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复习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复习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1 18: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一、(24-25九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①;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⑤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节选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萦纡渺弥:迂回曲折,旷远深满。②晻(yǎn)霭:烟岚迷濛,云气昏晦。③曲江公:即下文“张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⑤庶:差不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浊浪排空 排: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岁丰人和 和: (4)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3.甲文中,作者从 和 两种情形写洞庭的迥异风景,借此来凸显迁客骚人 的特点,与古仁人和范仲淹 的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4.结合选文内容,比较甲、乙两文中“古仁人”和张九龄在面对“物”“天下”和自己的“喜悲”时的表现有何异同。
二、(24-25九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探求古仁人之心”诗文联读活动,小语请你一起参与研讨。
材料一:
答梅圣俞灵乌赋 范仲淹
危言①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②赋灵乌。
材料二:
公生二岁而孤。既长,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③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材料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①危言:说正直的话。②恤:忧虑。③熟羌:指少数民族。
5.小语对以下字词存疑,请你补全空缺处。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去之南都 课内迁移法。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去:
人所不堪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①能忍受;②胜任;③可以。(《古汉语词典》) (2)堪:
而公自刻益苦 联系成语法。 精益求精 (3)益:
6.小语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B.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C.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D.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7.请帮小语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小语认为朗读“放意云山道岂孤”时,要注意体会“岂”字的语气,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9.老师展示了范仲淹风采的微电影,小语认为结尾字幕对范仲淹的评价很中肯,请结合诗文材料说明理由。
结尾字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10.深入研读后,你对“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有了深刻领悟,请选择以下任一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A.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B.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三、(24-25九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续。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淮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遗,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C.上有谴,我任之(派遣) D.值岁荒,人相食(遇到,恰逢)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B.而或长烟一空 或阻之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D.四时之景不同 去任之日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5.【乙】文中说郑燮“爱民如子”,请根据选文内容再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郑燮的品质。
四、(24-25九年级上·陕西汉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敬夫①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②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俻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⑥,庶⑦有以慰⑧夙心⑨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选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敬夫:人名,即张敬夫,南宋理学宗师,时任江陵知州。②晻(ǎn):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④俻(xiāo)然:无拘无束,超脱。⑤汲汲然:惶惶不安的样子。⑥千载之上:千年以前。⑦庶:差不多。⑧慰:满足。⑨夙心:平素的心愿。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翳( ) (2)太守谓谁( )
(3)昔公去相而守于此( ) (4)而知兹楼之胜( )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至其伤时感事 而读其书者
D.庶有以慰夙心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
19.有人说,选文中提到的张公(张九龄)被贬期间时而登楼吟诗,时而伤时感事,他应该属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迁客骚人”。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五、(24-25九年级上·广西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袁枚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④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人名。②霞裳:刘霞裳,山阴人。袁枚的学生。③枰:围棋盘。④不图:没有想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余住西湖 来索余序
C.不图观瀑之娱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及下船 及其家穿井
2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篇幅虽短小,却字字珠玑,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表现的情绪也异常幽远。
B.甲文中“余强饮三大白”表明作者酒逢知己,更将作者遇见故人的喜悦表露出来。
C.乙文人情物态刻画细致入微,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景、情高度融合,形神兼备。
D.乙文语言凝练简洁、通俗流畅,融记叙、写景、抒情一炉,读后心胸旷达、怡情悦性。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23.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4.甲、乙两文绘景生动,妙笔恍若天成。试概括两文的写景对象及其特点。
