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2)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9.(4分)《世说新语》分三卷36门。其中《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和《方正》篇。如果把《曹冲救库吏》放入《世说新语》,适合归入以下哪一门?说明理由。
A.德行——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品德、涵养、内在的优质道德。
B.文学——写魏晋士人的文章诗歌。
C.夙慧——魏晋士人年纪小而特别聪慧的事。
【答案】6. 对……说 用 被 不久 7.曹操之子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 8.(1)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
(2)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是悬在梁柱上呢? 9.A:我认为把《曹冲救库吏》放入《德行》一门合适,因为《曹冲救库吏》讲述了曹冲不忍库吏受罚,在曹操面前,假装衣服被老鼠咬破,最终救了库吏。可见曹冲善良,富有爱心。《德行》是记载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品德、涵养、内在的优质道德的,《曹冲救库吏》曹冲的形象符合这一特点。
C:我认为把《曹冲救库吏》放入《夙惠》一门合适,《夙慧》是记载魏晋士人年纪小而特别聪慧的事,《曹冲救库吏》中年幼的曹冲打算救库吏,并不是直接向曹操求情或讲道理,而是假装自己因“单衣见啮”而伤心,引导曹操明白“物品被啮主人不吉”一说只是妄言;人在边上,单衣都会被老鼠咬破,何况放在库房的马鞍。用聪慧的方法,救了库吏。
【解析】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曹冲对(他)说。谓:对……说;
(2)句意为: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以:用。
(3)句意为:衣服被老鼠咬了。见:被。
(4)句意为:不久,管库房的小吏把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报告给曹操。俄而:不久。
7.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为:操的儿子曹冲少年聪慧,当时军国事务繁忙,刑法严厉。“曹操之子冲早慧”主谓结构,应在“慧”后停顿;“时军国多事”主谓结构,“时”名词做状语,应在“事”后停顿;故可断句为:曹操之子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
8.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意思
(1)以为,认为;啮,咬;
(2)尚,尚且;况,何况;县:通“悬”,悬挂。
9.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曹操之子冲早慧”,结合“夙慧——魏晋士人年纪小而特别聪慧的事”,可选C。理由:《夙慧》是记载魏晋士人年纪小而特别聪慧的事,《曹冲救库吏》讲的是曹冲小时候用自己假装因“单衣见啮”而伤心的事让曹操懂得“物品被啮主人不吉”一说是瞎说,从而巧妙地解救了库吏,表现了曹冲的人小智慧的特点。
根据“曹冲救库吏”表现的是曹冲的品德,结合“德行——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品德、涵养、内在的优质道德”,可选A。理由:《德行》是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品德、涵养、内在的优质道德的事,《曹冲救库吏》讲述了曹冲不忍看到库吏以为马鞍被鼠咬而受罚,在父亲曹操面前,假装衣服被老鼠咬破而伤心,得出“物品被啮主人不吉”一说是瞎说,最终救了库吏。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曹冲善良聪慧,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曹冲的形象符合《德行》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曹冲救库吏曹操的儿子曹冲少年聪慧,当时国中军事繁忙,刑罚非常严厉。曹操的马鞍存放在库房里,却被老鼠咬了,管库房的小吏害怕(自己)一定会被处死,想要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被免除(罪责)。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
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使它看上去)就像被老鼠咬了一样。(他)假装出不愉快的样子,脸上带有忧愁的神色。曹操问他,曹冲回答说:“民间风俗认为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就会不吉利。现在(我的)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我心里很不痛快。”曹操说:“这是瞎说,不必自寻烦恼。”不久,管库房的小吏把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报告给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更何况悬挂在梁柱上的马鞍呢?”于是(他)不再过问(这件事)。
三、“彰显青春风采”文学阅读活动
(11分)同学们收集了相关材料来了解居民阅读现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1月9日,宁波图书馆正式发布2022年度阅读报告。报告显示,宁波图书馆2022年全年图书流通为312万册次、85万人次;在各类图书中,文学类书籍仍最受读者欢迎,全年借阅量超87万册,占比57%。下图选自宁波图书馆2022年度阅读报告。
(选自2023年1月9日“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二】
①2023年11月3日,国内首份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城市年度数字阅读报告——《2022年宁波数字阅读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22年宁波成年居民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7.4%,数字阅读渐成新风尚。
