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水调歌头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水调歌头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4 21:14:44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2、《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非常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一钩新月,人们会想到新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人们会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皎洁的月亮,人们会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仰望明月,他会想到什么呢?
活动2【导入】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活动3【导入】词的介绍
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也称曲子词(原为和乐演唱)或长短句(和诗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卜算子》等。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活动4【讲授】初读感知
1、教师带乐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速度,节奏,韵脚)
3、指名读(两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体会,看看那位同学更能引起你的遐想
4、齐读(注意语速,节奏,韵脚)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人这首词作于什么时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这一部分是不是诗的正文部分?
活动5【讲授】再读体会
⒈小序除了交代时间还交代了什么? ,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 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异地相思)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2、疏通文意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不住。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比得上。
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那么诗词当中到底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赏析
活动6【活动】探究赏析
1、词人在上阕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人想要归去哪里?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诗人所说的“天上”实际指哪里?为什么想要归去?最后归去了吗?为什么?(此处表达词人的心理)
词人想要归去天上,也就是想要归去朝廷,想回到朝廷这个更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权力中心,为国效力,在地方虽然也有一番作为,但作者在这里孤独、寂寞,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表现了词人表现了词人既表现了词人既想回到朝廷又留恋
地方的矛盾心理!
最后没有归去,因为在朝廷哪里能像在地方这样轻松自在!
表现了词人积极乐观的情绪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到这里词人已经想开了,于是就回去睡觉,可是躺在床上,词人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2、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为何无眠?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于是词人不由得怨起了月亮
⑵在这个无眠之夜,词人想了些什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修辞,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于亲人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含蓄的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进而想到了一个人生哲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的悲欢离合就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之理,并非人力所能左右的)
(3)A: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蕴含人生哲理的这个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所蕴含的哲理是:
人世的聚合离散正如明月的阴晴圆缺,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想到这词人的心里已经释怀了,便也有了兴致来表达对与自己一样遭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达美好的祝愿了
B:请同学们找出词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C:这两句话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旷达胸襟。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B)。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活动8【测试】当堂检测
小组竞赛,抽生背诵该词。
活动9【作业】作业布置
含有月的诗句,写在作业本上。
课件27张PPT。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有关“月”的诗,你知道多少?水调歌头苏轼词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
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生活动荡不定,好象夜里常被惊起的鸟鹊不能安然入睡一样。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小官。两地都在现今山东省,相隔不远,但是,“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他和弟弟各自在异乡为异客,不能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地话家常了。
在杯盘交错中,苏轼一面与客人应酬,一面昂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不可抑止。他在幻想中不觉飞进了清凉美丽的月宫,感到人生的遭遇不能十全十美,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那样……
这天夜里,苏轼与客人欢饮达旦,喝得酩酊大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语音赏析 水调歌头注音: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
丙辰( ) quèqióngqǐchán juān bǐng ché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的人在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问题探究1.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交代作词的缘由,总领全篇。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什么?下阕问什么?归根结底是问什么?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反问。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愁帐,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这几句话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5.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小结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小结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借 情抒景梳理结构把酒问天欲去恐寒留恋人间几时有是何年欲归去不胜寒舞弄清影何似人间深 世 之 感思 想 矛 盾思弟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宽解愁思:此事古难全美好祝愿:千里共婵娟怀恋弟弟
感悟人生上 阕下 阕超然达观 热爱生活水调歌头主题归纳《水调歌头》上阕写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既反映了作者宦海失意时的思想苦闷,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豁达的胸襟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写作特色借月抒怀,别具一格。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与社会契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下阕用圆月衬托离别。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朴实无华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极富浪漫色彩,给读者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叙事并述,层次结构跌岩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 由怨月 , 到感悟人生 , ,
最后又说 ,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胸襟。 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豁达活学活用中考连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阅读训练1.给下列几句划分节奏:
  明月见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阈,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也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4.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谢谢!请您欣赏水调歌头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