六、(24-25九年级上·湖北襄阳·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A),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B)。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C)。
(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2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方法提示 文言语句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湖中人鸟声俱绝 A
联系常见成语 亦复有少趣 B
迁移课内字词 登舟至沙市 C
根据语境推断 任之 D
26.请将“而已”“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里。
A( ) B.( ) C.( )
27.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2处。)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28.请翻译下列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9.甲文画线句描写西湖雪景和乙文画线句描写沙市夜雪有所不同:甲文画线句把“湖上影子”的特点用 的手法按照 、 的次序勾勒出来;乙文画线句则从 角度描写夜雪之大。
30.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七、(24-25九年级上·湖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其后改封广都县公。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数从征伐,进位开府。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帝乃解。及高祖作相,王谦构逆,高祖将击之,问将于高颖。颎答曰:“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高祖初然之。刘昉进曰:“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义之下。”高祖乃止。于是以睿为元帅,以义为行军总管。谦将达奚惎拥众据开远,义将左军击破之。寻拜潼州总管,赐奴婢五百口,杂彩三千段,超拜上柱国。岁余,以疾免职,归于京师。数月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隋书 于义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尚威刑 掌管
B.喻而遣去 晓喻,开导
C.帝览表色动 表情
D.高祖初然之 同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A.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B.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C.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D.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义说郡民为了钱财打官司,是他这个太守的责任,不是那两个郡民的责任。
B.郑译等人以诽谤朝廷为由弹劾于义,宣帝看到他们的弹劾奏章后对于义不满。
C.高颖觉得于义有谋略,就在回答高祖询问时,建议由于义担任出征军队的元帅。
D.由于刘昉的反对,于义只担任了行军总管一职,但仍然取得了很突出的战功。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八、(24-25九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
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於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3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岸必遁走 遁:逃跑 B.无恃敌之不至 恃:依赖
C.乃辟诸军使下道 辟:躲避 D.突入其陈中 陈:队列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B.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C.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D.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3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奉年少时曾多次随同甘宁、陆逊、潘璋等作战,常勇冠全军。
B.丁奉认为应加速行军,抢占有利的地势,否则将难与敌军争锋。
C.丁奉率军扬帆两天就到达了徐塘,在大雪天摆酒举行宴会庆贺。
D.在高亭之战中,丁奉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后被晋封为安丰侯。
35.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①,未报②。乃请问(宋仁宗)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③。奏蠲庐舒折役茶④、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岁余,徙⑤苏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许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循行:巡视、巡行。②未报:没有得到答复。③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④蠲庐舒折役茶: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蠲,免除。⑤徙:调职。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至若春和景明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仲淹请遣使循行 (4)寻徙明州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
3.请回答问题。
(1)【甲】文前两段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迁客骚人”怎样的“览物之情”?
(2)【乙】文中,范仲淹的哪些行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3)?”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4.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今异义】 ①微:
树林阴翳 【课内积累】 ②翳:
贤者亦有此乐 【联系成语】求贤若渴 ③贤:
乐以天下 【课内迁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乐:
5.下面还原到文中(1)(2)(3)处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耶 (2)也 (3)乎 B.(1)乎 (2)之 (3)哉
C.(1)邪 (2)也 (3)哉 D.(1)乎 (2)之 (3)耳
6.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甲】【乙】【丙】三个文段都表达了以人民为立足点的“忧乐观”,请结合选文说说范仲淹、欧阳修和孟子对“乐”的不同理解。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④,高舂⑤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张岱《庞公池》
【注】①凉簟(diàn):凉席。②小傒:小奴。③嗒然:悄悄地。④黑甜:酣睡。⑤高舂(chōng):日影西斜近黄昏时。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B.寻复鼾齁(寻找)
C.及下船(等到) D.辄留小舟于池中(就)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缘城至北海坂 缘溪行 B.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是谓大同
C.上下一白 一枕黑甜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12.用“/”为画线的句子断句。(共有三处)
余 设 凉 簟 卧 舟 中 看 月 小 傒 船 头 唱 曲 醉 梦 相 杂
