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9 幼时记趣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5 10:0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幼时记趣》是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清代作家沈复的名作《浮生六记》,就内容而言,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通过学习课文,要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并激起童年时代那种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幻想的生活情趣。因此,教学时要在学生翻译疏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幼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着纯真的童真和童趣才产生的结果。让学生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幼事记趣》是古代反应童趣作品中的精品,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课文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更要使他们掌握阅读理解文章的方法。本节课在教学上作以下设想:
1、精读课文,理解积累:理解重点词意,翻译疏通课文。(第一课时完成)
2、赏读课文,理清脉络:弄清课文结构,明确三件物外之趣。
3、品读课文,产生童趣:体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体会。
4、悟读课文,体验童趣:体会文章的主题,归纳中心。
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分析理解课文时抓住文章中描写的场面,尤其是一些精妙的场面,作为突破口。同时要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分析理解。结合理解课文的教学,适时进行古文的朗读指导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讲述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习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详略的当以及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幼时记趣》是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清代作家沈复的名作《浮生六记》,就内容而言,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通过学习课文,要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并激起童年时代那种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幻想的生活情趣。因此,教学时要在学生翻译疏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幼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着纯真的童真和童趣才产生的结果。让学生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重点难点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讲述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习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详略的当以及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自学提纲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研读理解,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讲述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习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详略的当以及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自学提纲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研读理解,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教学过程
5.1
第二学时
5.1.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讲述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习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详略的当以及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1.2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讲述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5.1.3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习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详略的当以及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自学提纲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研读理解,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
1、课前检测,巩固旧知:
(1)、解释加点的词:
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徐喷以烟()盖一癞蛤蟆也()怡然称快()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疏通、翻译了课文内容。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幼时的童真童趣。
3、出示课题:学习课文,你想了解些什么
4、展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讲述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法。
活动2【活动】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
5、初读课文,自学探究:
(1)、找出揭示本文中心的一个词语。
(2)、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的哪几件事 请简洁地概括出来。
6、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读一读,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作者获得了那些乐趣。
(2)、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乐趣吗
(3)、组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由专人汇总讨论意见,准备发言。学生各小组只针对问题发表看法,教师引导相关方面的讨论,以期充分了解并掌握阅读信息。)
7、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引导小结,板书:
8、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活动3【活动】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
9、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1)、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0、归纳文章主题
活动4【练习】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11、课堂小结:学习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12、阅读理解课文段落,完成练习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
“昂首观之”的“观”是表示“看”的动作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语,请诵读全文,把有关语句抄写下来,并在表示“看”的词语下加点;
(2)、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奇特的想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请简要概括这两个画面的内容。(每个画面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
(3)、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活动5【作业】五、话说童年,延续童趣
13、话童年,延趣意
①、童年的美好回忆说也说不完,请你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说出你对童年的理解。
示例: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②、课后作业:
以“难忘的童年”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观蚊如鹤——观小为大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奇特想象
鞭打蛤蟆——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总)————(分)
启示: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勤于观察
发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