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幼时记趣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幼时记趣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4 21:05:49

文档简介

七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学时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3学时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
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 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 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活动2【讲授】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观察——联想、想象——玩赏。[板书]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
观 蚊 如 鹤
趣 神 游 山 林
鞭 打 蛤 蟆
课件35张PPT。幼时记趣沈复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凸( )

土砾( ) 为邱( )

为壑( ) 庞然大物( )童稚( ) 藐( )小
幼小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同“僵”,僵硬 (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 )然称快 凹凸( )
喜悦 高低不平
土砾( ) 为邱( )
瓦砾 同“丘”,土山
为壑( ) 庞然大物( )
山沟 很大,巨大zhìmiǎojiānɡlìyíāo tūlìqiūhèpánɡ认一认温故知新常见的节奏划分方法都有哪些?
(1)主谓之间必须分。
如:楚人 有涉江者。
(2)动词与宾语之间应该分。
如:遽契 其舟
(3)关联词语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如:至之市,而 忘操之。///读准节奏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⑴余忆童稚时。
⑵见藐小微物。
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故/时有物外之趣。新知到达 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如:盖一癞蛤蟆也。 盖/一癞蛤蟆也。常用的句首发语词: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代词,我睁大眼睛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文言实词、虚词、翻译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兴趣。副词,一定代词,相当于“它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文言实词、虚词、翻译4、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助词,不译。想像的景观。连词,那么。连词,或者。副词,真的,果真。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文言实词、虚词、翻译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wèi,介词,表原因,因为。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文言实词、虚词、翻译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文言实词、虚词、翻译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代蚊子。即“当……看”。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看。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助词,“……的样子”。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文言实词、虚词、翻译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在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我)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代词,相当于“自己的”。即“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一样高。文言实词、虚词、翻译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
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
然自得。想像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文言实词、虚词、翻译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代二虫斗。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
癞虾蟆也。很大的样子。连词,表修饰。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便”、“就”。表被动,“被……”。(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正。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心神安定。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用 )(“或者”,表示选择关系) (原来是) (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这样,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助词,的 )(助词,无实义 )虚词积累(它,代蚊子)(因为) (代“自己”)(被) (代“想象中的山林”)(当做,作为)虚词积累特殊句式省略句: ??? 群鹤舞( )空 ??? 使( )与台齐 ??? 驱之( )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于于当做……看……把……当做……表示被动,译为“被”之想一想1、课题中的“趣”指的是什么呢?物外之趣2、作者认为自己能够“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可以“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请注意:“明察秋毫”是文章的线索。 3、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作者在课文中依次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作者又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你能用四字短语提炼出文中充满童趣的四幅画吗? 4、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童趣”的句子吗? 5、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6、朗读课文,分析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中体验到“童趣”,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丰富的想象力以小观大 7、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同情弱小,惩罚强暴 8、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请结合文章说一说。趁热打铁:字词巩固1、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空
4、心之所向
5、项为之强
6、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7、作青云白鹤观
8、怡然称快1、明察秋毫(眼力)(看清)
2、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助词,的)
3、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比)
4、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5、项为之强(因为;同“僵”,僵硬)
6、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用;它,代“蚊子”)
7、作青云白鹤观(当做……看)
8、怡然称快(喜悦的样子;痛快)做一做9、常蹲其身,使与台齐(自己的;一样高)
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把……当做;同“丘”,土山)
11、神游其中(在想像中游历;想像中的山林)
12、观之正浓(这种情景;兴趣浓厚的时候)
13、拔山倒树而来(搬开土山,撞倒树木)
14、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15、二虫尽为所吞(全,都;被)
16、方出神(正;精神过度集中有点发呆)
1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打;它,代“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