13.甲乙两个语段,一个看雪,一个赏月。赏景之情大有不同,甲文张岱在大雪之夜独游,可见他 ;乙文是张岱读书时在庞公池赏月的情景,尚未经历人生沧桑的他,赏月之旅充满了
四、老师选择了与雪有关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你完成下题。(古诗+文言文综合题)
【甲】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时,忽然想到姜尚和宗慤,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诗人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表现了李白面对歧路彷徨的一蹶不振。
C.《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檐流未滴”突出了天气不是非常寒冷,“清孤不等闲”突出了梅花的孤傲。
D.乙诗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巧妙地交融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梅花被冰雪冻结的状态,突出了梅坚强的性格。
(2)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加以合理的想象,描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呈现的画面。
(3)丙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富有特色,请你作具体分析。
(4)乙诗借助意象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一、(24-25九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①;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②,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⑤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节选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萦纡渺弥:迂回曲折,旷远深满。②晻(yǎn)霭:烟岚迷濛,云气昏晦。③曲江公:即下文“张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⑤庶:差不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浊浪排空 排: (2)至若春和景明 景:
(3)岁丰人和 和: (4)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3.甲文中,作者从 和 两种情形写洞庭的迥异风景,借此来凸显迁客骚人 的特点,与古仁人和范仲淹 的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4.结合选文内容,比较甲、乙两文中“古仁人”和张九龄在面对“物”“天下”和自己的“喜悲”时的表现有何异同。
【答案】
1.冲向 日光 和乐 同“嘱”嘱托
2.(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2)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了此楼的美好。
3.阴雨连绵 风和日丽 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相同:无论自身处境如何,“古仁人”和张九龄都以治国安邦为己任,都有家国担当和爱国情怀。
不同:“古仁人”不为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动摇内心,意志坚定,浑然忘我;张九龄虽因被贬而愁绪满怀,渴望超脱世俗,但仍然牵挂国事,以国事为己任。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取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的经典片段,展现了两位宋代文人对楼观景致的独特感悟。甲文通过阴晴两种景象的对比,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境界;乙文则借张九龄典故,抒发了“伤时感事”的家国情怀。两文都体现了士大夫“心系天下”的精神追求,但甲文更重哲理思辨,乙文偏重历史追怀。在艺术手法上,甲文善用铺陈对比,乙文则注重情景交融,共同构成宋代散文“文以载道”的典范。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浑浊的浪冲向天空。排,冲向。
(2)句意: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3)句意:粮食丰收,百姓和乐。和,和乐。
(4)句意:并且写信来嘱托我为这座楼写一篇记。属,同“嘱”,嘱托。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予:我。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不同于。二者之为:以上两种表现。
(2)余:我。敬夫:指张敬夫。书:信。知:知道,了解。兹:这。胜:美景。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联系甲文第①段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可知,这里描绘的是阴雨连绵时洞庭的景象,所以第一空应填“阴雨连绵”。
第二空:联系甲文第②段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可知,这里描绘的是风和日丽时洞庭的景象,所以第二空应填“风和日丽”
第三空:联系甲文第①段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第②段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迁客骚人会因为洞庭的阴雨或晴和之景,产生悲或喜的不同情绪,体现出“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的特点,所以第三空应填“以物喜,以己悲(或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第四空:联系甲文第③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古仁人和范仲淹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所以第四空应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联系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古仁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忧虑,完全超脱于个人喜悲,一心系于家国天下。而乙文中,从“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能看出,张九龄虽因被贬,在平居闲暇时登楼赋诗,会有超脱尘世的思绪,但当他感伤时事时,内心从未有一天不牵挂朝廷,可见他虽会因自身被贬的境遇产生愁绪,渴望超脱,却依旧心系国事。所以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不管自身处境怎样,“古仁人”与张九龄都把治国安邦当作自己的责任,有着深厚的家国担当与爱国情怀;不同之处是“古仁人”不会因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而让内心的喜悲有所动摇,意志十分坚定,能做到浑然忘我;张九龄虽因被贬而满是愁绪,渴望超脱世俗,可还是牵挂国事,以国事为自己的责任。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扬扬,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万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迎着清风,那真是快乐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广汉(人)张敬夫任荆州知州的第二年,粮食丰收,百姓和乐,官署里没有繁杂的事务。(他)常常不满官学大门之外就是高高的城墙,于是凿开城门开辟道路,使(道路)延伸到白河岸边,并且在上面建造楼台来标示这个地方。一天,张敬夫和客人前往登楼,(只见)长江和众多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而西陵一带的群山,在烟岚迷濛、云气昏晦中,都在高空云雾和江湖水汽之外时隐时现。张敬夫于是回头感叹道:“这大概就是曲江公(张九龄)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吧?从前他离开宰相之位,来这里担任知州,在平日闲暇的时候,登楼赋诗,大概都有着无拘无束、超脱尘世的思绪。但到他感伤时事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一天不牵挂着朝廷。……可悲啊!”于是(他)题写匾额为“曲江之楼”,并且写信来嘱托我为这座楼写一篇记。
