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动传神的语言,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过程与方法: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动传神的语言,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难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本命年的回想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 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 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学生课下查找,课堂回答)作者简介春节民俗趣谈本命年
1.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36年2月29日出生。1948年参加革命。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97年3月11日病逝。终年61岁。
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出版《乡土与创作》、《乡土文学四十年》等9部散论、随笔集。全部著作共60种,约700万字,被公认为是高产、优产、稳产作家。他还提出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今昔交叉,城乡结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赏"的乡土文学理论。描绘、讴歌走在时代前列的美好的人,挖掘、扶持代表时代前进方向,显示时代本质与主流的美好事物,描摹、展示充满诗情画意的乡风水色、世俗人情,简言之,表现、赞颂人世之美,即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是刘绍棠乡土小说最突出的特点。
在创作上,刘绍棠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追求传奇性与真实性相结合;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并积极向世界一切进步文学学习,借鉴一些好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刘绍棠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含蓄、优美、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和音乐性,受到广泛的赞扬和很高的评价。刘绍棠及其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2.春节民俗趣谈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爆竹的功能原来是避邪驱鬼,后来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广大农村的春节仍在普遍采用,并且作为旅游或工艺品出口到很多国家。
3.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5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二、学生齐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感知作品。
灶膛zào烙饼lào簸箕bòji晾liàng生疮chuāng栗子lì
穿梭suō糖黏儿nián糁儿shēn涿州zhuō吆喝yāohe疙瘩鬏gēdajiū
门槛k n秫秸棒shújiē鬼祟sāor o骚扰sāor o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ma渍酸菜zì阖家hé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
火热的春节景象。
2.课文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3.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
融入了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解决)
1.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 (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糕点;送灶王;换门神;除夕夜;拜新年。
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
作者对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的回想,是想表现对传统文化和童年欢乐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一、上节课回顾。教师灵活把握,提问一些基础知识,看学生掌握情况。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解决)
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三、语言赏析,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点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说明炒货种类多、数量大。
2.“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面毕剥毕剥响:
说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纯朴的祝愿。
3.“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5.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6.“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7.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8.“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四、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五、拓展延伸
试从课文中任意找出两个习俗来加以点评,说说这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1)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2)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正式迎新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3)“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4)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热烈的祝愿,浓浓的人情。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使人们喜不自胜。
六、课文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群众语言十分丰富,很有表现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方特色,感受了浓郁的乡土风味,更激发了学生浓郁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