②在第八届浙江书展的数字阅读馆,VR/AR、5G、元宇宙等科技感满满的元素扑面而来。在央广云数的瀑布流大屏前,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几秒钟之内,你就可以把心仪的“书”带走。在中国移动咪咕展厅,运用VR/AR技术,你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多元化的数字阅读服务。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数字阅读呈现,让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喜马拉雅APP在宁波拥有800万的装机量,日活跃用户超200万人。
③目前,宁波市有数字阅读点位300多个(含数字阅读墙、城市书房),其中,“阅读驿站·云听宁波”239个,喜马拉雅数字阅读阵地69个。
④阅读方式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纸质阅读日渐式微。2023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中,“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占比最高,为45.5%。
(选自2023年11月5日《宁波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阅读驿站·云听宁波”有声书墙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
②左半边的上部,“品牌电视”播放着书香宁波的优质节目,下半部镌刻着。“书藏古今”四个字,边上则是对宁波数字阅读公共空间推广计划的简单介绍。
③中间部分是“读书会”板块,上面有“习声回响”“之江新语”“平‘语’近人(第二季)”等多种多样的“经典书籍”,每一本书籍的右下方都有一个二维码,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音频内容几秒后就出现在手机界面上,即可免费畅听。
④有声书墙最右边部分包括了“党史学习”“好书推荐”“热播好剧”“听听正史”“乡村振兴”“相声小品”等海量书目。想要听到这些内容,操作流程也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⑤“云听宁波”不仅有海量的书目可供选择,而且操作很方便,扫码之后无需注册,也略过了其他繁琐的流程,立即可听。
(选自2021年4月23日“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0.(3分)下列选项与以上材料意思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A.报告显示,2022年8月图书借还人次最多,读者更喜欢前往电子阅览区进行阅读。
B.宁波市已有300多个城市书房,人们可以通过扫码、VR设备体验数字阅读。
C.随着数字阅读的发展,阅读方式逐渐多元化,但成年国民依然更倾向于纸质阅读。
D.如果想收听有关宁波乡村发展情况的节目,可以在有声书墙最左边部分扫码收听。
11.(4分)小语的爷爷很喜欢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问苍茫》,小语的奶奶爱听德云社的相声,他们对有声书墙很感兴趣,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担心流程繁琐,也害怕被骗钱。如果你是小语,请结合材料内容,向爷爷奶奶介绍有声书墙操作流程,帮助他们打消这些顾虑。
12.(4分)小组同学对“有声书墙是否会受到宁波居民的喜爱”进行了讨论。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0.C 11.示例:爷爷奶奶,有声书墙里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而且不用注册,可方便了。你们喜欢的电视剧和相声都在书墙的右边,找到“热插好偶”和“相声小品”后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听到你们喜欢的节目了,哦。 12.示例:会受到宁波居民喜爱。③有声书墙内容资源丰富,涵盖内容多样。②简单扫码即可免费听书,无需注册,操作便捷。③喜马拉雅APP在宁波拥有800万的装机量。日活跃用户超200万人。宁波更容易接受听书的阅读方式。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很喜欢听书这一方便快捷的方式,所以我认为有声书墙会受到宁波居民的喜爱。
【解析】10.考查内容的辨析。
A.根据材料一“图书借阅情况分月统计图”可知,2022年7月与8月的图书借还人次基本持平,本项“2022年8月图书借还人次最多”有误;
B.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目前,宁波市有数字阅读点位300多个(含数字阅读墙、城市书房)”可知,目前,宁波市有数字阅读点位300多个,城市书房是其中的一部分,本项“宁波市已有300多个城市书房”有误;
D.根据材料三第④段“有声书墙最右边部分包括了‘党史学习’‘好书推荐’‘热播好剧’‘听听正史”“乡村振兴’‘相声小品’等海量书目。想要听到这些内容,操作流程也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知,在有声书墙最右边部分扫码,可以收听有关宁波乡村发展情况的节目,本项“可以在有声书墙最左边部分扫码收听”有误;
故选C。
11.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语言表达。
根据题干可知,的情景是打消小语的爷爷“担心流程繁琐,也害怕被骗钱”的顾虑。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三第④段“有声书墙最右边部分包括了‘党史学习’‘好书推荐’‘热播好剧’‘听听正史”“乡村振兴’‘相声小品’等海量书目。想要听到这些内容,操作流程也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第⑤段“‘云听宁波’不仅有海量的书目可供选择,而且操作很方便,扫码之后无需注册,也略过了其他繁琐的流程,立即可听”回答即可。
示例:爷爷奶奶,你们好。其实有声书墙的操作流程一点儿也不繁琐。你们看有声书墙的最右边部分有很多分类,比如“党史学习”“热播好剧”“相声小品”等等。你们想听什么,就找到对应的分类,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收听了。扫码之后不需要注册,也不用担心其他繁琐的流程,立刻就能收听。这个过程是完全免费的,不会收取任何费用。所以,您们不用担心会被骗钱哦。
12.考查发表看法。