我读了张敬夫的信,才知道这座楼的美景。(我)渴望能有机会和张敬夫一起在楼上游览,眺望江河山川,观赏楼的规模形制,然后举起酒杯相互劝酒,来吟诵张公(张九龄)的诗作,并且在千年之后遥想他的为人,差不多就能慰藉我一向的心愿了。张公(张九龄)已经远去,但读他诗作的人,没有不为他合上书卷而深深叹息的。这样看来,是非邪正的实情,本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人们心中不可遏制的情感。
二、(24-25九年级上·福建漳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探求古仁人之心”诗文联读活动,小语请你一起参与研讨。
材料一:
答梅圣俞灵乌赋 范仲淹
危言①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②赋灵乌。
材料二:
公生二岁而孤。既长,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③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材料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①危言:说正直的话。②恤:忧虑。③熟羌:指少数民族。
5.小语对以下字词存疑,请你补全空缺处。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去之南都 课内迁移法。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去:
人所不堪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①能忍受;②胜任;③可以。(《古汉语词典》) (2)堪:
而公自刻益苦 联系成语法。 精益求精 (3)益:
6.小语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B.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C.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D.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7.请帮小语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小语认为朗读“放意云山道岂孤”时,要注意体会“岂”字的语气,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9.老师展示了范仲淹风采的微电影,小语认为结尾字幕对范仲淹的评价很中肯,请结合诗文材料说明理由。
结尾字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10.深入研读后,你对“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有了深刻领悟,请选择以下任一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A.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B.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答案】
5.离开 ①能忍受 更加 6.B
7.(1)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2)我曾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8.①“岂”是难道的意思,表反问语气,②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不以为意,放逐路上有山水为伴并不孤苦,③表现出内心坦荡,胸襟旷达。
9.结合材料:诗文中的范仲淹①忠信正直,②为人持重,③治军有方,④先忧后乐或以天下为己任,堪称一代名世之臣。
字幕理解:这句字幕既彰显了范仲淹的个人魅力,又凸显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评价中肯。
10.A.“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蕴含诗人不屈不挠,宁折不弯,刚正不屈的品格,这恰好诠释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内涵。
B.“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范仲淹并不在意个人的得失和安危,只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表现出作者坚守忠信的决心。这恰好诠释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内涵。
【导语】这篇诗文联读以范仲淹为核心,通过诗词、传记、名篇三重文本,立体呈现了“古仁人”的精神内核。材料一展现其直言敢谏的刚毅品格;材料二通过军政业绩刻画其经世致用之才;材料三《岳阳楼记》则升华出“先忧后乐”的崇高境界。三则材料层层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士大夫“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典范。
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联系课内迁移法:“去国怀乡”句意:离开京城,怀念家乡。去:离开。据此可知,“去之南都”中的“去”理解为“离开”,“去之南都”句意:离开长山到了南都。
(2)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①。“人所不堪”译为:别人都受不了。堪:能忍受。
(3)根据成语推断法:“精益求精”的意思是:(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益:更加。据此推断,“而公自刻益苦”的句意: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益:更加。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有好几万户。可知,“筑”的宾语是“青涧城”,“垦”的宾语是“营田”,“复”的宾语是“箧废塞”;故断为: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废塞/熟羌归业者数万户;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所在:所在的地方;犯:侵犯。
(2)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
8.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的句意,(我)因忠言直谏却被贬谪江湖,纵情山水自由自在地追随心意怎么能说孤独。此时诗人虽然被贬谪江湖,但他不在意这些,他认为在路上有山水相伴,并不觉得孤苦。“岂”是难道的意思,表反问语气;诗人用反问突显豁达——他寄情自然,坚守道义,坦荡无畏,豁达乐观的感情。
9.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这句话说的是宋朝之所以兴盛起来,是因为有像范仲淹一样的贤臣辅佐。这既凸显范仲淹的个人魅力,又凸显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评价中肯。
根据材料一“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可知,作者坚守忠诚与信义的原则,不畏命运的颠簸,这体现他忠信正直。
根据材料二“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可知,在欧阳修看来范仲淹为人持重,他不急功近利。治军有方,委托将领将士兵训练齐整,让敌人不敢来犯,这体现他治军有方。
