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个太阳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3 三个太阳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4 22:09:05

文档简介

23 三个太阳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
2. 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3.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2学情分析
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3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4教学过程
4.1.2学时重点
~1.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4.1.3学时难点
.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三个太阳
~ 【预习导学】 1.读课文三遍 2.注音或写字,并抄写三遍。 3.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 4.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章的内容 女画家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5. 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6. 赏析优美语句(两句)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 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
2. 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3.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4.2.2学时重点
1.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4.2.3学时难点
~1.理解本文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三个太阳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助学
(一)阅读全文,思考: ①画家眼中的南极是什么样子的? ②画家在南极都亲身参与了哪些事情?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精神? 女画家:热爱南极、热爱生活、吃苦耐劳、顽强执著、勇敢勤奋 ③画家眼中南极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精神是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的? 执着、不怕辛苦、对南极有着无比的热爱。①内心充满了一种对科学事业的热情。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长城站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长城站建设得更美丽。③富有大胆探索科学的精神。④热爱南极、献身南极的精神。⑤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为祖国、为事业而团结拼搏的奉献精神 。 ④南极是如此的冷,环境如此恶劣,但这些人表现却如此优秀。能不能归纳出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 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
(二) 质疑思考 (1)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角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考察队长、测绘工程师、地球物理研究生、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 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事业心、责任感、领导艺术。 队员:乐观、幽默、豪迈 (2)第三部分写了女画家的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人说,这些内容与文本无关,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告诉读者,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三)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和表现力。文章还运用多种巧妙得体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或是生动形象,或是情满行间,或是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试加以分析。 (四)课后拓展 南极无雪地区 (陈夏法 ) ①南极大陆是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是无雪地区。 ②从罗斯海西南端的罗斯岛向东北方向走去,穿过麦克默多海湾,便走进了一个无雪干谷地区。这里有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和地拉谷等三个谷地依次向北排列。在赖特谷的腹地,有个范达湖。夏季的赖特谷中,有一条从文森山下来的冰川,数十万吨的冰川雪水流入范达湖,使这里成为干谷沙漠之中的一片绿洲。1960年, 日本科学家曾对这一湖泊进行考察,经过测量后发现,该湖表面以下的水温为o℃左右,随着水深增加,水温不断增高。在15—16米深处,水温上升到7.7℃;在40米以下深处,水温仍缓缓升高;到达68.6米深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几乎和温带大洋海水温度差不多了。 ③在天寒地冻的南极,竟有如此之高的水温,这个事实该作如何解释呢?一些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其中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 ④太阳辐射说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 湖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致使湖水温度升高。而湖面水由于冬季结冰盐度增高,因而密度大, 即使夏季水温升高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从而使底层水的温度变高。反对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长,但天气终日阴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很弱,况且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留在地面上的辐射能是很少的,这就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再说,暖水下沉,通过水的热传递,应该是整个水体温度一起升高,而不可能仅仅是底层水温增高。 ⑤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默尔本火山和目前仍在喷发的埃里伯斯活火山。这表明,这一地域的岩浆活动剧烈,受到地热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这种解释比较直观,显然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反对者同样找到证据说,在赖特谷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地热活动,这就否定了这一观点。 ⑥在范达湖以西约l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湖叫汤潘池。汤潘水深只有30厘米,池面为圆形,直径百米至数百米。池水盐度很高,把它泼在地上,眨眼之间,便在地面形成薄薄的盐层。人们观察过,在零下数十度,池水也不会结冰。甚至在零下57℃的气温下仍不会结冰,被人们称为“不冻之湖”。为什么池水不结冰呢?除了它的盐度极高之外,会不会也有前面提到的太阳辐射或地热活动的原因呢?科学家们难以得出定论。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寒冷的“不冻之湖”与水温较高的范达湖是造成这个地区无降雪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它不能说明下面所说的一个现象。 ⑦在这个干谷地区,科学家们在离“不冻之湖”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永冻之湖”。此湖叫皮达湖,位于维多利亚谷地。人们对此湖钻探调查表明,整个皮达湖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冰块,只有在夏季,冰川融水从湖岸流入湖底,且水量很少。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永冻之湖”上也从不降雪,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无雪地区与温水湖和不冻湖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⑧在南极大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雪地区呢?人们期待科学家通过努力能解开这一自然界的奥秘。
1.简要概括范达湖、汤潘池和皮达湖的主要特征。 范达湖的水温较高并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增高;汤潘池湖小,湖水盐度高,终年不冻;皮达湖常年永冻。
2.太阳辐射说、地热活动说与它们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各是什么? 太阳辐射说与它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是湖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地热活动说与它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是赖特谷地区有无地热活动。
3.第⑦段作者举“永冻之湖”皮达湖的例子,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观点? 否定了“寒冷的‘不冻之湖’与水温较高的范达湖是造成这个地区无降雪的主要原因”的看法。
第二课时
阅读全文,思考:?