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二第①段“报告显示,2022年宁波成年居民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7.4%,数字阅读渐成新风尚”,第②段“在中国移动咪咕展厅,运用VR/AR技术,你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多元化的数字阅读服务。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数字阅读呈现,让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喜马拉雅APP在宁波拥有800万的装机量,日活跃用户超200万人”,材料三第⑤段“‘云听宁波’不仅有海量的书目可供选择,而且操作很方便,扫码之后无需注册,也略过了其他繁琐的流程,立即可听”回答即可。
示例:我认为有声书墙会受到宁波居民的喜爱,原因如下:①数字阅读趋势:根据报告,宁波成年居民的数字阅读接触率高达 87.4%,这表明居民对数字阅读的接受度较高。②创新技术体验:有声书墙运用了 VR/AR 技术,能提供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能满足了居民对于新奇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③广泛的用户基础:像喜马拉雅这样的音频平台在宁波有大量的装机量和活跃用户,这说明宁波居民对听书这种形式有较高的兴趣。④操作方便:“云听宁波”的操作简单方便,扫码后无需注册,避免了繁琐的流程。综上可得出,有声书墙具有很大的潜力,受到宁波居民的喜爱。
(18分)赏读美文,体会情味。完成下面小题。
葵花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13.(4分)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葵花地回忆“我”随祖母在葵花地的情形讲述祖母的身世回忆祖母(1)回忆祖母那番话(2)难忘葵花地
14.(3分)请从重音角度设计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并简述理由。
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15.(3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小月解答阅读困惑:第3段插叙祖母的身世,有何用意?
16.(4分)作者在文末感慨:“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4分)以下两首诗,皆吟咏植物。你觉得哪一首诗更贴近文中祖母的一生?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甲] 记小圃花果二十首(其八) 宋·刘克庄 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 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乙] 向日葵 清·蔡添福 晓起娇姿正向东,黄昏转对夕阳红。 倾心只解趋炎势,枉负滋深雨露功。
【答案】13.费尽心力侍弄葵花地;明白祖母精心侍弄葵花地的原因 14.示例1:“小心翼翼”“不厌其烦”读重音,强调祖母侍弄葵花苗时的耐心细致,可以表现祖母对葵花苗的珍视。
示例2:“总是”“奶婴儿般”读重音,强调祖母像照顾孩子一样侍弄葵花苗,表现祖母对葵花苗的喜爱与珍视。 15.内容上,交代了祖母剪裁缝制的手艺,丰富了文章内容;交代了出身富贵的祖母不得不干起陌生的农活,更好地突出了祖母积极向上、始终向阳的人生态度。结构上,为下文叙写祖母费尽心力侍弄葵花地做铺垫;使行文富有波澜,引人入胜。 16.示例:乡下老家的葵花地,承载了作者的童年回忆,更承载了作者对祖母深沉而美好的思念。葵花地更是象征了祖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它令作者明白了祖母的人生。
示例:那一片葵花地承载了“我”的童年回忆,见证了“我”生命的成长,以及对祖母深沉的思念。葵花地里有祖母,意对即可。 17.我觉得【甲】诗更贴近祖母的一生。【甲】诗中植物生长在荒园的阴暗墙角,正对应了祖母的一生饱受凄风苦雨的煎熬,而“不改向阳心”正对应了祖母一生积极向上、努力生活。【乙】诗的向日葵早晚变换方向,在诗人眼中就像趋炎附势的小人,不符合祖母的形象。
【解析】1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④段“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第⑤段“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可概括为:祖母费尽心力侍弄葵花地;
第二空,根据第⑧段“‘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第⑨段“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概括为:“我”明白了祖母精心侍弄葵花地的原因。
14.考查对句子朗读设计。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
示例:“总是”“小心翼翼”“不厌其烦”读重音,“总是”意思是“一直都是”“老是”的意思,“小心翼翼”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不厌其烦”意思是“不嫌麻烦”。这三个词语强调祖母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的时候,全都是不嫌烦琐与麻烦,举动十分谨慎小心,祖母对葵花育种、呵护葵花成长的精心、细心,表现出祖母葵花苗的喜爱与呵护,也表现出祖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15.考查插叙及作用的理解。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内容上,第③段内容,交待了祖母的身世和经历,是插叙。由“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可知,交代了祖母的身世及在祖父去世后拉扯我的父辈长大的经历,丰富了人物形象。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大半生却非常不幸。由“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可知,祖母剪裁缝制的手艺,祖母年轻时绣出的花卉禽类活灵活现,可见其心灵手巧;由“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可知,祖母面对生活的变故,拉扯着“我”的父辈长大,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向上。
