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安恩与奶牛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3 安恩与奶牛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5 09:49: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3
安恩与奶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理解结尾的作用。
⑵品味作品语言,掌握人物描写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⑶探究作品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圈点勾画,小组协作,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安恩的优良品质,认识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培养热爱动物的心灵。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我,缺少爱心,特别是对小动物,所以对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安恩的爱心并珍爱小动物
3重点难点
1、品味作品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作品的主题。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安恩和奶牛
第一部分:咬文嚼字,走近安恩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安恩和奶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牲口买卖市场上。老师把长长的故事变形为了一首散文诗。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前面部分,我们回顾一下情节。
[课件展示]
瓦尔普峡集市一片喧嚣,
牲口交易场上熙来攘往。
破旧的衣着散发着浓重的土味,
瘦骨嶙峋的老妇人悠闲地打着毛线,
剽悍粗野的嘈杂中,
她旁若无人,闲适安然。
孤独的奶牛,静静依偎在老人身边,
一身浓密的毛发,
好似一幅美丽的锦缎,
它的高大结实啊,
吸引着过往目光的流连。
问津者实在是不少啊,
就连屠夫也兴致盎然。
淡淡的神情送走许多主顾,
再高的价格也是徒然,
坚定不移回绝的,
正是那高得吓人的大价钱。
……
(生读。每一小节结束后,老师亲切地巧妙地给于点拨,帮助学生越读越好。)
师:别人误以为安恩是来卖牛的,于是在安恩和买牛人的交锋中,我们的故事展开了。现在,孩子们,我就是买牛人,请你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那两个买牛人的询问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 请你关注课文3-10段。
(学生很快找出并圈出了安恩的回答。第一句为:它是不卖的。第二句是:它不卖的!)
(师不断模仿买牛人的语气语调和多个同学对话,)
生(读):它是不卖的。
它不卖的。(读得较为平淡,基本一样)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两句都读得很重)
生(读):它是不卖的。它不卖的!(对比度很大)
师:大家很聪明啊,看来已经意识到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不同。请比较一下哪些不同
生:第一个句子后面是句号,第二个句子是感叹号。语气不同。
(师转身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句号和巨大的感叹号)
师:
真好!咱们这节课啊,就来破解这个句号和感叹号之谜。为什么同样是买牛,但是安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 继续讨论。
生: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是”字。
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第一句应该比较平淡,第二句语气很重。
师:具体揣摩一下说这两句话时安恩的情绪。
生:回答第一个买牛人时安恩很平静,回答第二个买牛人时安恩很生气。
师:
安恩仅仅是平静吗 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把一个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判断。老师建议你读读“它是不卖的”的后面两个句子。
生(读):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儿地把鼻孔擦个不停……
生:哦,安恩的语气中应该还有谦恭。
师:她为啥谦恭
生:她可能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买牛人。
师:那你试一试读出谦恭的语气好吗
生(读):它是不卖的。(读得很诚恳,大家鼓掌)
师:请比较着读,再读“它不卖的”这句。
生(读):它不买的。(读得很生硬冷漠,大家鼓掌)
师:你为啥把这个句子处理得生硬冷漠呢 你有理由吗
生:安恩说这话前有这样的神态描写: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生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师:好!能够用老师刚才说的联系前后文的方法,很棒!同学们,远处到底有没有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这处神态描写的用意在哪里
生: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使她感兴趣。安恩朝远处看其实是为了不想看那个买牛人,她在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师:哦,看来安恩不喜欢那个买牛人,但是也不想太过于表现出来,她只用自己的眼光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请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安恩的在努力掩饰的不满和冷漠。
生(读):它不卖的!