①画家眼中的南极是什么样子的??
②画家在南极都亲身参与了哪些事情?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精神??
③画家眼中南极人是什么样子的??
④南极是如此的冷,环境如此恶劣,但这些人表现却如此优秀。能不能归纳出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
(二)?质疑思考?
(1)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角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2)第三部分写了女画家的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人说,这些内容与文本无关,你是怎么样认为的??
(三)语言品味?
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和表现力。文章还运用多种巧妙得体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或是生动形象,或是情满行间,或是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试加以分析。?
(四)课后拓展 南极无雪地区?(陈夏法?) ①南极大陆是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最为神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竟然有许多地方是无雪地区。? ②从罗斯海西南端的罗斯岛向东北方向走去,穿过麦克默多海湾,便走进了一个无雪干谷地区。这里有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和地拉谷等三个谷地依次向北排列。在赖特谷的腹地,有个范达湖。夏季的赖特谷中,有一条从文森山下来的冰川,数十万吨的冰川雪水流入范达湖,使这里成为干谷沙漠之中的一片绿洲。1960年,??日本科学家曾对这一湖泊进行考察,经过测量后发现,该湖表面以下的水温为o℃左右,随着水深增加,水温不断增高。在15—16米深处,水温上升到7.7℃;在40米以下深处,水温仍缓缓升高;到达68.6米深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几乎和温带大洋海水温度差不多了。??? ③在天寒地冻的南极,竟有如此之高的水温,这个事实该作如何解释呢?一些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其中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
④太阳辐射说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致使湖水温度升高。而湖面水由于冬季结冰盐度增高,因而密度大,?即使夏季水温升高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从而使底层水的温度变高。反对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长,但天气终日阴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很弱,况且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留在地面上的辐射能是很少的,这就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再说,暖水下沉,通过水的热传递,应该是整个水体温度一起升高,而不可能仅仅是底层水温增高。? ⑤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默尔本火山和目前仍在喷发的埃里伯斯活火山。这表明,这一地域的岩浆活动剧烈,受到地热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这种解释比较直观,显然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反对者同样找到证据说,在赖特谷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地热活动,这就否定了这一观点。? ⑥在范达湖以西约lo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湖叫汤潘池。汤潘水深只有30厘米,池面为圆形,直径百米至数百米。池水盐度很高,把它泼在地上,眨眼之间,便在地面形成薄薄的盐层。人们观察过,在零下数十度,池水也不会结冰。甚至在零下57℃的气温下仍不会结冰,被人们称为“不冻之湖”。为什么池水不结冰呢?除了它的盐度极高之外,会不会也有前面提到的太阳辐射或地热活动的原因呢?科学家们难以得出定论。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寒冷的“不冻之湖”与水温较高的范达湖是造成这个地区无降雪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它不能说明下面所说的一个现象。? ⑦在这个干谷地区,科学家们在离“不冻之湖”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永冻之湖”。此湖叫皮达湖,位于维多利亚谷地。人们对此湖钻探调查表明,整个皮达湖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冰块,只有在夏季,冰川融水从湖岸流入湖底,且水量很少。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永冻之湖”上也从不降雪,这就足以说明这个无雪地区与温水湖和不冻湖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⑧在南极大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雪地区呢?人们期待科学家通过努力能解开这一自然界的奥秘。 1.简要概括范达湖、汤潘池和皮达湖的主要特征。
2.太阳辐射说、地热活动说与它们的反对者争论的焦点各是什么??
3.第⑦段作者举“永冻之湖”皮达湖的例子,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观点?
课件48张PPT。三 个 太 阳
说一说:  根据自己在地理书中所学以及你课外所积累的知识,请你谈谈你对南极大陆的了解?看一看:一、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南极大陆的风光图片,一起感受它那独特的魅力。
二、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南极大陆又多了哪些了解?你觉得在南极大陆生活会怎么样?一只贼鸥在南极翱翔 南极傍晚的火烧云 南极大陆上成群的帝企鹅南极上空的日出 刺破冰盖的格罗夫山群峰 海 浪积 雪夏日中的冰山极光企鹅群日出长城湾长城站升旗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大陆:周围被一片茫茫的海洋所包围,距离最近的南美洲950千米。南极大陆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最温暖的沿海地区平均温度-17 ℃—20 ℃左右,最寒冷的内陆地区平均温度-30 ℃—55℃左右。南极大陆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大陆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南极大陆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南极大陆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海浪、冰山、雪原、暴风雪:极其恶劣、艰苦。 Gèn亘古 断壁残yuán垣 步lǚ 履 f ù覆盖
Xiè卸货 乘奔yù御风 白雪áiái 皑皑 kǎi铠甲
雕sù 塑 shuò 朔 气 líng 凌厉 léng棱角
zhù 伫立 zhù 贮存 zào燥热 zào 躁动 钦佩  船舷  真挚  踮脚  暴虐
混沌  吞噬  抿住  剔透  翩跹
蓦地  紧蹙  粗犷  俯瞰  蹒跚
蘸 玛瑙  呕心沥血    胡子拉碴字词辨析  说说文章主要写什么人?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事?主要反映什么样的主题?