结构上,结合第⑨段“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知,为下文写祖母的积极乐观作铺垫,祖母正是如葵花一样坚强乐观的女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6.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本文回忆了祖母尽心侍弄葵花地的往事,描写了祖母艰难的一生,表现了祖母性情坚忍、毅力顽强、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尾句“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是反问句,加强语气。意思是“我不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说明童年时的葵花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强调了“我”对葵花地的怀念;葵花地是祖母的象征,也象征祖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表现出祖母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能轻易忘记葵花地”也表达出“我”对祖母的怀念。祖母侍弄葵花地,祖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我”以深刻的启发与感染,“我”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积极向上的人生道理,所以突出主旨,表现了对祖母和葵花的地赞美和感激之情。
17.考查阅读拓展。
【甲】诗“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可知,植物生长在荒园的阴暗墙角,“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写出植物虽然受过打击、但是不改变初衷。与祖母在祖父过早去世后,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干起陌生的农活。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是一致的;“不改向阳心”与祖母在困难面前坚韧顽强,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而【乙】诗“晓起娇姿正向东,黄昏转对夕阳红”写向日葵在早上和黄昏时变换方向,不能坚守原则,代表了趋炎附势的小人,与祖母的形象不符。
故【甲】诗更贴近祖母的一生。
四、“书写青春风采”表达交流活动(50分)
18.题目:那些目光让我感动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和学校名。(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例文
那些目光让我感动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目光,有的目光如同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有的目光则如同刺骨的寒风,让人心生寒意。然而,正是那些让我感动的目光,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沉重。那天,我在学校的比赛中失利了,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就在我低头沉思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我抬起头,发现是一位陌生的老奶奶正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她的眼神里充满了鼓励和关怀,仿佛在说:“孩子,不要灰心,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那份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除了陌生人的目光,亲人的目光同样让我感动。有一次,我因为生病而躺在床上,母亲守在我的床边,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和心疼,但更多的是对我的爱和关怀。在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亲人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还遇到了许多老师的目光。他们或严厉,或温柔,或鼓励,或批评,但无论哪种目光,都是为了让我更好地成长。每当我取得进步时,老师那赞许的目光让我信心倍增;每当我犯错时,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又让我及时醒悟,改正错误。
那些目光,如同生命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它们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些感动,继续努力前行,用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来回报那些给予我目光的人。
【详解】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那些目光让我感动”中,“目光”是核心载体,它并非单一的眼神,而是蕴含着复杂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可能是鼓励、包容、牵挂、期许等;“那些”表明目光的多元性,需选取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目光,展现情感的丰富层次;“让我感动”则明确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要通过对目光的细腻描摹,传递出触动心灵的力量。审题时需聚焦“目光”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挖掘其对“我”的影响——或许是在困境中给予支撑,或许是在迷茫时指引方向,最终落脚于“感动”的缘由与意义,体现这些目光如何成为“我”生命中温暖的印记,凸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