师:再体会一下,“它是不卖的”中的“是”字的作用。
生:“它不卖的”直截了当,“它是不卖的”就柔和多了,这个“是”字在这里让语速变慢了,语气柔和了。
师:好!孩子们,这样学习语文就对了,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就会趣味无穷。同样都是要买安恩的牛,为啥安恩的态度截然相反,一谦恭一生气呢 同学们深入下去,再找找理由。
(生自由朗读)
生:第一个人问得很有礼貌,他问的是“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 ”而第二个人是这样问的“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他没有礼貌。
师:好!找得准!你尝试把两个人的形象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生读,惟妙惟肖)
师:刚才找的是语言,大家继续找原因,是啥导致安恩态度截然相反
生:第二个买牛人很粗鲁,他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这让安恩非常不喜欢。
师:安恩怎么不喜欢了 在原文中找出原词来回答。
生: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买牛人粗鲁的行为让安恩怜惜自己的牛了。
师:再仔细一点儿,多研究买牛人的动作。
生:这个买牛人是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而第一个买牛人则是“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动作不一样。
师:比较得仔细点儿。
生:一个是“摸母牛”,一个是摸“干干净净的皮毛”,第一个人显得挺珍视这头牛。
师:真好!有点儿意思了。还要从更小更小的细节中去揣摩。
生:“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和“用手指摸摸”不一样。用“手指”摸显得更加珍爱喜欢。
师:太棒了!你真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孩子们,左手拿起你的笔,如果你的这只笔价值连城且是你的家传珍宝(众笑),你尝试着用右手摸和用右手指摸,比较一下效果。
(生比划)
生:用“手指摸”显得特珍贵特爱惜。
师:你看,名著就是这样的,只着一字,尽得风流。
生:一个是“匆匆”地摸,一个不是“匆匆地”。
师:分析得好!同样是买牛人,但买牛的心态还是有差别。
生:我感觉第一个买牛人比较有文化修养,第二个买牛人却很粗鲁。
师:“文化修养”,这个很有意思。再说说。
生:他看牛的样子是“端详”。
师:什么是“端详” “端详”和一般地“看”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黑板一侧写:端详:
看)
生:很认真地看。
生:很有礼貌地看。
生:带着感情看。
生:特别怜惜地看。
师:来,孩子们,都抬起头来,体会一下。先“看”我……然后,再“端详”我……看看,这个同学不敢端详老师。咱们中国人啊,有三个毛病:一是不敢对爱的人说我爱你。二是不敢用动作表达爱,连拥抱一下都害羞。三是不敢用眼神表达爱……所以,咱们中国人有很多爱的误区。继续发言……(大家笑)
生:安恩说她不卖牛后,这个买牛人的表现是“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的眼光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他很失望,但欲言又止,比较克制。他虽然是个生意人,但比较有涵养。
师:第二个买牛人呢
生:这个买牛人“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是个屠夫,身份就不一样。屠夫当然会让爱牛的安恩不喜欢。
生:他还穿着“血迹斑驳的罩衫”,让人想到屠杀,安恩肯定也不喜欢。
生:安恩不卖牛,他的表现是“扬长而去”,生意做不成,他一点儿留念都没有。他对牛其实非常冷漠。
师:大家读得很透了。真棒!但第一个买牛人也是一个商人啊,虽然他很欣赏安恩的牛,说不定他把牛买回去也是屠宰呢!那不是和第二个买牛人本质是一样吗 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这个问题有点儿深了。有一句名言送给大家,长大后你们就懂了。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在路边采一把花草回去喂牛是道德的,但是我们随意践踏花草是不道德的。我们吃鱼是道德的,但我们把活鱼扔在油锅里是──
生:不道德的。
师:孩子们,在咱们中国,也有和安恩一样对动物温柔的人呢 知道曹文轩吗 他有一本书叫《青铜葵花》,贫穷的青铜家也有一头老牛,有一天,老牛实在太老了,他要死了……
[课件展示]
它对青铜一家人,毫无怨言。作为一条牛,它生活在青铜家,算是它幸运。它不久就要走了。它心里还能有什么 只有一番对青铜一家人的感激。它感激他们一家人不嫌弃它一身的癞疮,它感激他们夏天时在牛栏门口挂上一大块芦苇编的帘子,让它免遭蚊虫的叮咬,它感激他们在冬天里,将它牵到暖和和的太阳下晒太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晴雨雪,它享受到了一头牛难得享受到的一切。它活过了,很值得。它是这个世界上一头最幸福的牛。
它要去了。它看到了青铜一家人,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奶奶。它想:等明年春天来了,大麦地满地野花时,她老人家一定会起来的。奶奶平时,都喊它是“畜生”,但口气里却是一番疼爱。它发现,奶奶有时在说到他的孙子孙女时,也会说:“这个小畜生。”
夜里,临睡觉时,爸爸点起纸灯笼,又走进风雪里,来到牛栏看了它一眼。青铜和葵花,也都跟了出来。
第二天,青铜家人发现,它已经死了——死在一大堆金黄的干稻草上
(配乐,生动情朗读,非常感人)
……
师:同学们,安恩和青铜一家就是这样的啊!总结一下,安恩态度变化乃是因为……
生:买牛人对牛的态度不同。
师:买牛人尊重牛,安恩就——
生:尊重他。
师:买牛人不尊重牛,安恩就——
生:不尊重他。
师:不尊重了吗 记得细节“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
生:安恩就讨厌他但是表现得很含蓄。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啊
生:这个老人很有爱心。
生:这个老人对世态人情很敏锐。
生:这个老人还很聪明,善于观察感受别人的态度。
生:这个老人对人很有礼貌,很懂得分寸。
生:这是个很自尊也很需要尊重但是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
(师在黑板上的巨大句号和感叹号上画笑脸和哭脸。写下点睛之笔:尊重
)
第二部分:追根溯源,透析“我们”
师:这就是句号和感叹号的秘密,这就是安恩的秘密!
孩子们,我们来读读安恩的心灵独白吧!