检查预习主要人物:女画家。
主要事件:女画家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中心意思:表现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学一学:什么是新闻通讯:  通讯是广义的新闻,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特点: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种类: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五、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真、快、简)
六、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思考:
1.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
2.为什么又要投下漂流瓶?
3.南极的环境是怎样的?
4.南极的人又是怎样的?阅读课文1.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  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作用:为表现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2.南极的人又是什么样的?考察队队长
测绘工程师
地球物理研究生
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
女画家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风凌厉,
沉默寡言但内心似火。聪明有智慧,不怕苦不怕累。以苦为乐。既以事业为重,又有骨肉亲情。执着,不忘使命,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读课文讨论:
1.南极精神是什么?
2.画家的画蕴含着哪些内容?
3.怎么理解“三个太阳”?总结:  你认为文中所指的“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画家的画蕴含着哪些内容?

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
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内涵
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
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突出南极的特点:
没有黑夜,还有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女画家所画的壁画上的三个太阳,考察队员们对它分别有哪些解释?发挥你的想象,你能做出更好的解释吗?三 个 太 阳1.南极精神2.几代南极人3.南极永昼想一想:本篇以“三个太阳”为题,你认为好吗?请说明理由。  好。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像、深入思考的余地。 精彩语言赏析示例:P168“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P170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地朝你走来,用真挚的眼神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你的帽子上轻轻一啄,又飞走了······ 运用景物描写将南极写得非常美丽、可爱,同时也着意表现南极对人类的亲近和欢迎,从中体现出女画家对南极的热爱之情。P171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后来,她踮着脚尖轻轻地走着,只觉得每一脚踩下去,腿都在微微发颤。 “迟迟不敢迈步”是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到了南极。“踮着脚尖”“轻轻地走”可以体会出她梦想成真以后,生怕惊醒了好“梦”的小心。“每一脚踩下去,腿都在微微发颤”突出了女画家的激动之情和南极带给她的神秘感。P173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我像这颗星吗?她在心里问自己,跨越1. 7万千米的距离,一个女人,硬是闯进了这块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 运用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提升她的感受:“头顶上挂着”的那颗星星就像她自己,那颗星在风暴过后升起,隐喻着她战胜困难硬是闯进了南极这块远离祖国的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  三个比喻句,它们又构成了一个排比。在这里,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使用形象地描绘出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的景象,这一奇景与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P174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P175如果父亲还活着,他会来南极吗?“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好像是山,好像是海,在这样回答······ 运用拟人手法,让南极的山海回答女画家的发问,表现了对老一代科学家的赞颂,预示着人类完全可以和南极和谐相处,为南极带来更好的明天,也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中心主旨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语言特色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生动富有感情表现力强凝练准确具有打动力写作特色  小标题:全文运用了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各自的侧重点。
  以时间为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
  以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情感为线索练习1.选文开头对南极的企鹅和雪燕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共通过四位“南极人”来表现南极精神,请分别概括他们突出的精神特征。
考察队队长: ;测绘工程师: ;物理研究生: ;邮局“局长”: 。
3.请你说说文章的后半部分具体描写与暴风雪的搏斗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结尾女画家默念“我像这颗星吗?”请你说说女画家与这颗星有哪些共同点才会让她产生这种联想?答案 1.在这里作者把企鹅、雪燕写得非常可爱,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南极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又着意表现南极对人类的亲近和欢迎。
2.考察队队长:火热的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测绘工程师:不怕苦、不怕累,争抢重活干;地球物理研究生:乐观的精神;邮局“局长”:自豪的情感。
3.这儿写南极人与肆虐的暴风雪进行艰苦搏斗,是对前文所写南极人精神内涵的具体诠释: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4.那颗星在战胜风暴后闪着莹莹的光如同女画家战胜困难闯进了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星星只有一颗,在这儿女性也只有她一人。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1)基本思路: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
(2)这类题要求概括的内容多为新闻,可先找到导语,再按照以上思路答题。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  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什么人——哈尔滨一位老人
    干什么事——声讨日军罪行
    怎么干的——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简析:这则消息由电头、导语、主体三个部分组成。导语部分概括了主要内容,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从2001年至今中央实行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有关情况。我们在答题时,应从导语入手提取出关键词:“贫困生”、“免费”、“教科书”,然后紧叩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如:“免费教科书惠及贫困生。”或“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