根据材料三“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在范仲淹看来,作为大臣要心怀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先忧后乐的观念。三则材料分别体现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其功绩显赫,富有抱负,这全面印证了范仲淹无愧于时代栋梁。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已手衰朽的残年余日呢?在此韩愈向皇帝坦陈心迹,他为国家除去弊端,即使豁出他的生命也在所不辞。“肯将衰朽惜残年”体现诗人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晚年生活的态度。这种为匡正祛邪而义无反顾的勇气,体现了韩愈体现舍身报国、担当无悔的赤诚,这恰好诠释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内涵。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的意思,我坚守忠诚与信义的原则,心中颇为自豪,无论是吉是凶,又何必在命运面前如此计较。在此诗人以“忠信”为人生信条,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与安危。 这体现诗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心怀天下苍生,以忠信为立身之本,这恰好诠释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内涵。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二: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先生长大后,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先生作为将帅,主要讲究持重,不追求小的功利。在延州筑起了青涧城,开垦营田,修复了承平、永平的废弃营寨,熟羌(少数民族)回到家乡操持旧业的有好几万户。……自从边境的制度废弃了很久,以至于士兵和将领经常互不相识。先生于是把延州的士卒分给六个将领,训练齐整,各路兵马都采用了先生的方法。先生所在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
材料三: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三、(24-25九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续。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淮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遗,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
1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C.上有谴,我任之(派遣) D.值岁荒,人相食(遇到,恰逢)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B.而或长烟一空 或阻之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D.四时之景不同 去任之日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5.【乙】文中说郑燮“爱民如子”,请根据选文内容再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郑燮的品质。
【答案】
11.C 12.D
13.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14.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15.示例:清正廉洁、平易近人、勇于担当。
【导语】这两段文字展现了古代官员的两种精神境界。甲文通过醉翁亭宴饮场景,体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乙文则刻画郑板桥赈灾济民的担当,其“开仓活民”的决断尤为动人。两文对比,一乐一忧,却共同勾勒出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C.句意:如果上级有谴责,我来承担责任。谴:谴责、责备;不是“派遣”。故选C。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介词,凭借;B.副词,有时/代词,有人;C.代词,代指“滁人、众宾”,译为“他们的”/代词,他(指郑燮);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这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向上申报,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此何时”点明时间紧急;“若辗转申报”假设申报的做法;“民岂得活乎”强调后果。从语义层次和假设关系可断句,故断句为: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即,于是、就;发,打开;与,给;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根据乙文“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的内容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郑燮家中没有收受的贿赂,公文案卷没有积压,由此可概括出他“清正廉洁”的品质;
根据乙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的内容分析,这句话是说郑燮在公务之余常常和文人雅士畅饮咏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地方长官,可见他“平易近人”;
根据乙文“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的内容分析,郑燮在荒年不顾他人阻拦,坚持开仓放粮,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体现出他“勇于担当”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到溪水边捕鱼,溪水很深,鱼儿很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和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是太守置办的宴席啊。宴会中尽情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获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起身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啊。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啊。
【乙】郑燮,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擅长画竹子、兰花。曾经担任范县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中没有收受的贿赂,公文案卷没有积压。他在公务之余,就和文人雅士畅饮咏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地方长官。后来调任到淮县,恰逢荒年,人们互相残食。郑燮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向上申报,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如果上级有谴责,我来承担责任。”于是立即发放粮食给百姓,使一万多人得以活命。(郑燮)离任的时候,父老乡亲沿途送别他。
四、(24-25九年级上·陕西汉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敬夫①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②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俻然④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⑥,庶⑦有以慰⑧夙心⑨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
(选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敬夫:人名,即张敬夫,南宋理学宗师,时任江陵知州。②晻(ǎn):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④俻(xiāo)然:无拘无束,超脱。⑤汲汲然:惶惶不安的样子。⑥千载之上:千年以前。⑦庶:差不多。⑧慰:满足。⑨夙心:平素的心愿。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翳( ) (2)太守谓谁( )
(3)昔公去相而守于此( ) (4)而知兹楼之胜( )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至其伤时感事 而读其书者
D.庶有以慰夙心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
19.有人说,选文中提到的张公(张九龄)被贬期间时而登楼吟诗,时而伤时感事,他应该属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迁客骚人”。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6.遮盖 为,是 离开 美景 17.B
18.(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2)这也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吧?
