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同步提点
[基础闯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羞怯(què)
锃(zēng)亮
瑕疵(xiácī)
腼腆(miǎndiǎn)
B.撂(liào)下
反刍(chú)
抽屉(tì)
嶙峋(línxún)
C.磨蹭(cēng)
翕(xī)动
找茬(chá)
锱铢(zīzhū)
D.干瘪(biě)
粗砺(lì)
木屐(zhī)
窘迫(jǒng)
2.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皱褶
货摊
毛茸茸
熙来嚷往
B.暇疵
缅腆
撂下
端详
C.谦恭
惶惑
半晌
踌躇不绝
D.纠缠
牛犊
嶙峋
斑驳
3.词语或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锱铢必较(形容很大方)
踌躇(犹豫的样子)
蹭(摩擦)
B.瑕疵(玉上的斑点)
腼腆(形容很羞涩)
撂下(搁下,丢开)
C.翕动(一张一合地动)
锃亮(闪亮)
惶惑(不安,迷惑)
D.嘈杂(声音杂乱扰人,喧闹)
粗粝(粗糙)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
4.下边加点的词语是在本课中学过的,其中运用不当的是(
)
A.老人大病初愈,瘦骨嶙峋,十分虚弱。
B.该李洋唱歌了,可是他的脸羞得红红的,像个腼腆的小姑娘
C.小摊上,顾客和摊主讨价还价,锱铢必较。
D.天太热了,小狗懒洋洋的趴在窝里,吐着舌头不断地反刍。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说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
6.下列片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周围一片嘈杂⑧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写作上:
修辞上:
作用:
7.片段描写。仿照下列句子的写法,细致的描写一个人的委婉拒绝别人时的动作神情。
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8.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使语言连贯。
①其实,这个难题并不难解决,这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读书的技巧。
②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快、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
③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
④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难题。
排列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只写句子序号)
9.填空。
(1)
约翰尼斯·延森 国小说家、诗人。曾获
奖,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
》等。
(2)《安恩和奶牛》体裁是 ,它通过记叙一位老太太把牛牵到市场却不卖牛的故事,表现了
,主人公名字叫 。
[文段点兵]
阅读课文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那人问道。
“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 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 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这个男人刨根究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可是他打断了她: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10.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11.文中写有人出大价钱买牛,“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如何理解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
1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下面的说法哪一项最恰当
(
)
A.安恩老太太有些害怕那个人,希望他不要伤害自己。
B.安恩本来想要回去,但又一想自己不过是来这里让奶牛散散心,并没伤害谁,没有必要就这么回去,“恳求的眼神”是希望那人不要难为自己。
C.安恩老太太非常生气,希望他听一听自己的解释。
13.“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中这样具体指什么?“只好”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14.学习了《安恩和奶牛》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感想。
能力提升训练
[自主探究]
15.文章第二段写奶牛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16.画出对安恩进行肖像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17.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5个字,应包括背景、对象和方式三个要点)
18.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19.“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
20.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21.第二段有“又如此感人”一句,请准确回答作者认为蚂蚁为什么会感人。
22.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中考同步链接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地震中的父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3.文中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小时”
?
2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什么意思?突出什么感情?
