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的明确要求,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诗词名句。
②疏通文意,理解全词大意。
③赏析词句,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自主与合作学习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苏轼,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心,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热爱生活。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与情感都较接近学生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诗中语言富有表现力,想像丰富,意蕴深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喜爱之情,只是词形式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为今后学习诗词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
①重点:诵读诗词,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②难点:赏析诗句,领悟诗情,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采用朗读为主线,朗读与体会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观看动画片、欣赏诵读视频、多种方式的读文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将诗中的情感自然过渡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从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5分钟)
1、课前观看主题(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媒体,配乐《汉宫秋月》。
学生活动:观看欣赏,谈感受。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营造学习氛围。
2、【导入】中秋月夜,皎洁迷人,常常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同时播放配乐图片:花好月圆、中秋共赏、千里共婵娟等图片。
此情此景,美不胜收。借月咏怀,世代不绝。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出,技冠群芳,成为领衔翘楚。清朝词评家胡仔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再一起沿着东坡先生的神笔去共享那轮多情而迷人的中秋之月吧!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观看图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3、导入课题。
学生活动:齐读课题二遍。
4、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后展示目标。
师问: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词作,通过预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质疑预设:(1)什么是词 (2)作者是谁 代表作 (3)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背诵默写课文。
学生活动:根据要求,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大胆质疑精神。
5、展示学习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咏月名句。
②疏通文意,理解全词大意。
③赏析词句,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生活动:齐读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合作研讨(10--15分钟)
(一)走进作者:
活动一:学生介绍作者。
活动二:老师补充。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豁达乐观,在逆境中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和苏辙。“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和曾巩。
可记忆为:唐韩柳,宋“三苏”、王欧曾。
学生活动:介绍苏轼,齐读补充,认真笔记。
设计意图:走进作者,认识作者,为理解课文内容和词作感情作铺垫。
(二)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读诗词,扫清障碍。
(2)设置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听读思考题:
学生活动:带问题听读,边听边思考。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一:读准字音,勾画出不会读的字词。
宫阙()琼楼()绮户()
婵娟()不胜寒()丙辰()
学生活动:勾画批注,读准字音。
活动二:读出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活动:划分节奏,用心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参与意识。
(3)反复诵读,读出情感。请学生先读,然后教师范读,再由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最后由学生进行配乐朗诵。
学生活动:范读、散读、组读、齐读、诵读。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读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三)自主学习,解疑合探。
活动一: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完成:
(1)找出你喜欢的5个词语作解释。
(2)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概括上下片主要内容。
(4)这首词抒发了苏轼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解疑合探,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悟诗人感情。
活动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活动:思考探究,代表发言,及时补充,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悟诗人感情。
3、教师讲释重点词语和词意。
(1)词语讲释: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把酒:端着酒杯
何年:什么年月
不胜:承受不了。清影: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何似:哪里比得上。绮户:
雕花的窗户
但愿:只是希望。婵娟:美好的月光。
(2)词的意思。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 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 我真想驾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下片: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学生活动:齐读词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准确把握词的大意和内容。
活动三:课堂小结。
小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上片: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片: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学生活动:思考小结,回顾知识,抓住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活动3【讲授】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10--15分钟)
活动一:作者已遭贬谪,可是作者却没有沉沦,反而表现出豁达乐观。你最欣赏这首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做题提示:可以从修辞、动词、所蕴含的哲理和所抒发的情感等方面来说。)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动词“弄”生动准确,它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赏析: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通过对比和对偶的修辞,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有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生活动:选准佳句名句,赏析感悟,质疑再探,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Ppt27活动二:
主题思想概括: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活动4【练习】四、板书总结,拓展延伸(5--15分钟)
(一)课堂小结,方法点睛。
活动一: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活动二:板书设计:
上片: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片: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学生活动:回顾知识,抓住要点,归纳小结,看读板书。
设计意图:用形象的板书设计引引导学生梳理内容,强调本词的大意和内容、主题、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Ppt291、根据语言环境,填写恰当诗句。
⑴《水调歌头》中化用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的诗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⑵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⑶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2、请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思乡:李白《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怀人: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孤寂: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学生活动:审清题意,思考回答,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咏月名句。
3、文字联想训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根据左边的图型,你能联想到的汉字是 文字“目”、“耳”、“象”的联想训练。
学生活动:根据图像,联想文字。
设计意图:强化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三)课后作业。
1、课后默写这首词。
2、苏轼词推荐:
《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结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活动:明确作业,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拓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