[投影]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
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
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
所以我就想:
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
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
这样,我就到这里来了。
但是我不是来做生意的。
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只好回去了。
……
(生朗读,师指导)
师:噢,发现了吗 老师出示的文字和课本中有什么不一样
生:投影上是“我”,课本上是“我们”。
(生板书“我们”,组织学生读正确的文字)
师:能把“我们”换为“我”吗
生:不能。从“我们”中我感觉到安恩是把牛当成人来看的。
生:从“我们”中我看到安恩和牛就像一家人一样。
生:“我们”表现出安恩和牛是平等的。
生:这句话是安恩脱口而出的,我感觉到安恩那么疼爱她的牛。
师:孩子们,“我们”是多么普通的一个词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们”的情怀啊!安恩和青铜们在爱着他们的牛,但是,也有许多人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看一个材料。老师想请一个很有正义感,内心世界丰富的同学来朗读。
[投影展示:《活熊取胆是中国人的耻辱》材料,师简单介绍,生快速浏览了解什么是“活熊取胆”]
活熊取胆是指将黑熊圈养在专门为获取黑熊胆汁而建立的养熊场内,在其腹部实施造瘘手术,使其胆囊与腹部开放的瘘管相连,抽榨胆汁。
……
采胆汁开始了。”我看见两个彪悍的工人麻利地左右绑好熊躯,在那钢兜肚两侧各拉起一条粗大的绳子,经过一个特制的滑轮,齐喊了声“嗨-”只见熊身上的钢兜肚渐渐地收缩着收缩着。突然,熊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吼喊:“呜-”那简直不是吼叫啊,那是变了形状的凄哭。之间熊拼命仰着头痛苦地瞪圆了眼睛,四个粗大的掌子在有限的空间蹬抓着地面,发出“滋拉,滋拉”的刺耳声响,瞬间,那腹下的钢管里“滴答,滴答”地流出了碧绿色的液体。操作工人又慢慢松开绳子,接着拉起下一个回合,于是又是一次声嘶力竭的号叫。我看到熊的眼泪瞬时淌下来,它竟然也像人一样咬紧了牙齿,躬起了身体去承受着无休止的痛苦。好悲惨的一幕啊,我不忍再看,扭头走开了。此时,我才明白,夜里那些悲叫是这些带着伤痛的熊,在难挨的暮色里发出的呻吟啊……
师:为了挽救可怜的小熊们,有良知的中国人组成了“小熊童声合唱团”唱出小熊的痛苦,呼吁国人停止这惨绝人寰的行为。老师想请一位有悲悯情怀的同学来朗读歌词。
小熊,小熊
谁把我捆绑在牢笼
我不能走路
我不能转身
我的肝胆俱裂
从小就被插进了一根针
我对苍天哭喊
我痛,我痛啊……
妈妈,我不记得你的模样
妈妈,我不记得你的怀抱
你带我去山林,你带我去小河
我就是快乐的,幸福的小熊
小熊,小熊
我要救你出这牢笼
你才能够活得
像一只真正的小熊,
我对大地呼唤
人——人——
人啊,不能这样的残忍
人啊,不能涂炭生灵
万物皆有尊严,不能去冒犯,
它就是山野里自由的小熊!
[配乐,生动情朗读,呼天抢地,情动全场]
师:孩子们,听了小熊们的痛哭,我们知道了,原来在很多人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们”,只有“你们”、“他们”、“它们”……联系安恩和青铜的故事,你能否来总结一些,告诉那些人:什么是“我们”!
生:“我们”就是人和动物平等。
生:“我们”就是人不凌驾在动物身上。
生:“我们”就是人珍惜疼爱人以外的所有生物。
生:“我们”就是人不高高在上。
……
师:孩子们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先贤们是怎么样解释“我们”的。
[投影]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成都市道教圣地青羊宫对联
(组织学生朗读)
师:孩子们,从古至今,善良的人们总有崇高的情怀。就像我们的安恩。请马上检索第一自然段。她的衣服是──
生:老掉牙的旧衣服。
师:她的鞋子──
生:都被磨平了。
师:她的双手是──
生:瘦骨嶙峋的。
师:她的头发是──
生:花白的。
师:安恩就是这样一个又老又土的老人。但是,她的思想和情怀一点儿不老土。她关注着牛的物质需求,把自己的牛喂得特别健壮收拾得特别干净,她还把牛当孩儿一样疼爱着。她让牛不孤独,有朋友,这是关注牛的什么世界啊──
生:精神世界。
师:多么可爱的安恩,她可能没有文化,但她却最懂得“我们”。她真像庄子所说的:
生:天地与我共生,万物和我为一!
(师在“我们”上板书:万物合一)
(组织生反复读背这个句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安恩,在回顾安恩的故事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投影展示]
睁大的双眼,满装着恳求,
请君听我心腹言,
亲爱的老牛啊,是我多年的伙伴,
粗砺的草料换来心甘情愿的奉献,
只为了农庄太小啊,只为了这奶牛太孤单,
只为了让它和同类相聚一番,
才带它集市上站一站。
原来牛还可以用来疼爱,
而不仅仅是宰杀和驱赶……
啊,年迈的老人已经回转,
奶牛的身影与她相伴,
只留下那“散散心”的故事,
传扬在热闹的集市间。
“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米兰 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