19.示例一:同意。迁客骚人多因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张公被贬期间,时而登楼吟诗,时而伤时感事,体现出他因被贬而内心有所感慨,符合迁客骚人的特点。
示例二:不同意。迁客骚人大多以个人的荣辱为出发点,而张公“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即使被贬仍心系朝廷,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施行,与迁客骚人不同。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比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朱熹的《江陵府曲江楼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贬谪心境。欧阳修以醉乐山水超脱政治失意,体现“与民同乐”的豁达;朱熹笔下张九龄则登楼伤怀,始终心系朝廷,呈现传统士大夫“进亦忧,退亦忧”的家国情怀。两文在山水描写中暗寓政治寄托,形成“乐景写哀”的艺术张力,共同勾勒出宋代文人面对贬谪的复杂精神图谱。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1)句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2)句意:太守是谁呢?谓:为,是。
(3)句意:从前张九龄离开宰相之位,在这里任太守。去:离开。
(4)句意:就知道这座楼的美景。胜:美景。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B.助词,的/代词,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C.均为代词,可译为“他(张九龄)”;D.均为代词,可译为“……的人”;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同其乐:同大家一起欢乐;述:记述;以文:用文章(“述以文”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文述”);者……也:判断句标志,可译为“……的人,是……”;
(2)亦:也;所谓:所说的;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可译为“吧”。
1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对比“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中“以物喜、以己悲”,借景抒个人境遇之情的被贬者)与张公的形象,需结合《江陵府曲江楼记》中张公“登楼赋咏”“伤时感事”的具体表现,从“共性”或“差异”切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
观点一:不同意,张公非“迁客骚人”。
根据【乙】第①段“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分析:“迁客骚人”悲喜围绕个人贬谪境遇,张公“伤时”却心系朝廷,担忧治国之道难推行,核心是家国情怀,而非个人得失。
根据【乙】第②段“登临赋咏,盖皆俻然有出尘之想”分析:张公登楼吟诗的“出尘之想”是闲暇超脱,并非像“迁客骚人”因景物沉溺个人喜乐,二者情感核心不同。
观点二:同意,张公可归为“迁客骚人”。
根据【乙】第②段“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分析:张公“去相被贬”,与“迁客骚人”被贬外放的身份一致,这是归类的基础。
根据【乙】第②段“平居暇日,登临赋咏”分析:张公借登楼吟诗抒怀,和“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借诗文抒情的行为完全吻合,均以“登楼”为情绪抒发载体。
根据【乙】第②段“伤时感事……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分析:张公的忧虑虽指向家国,但触发点是“被贬离朝”,与“迁客骚人”因贬生情的逻辑一致。
示例1:不同意。“迁客骚人”以个人贬谪境遇定悲喜,而张公被贬后,“伤时感事”则“心在朝廷”,担忧治国之道难行,牵挂家国而非个人;登楼吟诗的“出尘之想”仅是闲暇超脱,并非沉溺个人情绪。故张公非“迁客骚人”。
示例2:同意。“迁客骚人”是被贬后借登楼抒怀者,张公“去相被贬”的身份、“登楼赋咏”的行为,与“迁客骚人”一致;其“伤时感事”的忧虑虽系家国,但触发点是被贬离朝,符合“迁客骚人”因贬生情的特点,故可归为此类。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不久,夕阳落到山顶,(游人)人影散乱,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他。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乙】张敬夫有一天和客人前往(那里),登上(曲江楼),(只见)长江和众多湖泊,曲折缭绕、广阔浩渺,而西陵一带的群山,在迷茫昏暗的云雾水汽之外,时隐时现、或出或没。张敬夫于是回头感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张九龄)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从前他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到这里担任地方官,在平日闲暇的时候,登上(此楼)登高赋诗,大概都有着无拘无束、超脱尘世的想法。至于他为时事而感伤、为世事而感慨(的时候),那他的心思没有一天不在朝廷之上。并且他急切担忧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推行。可悲啊!”于是(张敬夫)题写匾额,命名为“曲江之楼”,并写信来嘱托我为(这座楼)写一篇记。
我读了张敬夫的信,才知道这座楼的美景。(我)希望能有机会和张敬夫一起在楼上游览,眺望江河山川,观赏楼的规模样式,然后举起酒杯相互劝酒,来吟诵张公(张九龄)的诗作,在千年之前的时空中想象他的模样,这样大概能满足我平素的心愿了。张公(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读他诗文的人,没有不为他合上书卷而深深叹息的。
