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中秋咏月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诵读中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步学会
赏析诗歌。
*
*
一、你所了解的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二、朗读诗歌,明确体裁。
1、这是一首 。(体裁)
2、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应该是: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品读、赏析
2、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1、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赏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品析
这两句抒情。但诗人不用直接的方式,而用疑问的口吻,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看见了那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人间。
教师补充:
初学鉴赏诗歌要做到
一是要读懂诗歌的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因此,我们要先弄清诗歌的是属于哪一类主题,然后才能比较准确的分析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二是要读懂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而“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等等。这个字、词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这首诗的闪光点,是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这个“诗眼”是非分析品味不可的。
三是要读懂诗歌中的意境。古诗中的意境多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饱含作者情感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菊花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在鉴赏古诗时,一定要弄清楚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领会到作者的其它意图。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装。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了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读完这首诗,你头脑中捕捉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三、自由朗读,驱遣想象
2、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3.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四、品味朗读,体会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