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且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感受本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读书法、抓住关键词点评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网名导入。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和诗意的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
洒落在了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有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有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有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2、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一)
用普通话准确有感情的读课文。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语发挥想象说说你看到的优美画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
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后两句,读出“望”之情感美,体会诗中的情感。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
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再读后两句。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小结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本诗,去欣赏中秋佳节皎洁明月去感受游子的思乡情。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