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十五夜望月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十五夜望月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4 21:11:56

内容文字预览

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诗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中学,对古诗词的理解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应该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进行疏导,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十五夜望月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活动2【讲授】十五夜望月
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
活动3【活动】十五夜望月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活动4【作业】十五夜望月
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
课件22张PPT。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Yǐng )川(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诗。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杜郎中,名不详。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宋代时,郭茂倩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诗集》。宫词 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写宫词的多是男人。虽然他们不会有机会进宫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善于想像,想像那个三千粉黛而真正男人只有一个的后宫生活。所有宫词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争宠和失宠。由于得宠的人也害怕失宠,最终也难免失宠,所以失宠女人的凄凉和寂寞就成了一代代诗人嚼橄榄没完没了咀嚼的主题。乐诗乐诗,古代称可以入乐的诗为乐诗,与徒诗对言。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官名。庭中,庭院中。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歇,休息。清冷的露珠。打湿。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谁家”是“谁”的意思。“家”是语末助词,无义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为什么这里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人尽望”描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描写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诗歌前两句写景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色?说说为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种角度来描写的?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清冷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歌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时节露水的特点。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秋夜露珠的清冷,触觉的角度。七言绝句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唐代咏中秋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清冷之感。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诗歌后两句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入骨的思念之情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诗歌鉴赏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描写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入骨的思念之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杜郎中的思念之情,照应了诗题。全诗的环境氛围:全诗的思想感情: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离别之情、思聚之念《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为什么?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而不露,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不说想念老朋友,而说“秋思落谁家”,就是采用不明说而暗示的写法。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中心思想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