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9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5 10: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原因。
2、学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童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和联想的兴趣和能力。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次研读文本,体会、探究文中之“趣”及“趣”之原因以及文中所表达出的童心童真。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文言文知识还比较贫乏,阅读能力还比较弱,会因为觉得文言文阅读难而枯燥,从而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厚这一情况,教师要做好引导并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并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学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和童心童真。
教学难点:2、探究作者物外之趣的原因,做一个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
4教学过程
活动1【测试】复习回顾:课前一赛。
1、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细察其纹理(细小)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D、徐喷以烟(慢慢地)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B.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C.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刚才看得出神,不禁哇地一声惊叫起来。)
D.驱之别院。(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写出文中任意三个成语,并指出它在本文中的意思和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常用意义。
4、以下对儿时记趣一文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全文具有浓厚的童话色彩
(B)全文以想象推理虚构成篇
(C)全文以「童年情趣」贯串
(D)平凡之物也可以获得生活情趣
5、以下有关儿时记趣一文的理解,理解正确的是()
A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残酷不仁
B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吹毛求疵
C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做白日梦
D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正义凛然
活动2【活动】第一轮读悟:快读课文明“趣味”。
活动一:采用喜欢的方式自读、互读、齐读、轮读课文,并概括课文内容。然后探究问题:
1、文中哪一个短语最能概括本文的内容?(学生明确是“物外之趣”之后再探究其它问题。)
2、文中写了哪几种“物外之趣”?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程序来完成)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图片配文字展示三种“物外之趣”。)
3、三种“物外之趣”给我们展示了几幅美丽的图画,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描述一下图画的内容。(提示:注意紧扣文中动词进行描述)
活动3【活动】细读课文探趣因。
三、第二轮读悟:细读课文探趣因。
活动二:(一)自由选取自己喜欢的画面朗读并背诵。然后探究:
1、什么是“物外之趣”?什么又是“物內之趣”?
2、作者为什么不写“物內之趣”而写“物外之趣”?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相互质疑解疑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组织交流--点拨答疑--指导归纳整理
重点明确: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眼力好、喜欢并善于观察、善于想象和联想。
(二)、成果展示:
1、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色,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2、“物內之趣”一般人都可以做到,而“物外之趣”一般人做不到。
3、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眼力好、观察的本领强。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善于观察的习惯。
(3)、“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4)、丰富奇特的想象:
夏蚊成雷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想象成森林善于想象
虫蚊想象成兽类
土砾想象成丘壑
4、启示:青少年应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爱观察并善于观察,观察要细致,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写童趣。
第三轮读悟:拓展延伸写童趣。
活动三:你还能回忆起你童年时的有趣的事情吗?把它生动的描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1、教师用多媒体画面提示学生。
2、学生写片段。
3、小组内读评出优秀的。
4、在班上交流展示。
活动5【活动】五、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五、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一)、教师示例如何深入质疑:文中所写三件趣事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学生质疑问难:
1、为什么要把丑陋而又令人厌恶的蚊子,比作美丽的白鹤而不比着麻雀燕子等别的鸟类?
2、癞蛤蟆是益虫,作者为什么要鞭打它?会用什么鞭打它?为什么不把它打死而是“驱之别院?
探究后明确:
因为:①、鹤和蚊子的脚都比较长,在外形上比麻雀、燕子都更相似一些。
②、鹤比麻雀、燕子漂亮些。所以才会更具情趣,才“怡然称快”。
③、鹤比麻雀、燕子飞得高。所以才会有“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总之,比作鹤,不仅外形上相似,而且更富有审美情趣。
2、在作者眼中癞蛤蟆是“庞然大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是恃强凌弱。他要为小虫抱打不平,所以要鞭打蛤蟆,体现了他有正义感、同情弱小、惩治强暴的思想。但童年的作者虽然对癞蛤蟆很生气,也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所以鞭子可能是随手捡起来的一根草,也可能是一根小枝条。说明作者很善良,既喜欢小虫子,也爱护癞蛤蟆这样的丑陋的动物。
活动6【活动】六、总结全文
写什么?
生动描述了作者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
为什么写?
1、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2、告诉我们只要做一个爱好观察并细心观察、保持童心、富于幻想和想象的人,就会有无限的乐趣。3、教育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不畏强暴、同情弱小的人。
怎么写?
1、采用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写法,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围绕“物外之趣”这一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观察细致、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附课文内容结构图: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一、总说固有物外之趣
藐小之物,必察纹理
夏蚊成雷——→群鹤飞舞
留蚊帐中——→鹤唳云端丰富神奇的联想
二、分说花台草木——→想象林兽物外之趣
观察虫斗——→兴致甚浓稚气烂漫的情趣
驱赶虾蟆——→天真无邪
活动7【测试】七、课后一赛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称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2、下列那一件事不是「想象力」的运用?
A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B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作者这般叙述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A)眼盲心不盲,瞎子一样可以感受到物外之趣。
(B)在明察秋毫之前,必须先练习张目对日。
(C)小时候很笨,不晓得要保护眼睛,才会对着太阳看。
(D)异于常人的好眼力,是得到物外之趣的基本条件之一。
4、由幼时记趣一文,可知我们要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并「不」包括下列哪一条()
(A)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
(B)对万物要静观自得
(C)要有充裕的金钱以满足高度的物质欲望
(D)不能从实用或利害的观点去看事物。
5、「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A)作者的童心童趣,也呼应题目「儿时」。
(B)这是一只强壮的虾蟆,十分耐打。
(C)这只虾蟆是邻居养的,作者并未占为己有。
(D)作者被吓到手脚酸软,连虾蟆都打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