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默写。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凄清冷寂的意境,感受诗人思乡情怀。
2学情分析
由于时代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会仰望星空了,他们更追求实际的快乐而耽于想象。而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孩子的想象来感受古人对月怀远的情怀是本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鉴赏“落”字的精妙。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怀想
9月27号刚过中秋节,听说今年的月亮是最大最圆的,同学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赏月呢?(由学生谈谈他们过节的感受)
可是老师今年的中秋节却是一个人过的,两个孩子都和她们的爸爸去陪他们的爷爷奶奶过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那佳节的月光,看着邻家的孩子围着他们的爸爸妈妈,想着月光下她们的小脸蛋,想着他们眼睛里那如水的月光,想着她们是否也想念着她们的妈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在中秋,歌咏中秋之月的一首诗——《十五夜望月》,感受诗人在十五月圆之夜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呢?
活动2【讲授】读诗如诗
诗歌,顾名思义,是用来歌咏的,它有韵律和节奏的安排。我们读诗就应该: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导学生找出韵和韵脚)读出情感(指名学生读,指导后教师范读,然后齐读)
活动3【讲授】读诗如画
(一)、诗文中哪几句在写景,哪几句在抒情呢?(分清景与情,理解情景交融)“
(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教师指导:1.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给这些景物前面加个形容词,再用诗意的语言连缀起来。
2.交流对话,以诗解诗
(1)“地白” ——澄澈的地面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树栖鸦” ——熟睡的鸦雀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让我们联想到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月光如此皎洁,惊动了栖息的鸦雀,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夜深了,月色清冷,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冷露” ——无声的露水
“无声”二字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4)“湿桂花” ——冰清的桂花
桂花为什么“湿”了?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讲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正因为雨儿打湿了花朵,花才会“重”,看来此处的桂花也是“重”了。可见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夜深了,冰冷的露水浸润着桂花,缀着晶莹露水的桂花反射着清冷的
月光,又是怎样的玉洁冰清啊!“湿”字点出了和一般时候桂花的不同,也表明夜深了,而诗人久久望月,愁思愈浓。
学生书写画面,教师巡回指导。师生交流对话。教师小结: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花凝露,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活动4【讲授】读诗识情
提问: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中秋月圆,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因为月圆人不圆,他因思念亲人而愁。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活动5【讲授】识字炼情
(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在?”“落”能不能改成“在”?
指导:是谁在“落”?“人闲桂花落”“花落知多少”,一般是有形的物在“落”,“秋思”怎么能“落”呢?原来诗人是将“秋思”化作了可观可触的有形的存在,仿佛那浓浓的秋思与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的不同凡响,新颖别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愁思的浓重。
(二)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
指导: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诗人不仅将情寓于寂静凄冷的景之中,还有了一个疑问句。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知识点拨: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活动6【讲授】齐读深化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课件16张PPT。十五夜望月王建读诗如诗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 qī景与情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景〕抒怀〔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读诗如画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给你展现的画面。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地白
树栖鸦
冷露
桂花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联想月皎惊鸟栖不定现在请把我们脑海中的画面用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吧!从以上的景物描写我们能概括出这幅画面的特征吗?为什么诗人要把景物的描写地如此寂静、凄清呢?读诗读情诗文中哪一句诗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识字炼情诗中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把它改成“在”好不好?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比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秋思落谁家?”用疑问句,含蓄地表达情感——间接抒情,含蓄隽永齐读深化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沟通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夜归鹿门歌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活学活用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冷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小结诗人是在以“人格”写“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