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幼时记趣 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幼时记趣 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4 21:07:49

内容文字预览

《幼时记趣》学案
一、怎样学
学习内容及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正确朗读。
2.疏通文意。
二、怎样学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课堂学习:
1.准确朗读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1)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
(2)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3)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三、学得怎样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
2.解释词语
(1)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2)整理多义词:之、其、为、以。
心之所向
故时有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
之 昂首观之 其
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为 二虫尽为所吞 以
以虫蚁为兽 以虫蚁为兽
(3)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学案
一、怎样学
学习内容及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正确朗读。
2.疏通文意。
二、怎样学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 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课堂学习:
1.准确朗读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1)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
(2)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3)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三、学得怎样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
2.解释词语
(1)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2)整理多义词:之、其、为、以。
心之所向
故时有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
之 昂首观之 其
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为 二虫尽为所吞 以
以虫蚁为兽 以虫蚁为兽
(3)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板书课题)
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教师介绍:1、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见课件)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看)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字: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
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明确: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 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 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纯真童心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板书课题)
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教师介绍:1、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见课件)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看)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字: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 “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
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明确: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 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 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纯真童心
课件37张PPT。幼时记趣沈复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目录《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凸( )

土砾( ) 为邱( )

为壑( ) 庞然大物( )童稚( ) 藐( )小
幼小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同“僵”,僵硬 (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 )然称快 凹凸( )
喜悦 高低不平
土砾( ) 为邱( )
瓦砾 同“丘”,土山
为壑( ) 庞然大物( )
山沟 很大,巨大zhìmiǎojiānɡlìyíāo tūlìqiūhèpánɡ认一认温故知新常见的节奏划分方法都有哪些?
(1)主谓之间必须分。
如:楚人 有涉江者。
(2)动词与宾语之间应该分。
如:遽契 其舟
(3)关联词语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如:至之市,而 忘操之。///读准节奏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⑴余忆童稚时。
⑵见藐小微物。
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故/时有物外之趣。新知到达 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如:盖一癞蛤蟆也。 盖/一癞蛤蟆也。常用的句首发语词: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翻译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代词,我睁大眼睛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翻译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兴趣。副词,一定代词,相当于“它的”翻译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翻译4、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助词,不译。想像的景观。连词,那么。连词,或者。副词,真的,果真。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翻译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wèi,介词,表原因,因为。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翻译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翻译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代蚊子。即“当……看”。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看。翻译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助词,“……的样子”。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翻译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在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翻译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我)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代词,相当于“自己的”。即“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一样高。翻译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
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
然自得。想像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翻译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代二虫斗。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翻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
癞虾蟆也。很大的样子。连词,表修饰。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翻译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便”、“就”。表被动,“被……”。(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翻译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正。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翻译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心神安定。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用 )(“或者”,表示选择关系) (原来是) (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这样,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助词,的 )(助词,无实义 )虚词积累(它,代蚊子)(因为) (代“自己”)(被) (代“想象中的山林”)(当做,作为)虚词积累特殊句式省略句: ??? 群鹤舞( )空 ??? 使( )与台齐 ??? 驱之( )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于于当做……看……把……当做……表示被动,译为“被”之想一想1、课题中的“趣”指的是什么呢?物外之趣2、作者认为自己能够“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可以“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请注意:“明察秋毫”是文章的线索。 3、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作者在课文中依次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作者又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你能用四字短语提炼出文中充满童趣的四幅画吗?第1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2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3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4段:鞭打蛤蟆之趣。三件趣事 结构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群鹤舞空青云白鹤四

画 4、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5、朗读课文,分析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中体验到“童趣”,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丰富的想象力以小观大 6、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同情弱小,惩罚强暴 7、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请结合文章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