25.从文中找出表现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些语句的作用。
26.当经过近39小时的长长煎熬,终于打开安全小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创新表达写作
表达交流
27.一天,某中学七年级(五)班的王强正要去上学,她妈妈突然发病晕倒,不省人事。在众邻居的帮助下,妈妈被及时送进了医院。王强要向班主任仲老师请假,还要把此事告诉出差在外的爸爸。现电话已接通,请你代王强讲话,语言要求简明、连贯、得体。(6分)
(1)王强对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强对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爱,无论哪一种爱都让我们觉得世界是如此美好。请简单谈谈你对父母之爱的认识。(200字左右)
创新写作
29.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阅读文学作品、观察社会生活、习惯养成、难题探究、同伴合作、社会实践……这些丰富的经历,使我们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成长。
请你以“我懂得了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中的空白处可填上一个词语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主体是“我”,要求填上恰当的宾语,与“懂得”搭配。“懂得”一般和“道理”搭配,所以,补题时要求是一个表明某种道理的短语,如
“读书的重要”、“时间的可贵”、“生命的美丽”、“什么是爱心”、“孝心无价”等。其次,在你能想到的这些题目中选择你最熟悉的或感受最深的题目来写,写作时还要选好角度,选好材料,力求有新意,有情可抒,有话可说。三、结构上力求创新。开头可引用诗句或采用题记形式,主体部分可用小标题形式,要力求使自己的文章“靓”起来。
四、安恩与奶牛
参考答案
1.B
解析:A.怯(qiè)
锃(zèng)
腆(tiǎn);C.蹭(cèng);D.屐(jī)
窘(jiǒng)
2.D
解析:A.嚷—攘;B.暇—瑕
缅—腼;C.绝—决。
3.A
解析:锱铢必较形容很小气。4.D。解析:狗不不是反刍动物,不会反刍。
5.“我们”指自己和奶牛。在安恩眼里,奶牛是有灵性的,是自己的伙伴和朋友。反映了她与奶牛朋友般的亲密关系,表现了安恩的质朴和善良以及对供应她牛奶的这头奶牛的的尊重和爱护之情。点出文章主旨,解开不卖牛的悬疑,巧妙的收束全文。
6.对比
排比
以动衬静,突出了老婆婆的安闲自在。
7.答案略。
8.③②④①
9.(1)丹麦
诺贝尔
《漫长的旅途》(2)小说
安恩对供应自己牛奶喝的奶牛的感恩尊重之情
安恩
10、安恩在众人的逼迫下说出了把牛牵到这里来的理由: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11.“坚决”表现出老太太不为金钱所动,珍惜着头奶牛的真挚情感;“窘迫不安”说明老太太很善良,为给别人带来误解感到难为情。
12.C
13、这样”是指别人认为她“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甚至怀疑那牛不是她自己的。“只好”说明她还想让奶牛继续散散心,但为了不让别人误会,只好决定回去。
14、答案略。扣住文中的某个情节,感悟“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人要懂得感恩那些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动物、要爱护和关心它们”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15、突出了奶牛的奉献精神,而这也是老太太珍惜它、爱护它、坚决不卖它的根本原因。
16、肖像描写: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突出安恩的贫穷善良勤劳和质朴。为下文写她不为高价利诱所动、展示她美好的心灵作铺垫。
17、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抱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18、因为死了的蚂蚁仍抱住蚁团,为保护其他蚂蚁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了蚂蚁的献身精神。
19、“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20、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21、它们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韧性,脱险方式的机警,牺牲个体保全集体的献身精神很感人。
22、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为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2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24、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25、“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26、略。
27、示例:(1)仲老师,您好!今天早上我的妈妈突然发病晕倒,现在送医院抢救,因我爸爸出差去了,我要在医院照顾妈妈,不能上课。要请假一天,好吗?(2)爸爸,今天早上我妈妈突然发病晕倒了,邻居已帮助送到医院了。请您安排好工作,早点回来,好吗?
28、略。应围绕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忘我来谈论。
29、略
江苏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安恩和奶牛①
约翰尼斯·延森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②,好像是撂③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④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⑤。她那瘦骨嶙峋⑥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⑦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⑧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脚注】①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②[褶(zhě)]衣服折叠而形成的印痕。③[撂(liào)]搁下,丢开。④[木屐(jī)]木底鞋。⑤[锃(zèng)亮]闪亮。⑥[瘦骨嶙峋(línxún)]形容人或动物消瘦。⑦[熙来攘(rǎng)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⑧[嘈杂]声音杂乱扰人,喧闹。
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①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②着嘴唇不断地反刍③。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④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来的瑕疵⑤也就这么点儿了。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⑥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脚注】①[蹭(cèng)]摩擦。②[翕(xī)动]这里指嘴唇一张一合地动。③[反刍(chú)]偶蹄类的某些动物(牛、羊和骆驼等)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从胃中再返回口中重新咀嚼,再咽下。通称倒嚼。④[找茬(chá)]即“找碴”,指过分地挑剔、批评。⑤[瑕疵(xiácī)]瑕,玉上的斑点;疵,小毛病。指人的小过失或事物的缺点。⑥[粗粝(lì)]粗糙。粝,糙米。
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 ”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①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
“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②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
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它不卖的!”
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③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脚注】①[锱铢(zīzhū)必较]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锱,古代一两的四分之一;铢,古代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②[踌躇(chóuchú)不决]犹豫不决。③[死乞白赖]指为了达到目的,没完没了地纠缠。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 ”那人问道。
“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 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 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 ”这个男人刨根究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可是他打断了她: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探究·练习】
作家的创作总是要体现他的思想或情感。这篇小说想告诉读者什么?
细读小说中的下列描写,说说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
“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
读这篇小说时,你对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小说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写集市上的买牛人,摘出这些词语,说说它们所体现的感彩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