五、(24-25九年级上·广西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袁枚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④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人名。②霞裳:刘霞裳,山阴人。袁枚的学生。③枰:围棋盘。④不图:没有想到。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余住西湖 来索余序
C.不图观瀑之娱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及下船 及其家穿井
2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篇幅虽短小,却字字珠玑,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表现的情绪也异常幽远。
B.甲文中“余强饮三大白”表明作者酒逢知己,更将作者遇见故人的喜悦表露出来。
C.乙文人情物态刻画细致入微,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景、情高度融合,形神兼备。
D.乙文语言凝练简洁、通俗流畅,融记叙、写景、抒情一炉,读后心胸旷达、怡情悦性。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23.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4.甲、乙两文绘景生动,妙笔恍若天成。试概括两文的写景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
20.C 21.B
22.(1)(我)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起来。
23.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惆怅和哀愁。
24.①甲文写雪景,表现其清新、雅致的特点;②乙文写飞泉亭,表现其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导语】两文皆以“亭”为引,写景各有精妙。甲文以极简笔墨绘西湖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勾勒空灵意境,“一痕”“一点”见雅致,融孤怀于冷寂之景;乙文聚焦飞泉亭,借水声、棋声、吟咏声交织,写“天籁人籁,合同而化”,显热闹生机。一冷一热,一简一繁,却同以景衬情,于细微处见匠心,尽显古典散文的写景之妙与文人意趣。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绝:都是动词,消失;B.余:都是代词,我;
C.之: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及:都是连词,等到;故选C。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结合甲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作者与亭中两人是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不是“故人”;“强饮三大白”更多体现的是作者在寒冬独赏雪景时,遇同道中人的意外与契合,不是“遇见故人的喜悦”;故选B。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拥:动词,裹着、围着;毳衣:细毛皮衣;独:独自。
(2)又复:又、再一次;大作:大声响起,响亮。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连下三日,西湖行人、飞鸟踪迹全无,万籁俱寂,且正值夜晚“更定”(约晚上八点),天寒地冻,常人皆避寒不出,而作者却独自撑船、裹衣抱炉前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违背常规、不随俗流的行为,凸显其特立独行的“痴行”。由此可知,张岱的“痴”表现在“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上。
结合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粒而已”可知,作者笔下的雪景,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纯白无杂,仅存“一痕”“一点”“一芥”“三粒”的细微影子,营造出洁净、空灵、无世俗纷扰的境界。作者沉醉于这样纯粹的雪景,实则是在欣赏与世俗污浊相对的高洁之景,映射出他对自身高洁人格的坚守与追求,这是他的“痴景”。由此可知,张岱的“痴”表现在对大雪无痕之景的痴迷上。
结合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崇祯”是明朝年号,而张岱写作此文时明朝已亡)及“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金陵是明朝旧都,“客此”暗合作者亡国后漂泊无依的处境)可知,作者开篇特意点明明朝年号,遇见同为“客居”的金陵人时询问姓氏,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含对明朝故国的追忆;他“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孤绝,与亭中人短暂相聚后又别离的怅然,实则是亡国后内心惆怅、哀愁的流露,这份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是他的“痴情”。由此可知,张岱的“痴”表现在对故国的痴情上。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粒而已”可知,文章核心描写对象是西湖雪景。大雪过后天地皆白,无多余色彩与喧嚣,仅以“一痕”“一点”等极简笔触勾勒景物轮廓,营造出纯净、素雅且空灵的氛围,毫无繁杂之感。由此可知,甲文写雪景,表现其清新、雅致的特点。