2.选材构思:在选材上,可以选取生活中与亲人、朋友、老师、陌生人等的目光交流场景。例如,父母在孩子失败时鼓励的目光,老师在学生迷茫时引导的目光,陌生人在困境中给予帮助时温暖的目光等。每个场景都应详细描述目光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和信息。构思时,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手法,先描述感动的结果,再逐步揭示目光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构思,旨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目光中的深情与力量,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目光的温暖与感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秋七上语文临考押题卷(浙江卷)01(原卷版)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复兴中学某班举行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活动邀请,共同参与】
1.小语将参加学校举行的“汉字大会”,以下是她的主持稿,请你帮她完善。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A.zài B.zǎi)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汉字意趣无穷,有的粗(guǎng) 高远,有的娟秀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淡雅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汉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气味,有它的地方花团绵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五千年文化的沉淀,五千年华语的传成,写好汉字是每个挺起脊梁的中国人的神圣宣言。
(1)(2分)小语在朗读时遇到不会读和不会写的字,请你根据语境,帮她完成。
载 (A.zài B.zǎi)体 粗(guǎng)
(2)(2分)小语在练习过程中,发现两处错别字,请你帮她修改。
改为 改为
(3)(2分)小文觉得把主持稿中的划线处替换成成语,更具有汉字的韵味,请帮他完成。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成语:
【任务二:积累经典,邂逅诗文】
2.(10分)古诗文填空。
主题 古诗文名句
思人 思乡 夜发清溪向三峡,(1) 。 (李白《峨眉山月歌》) 乡书何处达?(2)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感慨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5) , 。”中借“落花”慨叹个人身世之悲和国事凋零之殇。
抒写 志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6) , 。”(《观沧海》)想象中的宏伟景象彰显了诗人心怀天下之志;“(7) , 。”(《论语》)表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任务三:古韵悠扬,探寻诗词】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州①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②。
【注释】①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②一味凉:一片凉意。
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出了春天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第二句写出了荷花绵延很远,香气扑鼻。
B.整首诗风格清新淡雅,语言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C.全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惬意之感。
D.最后一句中的“凉”字,是清风明月带给诗人的愉悦感受。
4.(2分)诗的前两句写景,请从感官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任务四:经典传承,文学品读】
5.根据题目完成相关任务。
(图一) (图二) (图三)
(1)(3分)请根据画面内容,写出《朝花夕拾》一书中与三张图片相关的篇名。
图1: 图2: 图3:
(2)(4分)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三幅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二、“传承优秀文化”古诗文品鉴活动
(14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曹冲救库吏
①曹操之子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②。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③,犹惧不免④。冲谓之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⑤。”
②曹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⑥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⑦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啮:咬(多指鼠、兔等)。③面缚首罪: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④免;免于祸。⑤自归:自首。⑥谬:假装。⑦县:通“悬”。
6.(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冲谓之曰 (2)以刀穿单衣
(3)今单衣见啮 (4)俄而
7.(2分)断句。(限断两处)
曹 操 之 子 冲 早 慧 时 军 国 多 事 用 刑 严 重。
8.(4分)翻译下列句子
(1)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2)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9.(4分)《世说新语》分三卷36门。其中《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和《方正》篇。如果把《曹冲救库吏》放入《世说新语》,适合归入以下哪一门?说明理由。
A.德行——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品德、涵养、内在的优质道德。
