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六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
2、学以致用,会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对联并不陌生,但对对联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本课拟以对联六副为抓手,通过几个对联故事,让学生在对联的诵读和对联故事中,了解对联知识,真正认识对联。
3重点难点
会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
2、学以致用,会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1.2学时重点
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
4.1.3学时难点
学以致用,会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对联六副
出示手书对联:岁月更新人不老
江山依旧景长春
这是……
明确:春联,对联中的一种,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对联,去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活动2【讲授】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从此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此后,对联鼎盛一时。
从王安石诗《元日》足见这一盛况。齐读,找出体现盛况的词体会。
活动3【讲授】对联的类型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从此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此后,对联鼎盛一时。
从王安石诗《元日》足见这一盛况。齐读,找出体现盛况的词体会。
活动4【讲授】对联的内容
可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向往丰收、吉祥与健康。
五、对联的特点(听故事、读对联,析特点)
活动5【活动】故事一
对联故事(一)
明朝人解缙(xiè
jìn),他家的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上下联字数相等(解缙故事)
读对联六副加深印象
活动6【活动】故事二
对联故事(二)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提示: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再出示:
1)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借景抒情
2)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历史人物对比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借景论事理
归纳:——上下联内容相关
再读观察:四
面
湖
山
归
眼
底;
万
家
忧
乐
到
心
头,
数
量
名
名
动
名
名
——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
读集句联: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看上下联词性,加以印证
2、相应位置的词词性相同,内容相关(纪晓岚故事)
活动7【活动】故事三
对联故事(三)
苏东坡一生喜欢游览名山古刹,也留下了许多诙谐的故事。有一次,身为学士的苏东坡穿着朴素的大褂,走到一座庙门前,想见见庙里的方丈。庙里的方丈不认识他,只当是一般香客,便冷冷地说了一声:“坐!”接着又挥挥手对小和尚说:“茶”。
苏东坡坐下后,手捧茶杯与方丈谈到庙里的石碑典故,并说出了此庙的历史。方丈见他谈吐不凡,想与他多交流,就将苏东坡让进厢房,并客气地说:“请坐”;又招呼小和尚说:“敬茶”。然后继续与苏东坡交谈。又很客气的问道:“施主来自何方 姓氏名谁 ”当苏东坡自报家门后,方丈惊讶地说:“啊!原来是有名的苏学士呀。久仰,久仰。”说着就将苏东坡请到方丈室中,并以自己的衣袖弹拂了太师椅上的尘土说:“请上坐!”又高声吩咐小和尚说:“敬香茶”。两人又交谈了多时,苏东坡起身告辞。方丈一再挽留,最后又说,见到苏学士不容易,请苏学士留下墨宝为庙门增辉。苏东坡想了想,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坐
请
坐
请
上
坐;
茶
敬
茶
敬
香
茶。
方丈面带愧色连连道歉:“老衲有眼不识金镶玉,望学士海涵!”又一直将苏学士送到下山才分手。
请生读
坐
请
坐
请
上
坐;
茶
敬
茶
敬
香
茶。
节奏分明,
出示: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朗读
明确:上下联节奏相应
读一读: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风
声
雨
声
读
书
声
声
声
入
耳
家
事
国
事
天
下
事
事
事
关
心
水
车
车
水
水
随
车
车
停
水
止
风
扇
扇
风
风
出
扇
扇
动
风
生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体会——节奏相应
除了节奏,还有平仄的问题。
提示:平:第一第二声;仄:第三第四声
—
—
︱
︱
—
—
︱
青
山
有
幸
埋
忠
骨;
白
铁
无
辜
铸
佞
臣。
︱
︱
—
—
︱
︱
—
——平仄相谐
请生上黑板给下面的对联标平仄
四
面
湖
山
归
眼
底;
万
家
忧
乐
到
心
头。
︱
︱
—
—
—
︱
︱
︱
—
—
︱
︱
—
—
提示:七言对联,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再请学生观察每一联最后一字,
总结规律:仄起平收
再示对联:岁月更新人不老
江山依旧景长春
请生区分上下联。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仄起平收)(苏东坡故事)
活动8【讲授】小结
注意:上下联中忌讳在同一位置使用同一个字
小结:结合板书总结对联特点。
板书:
走近对联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相应位置的词词性相同,内容相关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仄起平收)
注意:上下联中忌讳在同一位置使用同一个字
活动9【练习】牛刀小试
1、“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境悬明月
d.有情春色燕双飞
请生答,并讲清理由
2、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易出现失误: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相同的字)
3、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不工整的地方,请调整上联或下联中有关词语的顺序,使之符合对联的要求。
登高望远见青山绿水千帆过
放歌纵酒喜日暖泥融万木春
4、给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字或词
1)豆角开花藤牵藤,
朋友相处心(
)心
2)宝剑锋从磨砺(
),
梅花香(
)苦寒来
3)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
)
我为峰
4)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
)
5、对一对:
1、耳闻夏蚊如雷
2、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
3、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活动10【作业】作业
1.完成下发课后练习
2.搜集不同类型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