B.文学——写魏晋士人的文章诗歌。
C.夙慧——魏晋士人年纪小而特别聪慧的事。
三、“彰显青春风采”文学阅读活动
(11分)同学们收集了相关材料来了解居民阅读现状。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1月9日,宁波图书馆正式发布2022年度阅读报告。报告显示,宁波图书馆2022年全年图书流通为312万册次、85万人次;在各类图书中,文学类书籍仍最受读者欢迎,全年借阅量超87万册,占比57%。下图选自宁波图书馆2022年度阅读报告。
(选自2023年1月9日“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二】
①2023年11月3日,国内首份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城市年度数字阅读报告——《2022年宁波数字阅读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22年宁波成年居民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7.4%,数字阅读渐成新风尚。
②在第八届浙江书展的数字阅读馆,VR/AR、5G、元宇宙等科技感满满的元素扑面而来。在央广云数的瀑布流大屏前,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几秒钟之内,你就可以把心仪的“书”带走。在中国移动咪咕展厅,运用VR/AR技术,你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多元化的数字阅读服务。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数字阅读呈现,让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喜马拉雅APP在宁波拥有800万的装机量,日活跃用户超200万人。
③目前,宁波市有数字阅读点位300多个(含数字阅读墙、城市书房),其中,“阅读驿站·云听宁波”239个,喜马拉雅数字阅读阵地69个。
④阅读方式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纸质阅读日渐式微。2023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中,“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占比最高,为45.5%。
(选自2023年11月5日《宁波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阅读驿站·云听宁波”有声书墙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
②左半边的上部,“品牌电视”播放着书香宁波的优质节目,下半部镌刻着。“书藏古今”四个字,边上则是对宁波数字阅读公共空间推广计划的简单介绍。
③中间部分是“读书会”板块,上面有“习声回响”“之江新语”“平‘语’近人(第二季)”等多种多样的“经典书籍”,每一本书籍的右下方都有一个二维码,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音频内容几秒后就出现在手机界面上,即可免费畅听。
④有声书墙最右边部分包括了“党史学习”“好书推荐”“热播好剧”“听听正史”“乡村振兴”“相声小品”等海量书目。想要听到这些内容,操作流程也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⑤“云听宁波”不仅有海量的书目可供选择,而且操作很方便,扫码之后无需注册,也略过了其他繁琐的流程,立即可听。
(选自2021年4月23日“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0.(3分)下列选项与以上材料意思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
A.报告显示,2022年8月图书借还人次最多,读者更喜欢前往电子阅览区进行阅读。
B.宁波市已有300多个城市书房,人们可以通过扫码、VR设备体验数字阅读。
C.随着数字阅读的发展,阅读方式逐渐多元化,但成年国民依然更倾向于纸质阅读。
D.如果想收听有关宁波乡村发展情况的节目,可以在有声书墙最左边部分扫码收听。
11.(4分)小语的爷爷很喜欢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问苍茫》,小语的奶奶爱听德云社的相声,他们对有声书墙很感兴趣,却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担心流程繁琐,也害怕被骗钱。如果你是小语,请结合材料内容,向爷爷奶奶介绍有声书墙操作流程,帮助他们打消这些顾虑。
12.(4分)小组同学对“有声书墙是否会受到宁波居民的喜爱”进行了讨论。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18分)赏读美文,体会情味。完成下面小题。
葵花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13.(4分)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葵花地回忆“我”随祖母在葵花地的情形讲述祖母的身世回忆祖母(1)回忆祖母那番话(2)难忘葵花地
14.(3分)请从重音角度设计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并简述理由。
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15.(3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小月解答阅读困惑:第3段插叙祖母的身世,有何用意?
16.(4分)作者在文末感慨:“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4分)以下两首诗,皆吟咏植物。你觉得哪一首诗更贴近文中祖母的一生?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甲] 记小圃花果二十首(其八) 宋·刘克庄 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 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乙] 向日葵 清·蔡添福 晓起娇姿正向东,黄昏转对夕阳红。 倾心只解趋炎势,枉负滋深雨露功。
四、“书写青春风采”表达交流活动(50分)
18.题目:那些目光让我感动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和学校名。(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