结合乙文“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知,文章围绕飞泉亭展开描写,亭中不仅有泉水流动的自然之声,还有下棋声、松声、鸟声等人与自然交融的声响,后续又加入老僧的曳杖声、吟咏声,多种声音交错合奏,自然声响与人间声响融为一体,构成极富生机与韵味的听觉图景。由此可知,乙文写飞泉亭,表现其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云、山、水,从上到下全是白色的。湖面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淡淡的一道痕迹、湖心亭小小的一个黑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船、船中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烧着酒炉,酒炉里的酒正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我)下船时,船夫喃喃自语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僧人澄波擅长下棋,我让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泉水流动的声音、下棋的落子声、松树的风声、鸟儿的鸣叫,交错在一起奏响。过了一会儿,又有拐杖拖地的声音从云雾中传来,原来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请求我为(他的诗集)写序言。于是,吟诵诗歌的声音,又大声地响了起来。自然的声响与人间的声响,融合在一起,化为一体。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这座亭子的功劳太大了!
六、(24-25九年级上·湖北襄阳·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A),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B)。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C)。
(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25.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方法提示 文言语句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湖中人鸟声俱绝 A
联系常见成语 亦复有少趣 B
迁移课内字词 登舟至沙市 C
根据语境推断 任之 D
26.请将“而已”“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里。
A( ) B.( ) C.( )
27.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2处。)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28.请翻译下列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9.甲文画线句描写西湖雪景和乙文画线句描写沙市夜雪有所不同:甲文画线句把“湖上影子”的特点用 的手法按照 、 的次序勾勒出来;乙文画线句则从 角度描写夜雪之大。
30.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
25.全、都 也 到 任凭、听凭
26.矣 而已 也
27.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28.(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9.白描 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 听觉
30.甲文雅趣在:①半夜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雅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雪夜悠闲自得地任意读书。
【导语】这两篇文言小品皆以雪景为载体,展现晚明文人的精神世界。张岱《湖心亭看雪》以空灵笔法勾勒西湖雪霁的澄澈之境,“上下一白”的宇宙意识与“两三粒”的渺小感形成诗意张力,其“痴”实为对纯粹审美的执着。袁中道《夜雪》则通过“雪子敲戛”的听觉意象与“暗窗红火”的视觉温暖,在受阻的旅途中构建出随遇而安的文人雅趣。两文皆以极简笔墨,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图式,体现了晚明士人“以物观我”的审美自觉。
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①“俱”,结合字形,其左边“亻”表示与人有关,右边“具”有完备、齐全之意,在这里“俱”表示“全,都”。“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联系常见成语“不亦说乎”,“亦”在此处意思是“也”。“亦复有少趣”即也还能享受到一些乐趣。
③课内学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是“到”的意思。“登舟至沙市”就是登上船到沙市去,所以此处“至”解释为“到”。
④根据语境,前文提到“流行坎止,任之”,说的是顺应自然,该去就去,该止就止,听任它这样,所以“任”解释为“听任,任凭”。
综上,答案依次为:①全,都;②也;③到;④听任,任凭。
2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应用。
“是日更定矣”,“矣”在这里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说明时间是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用“矣”合适。
“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而已”表示“罢了”,有一种顺其自然、不过如此的意味,符合句子中对于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表达。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也”用于句末,在这里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强调这是鲁直所说的话,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由此可知,A处填“矣”,B处填“而已”,C处填“也”。
27.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晚上下起了大雪,(我)当时正想要乘船到沙市去,竟然被雨雪阻挡。
“夜雪大作”是一个主谓结构,“夜雪”是主语,“大作”是谓语,表达“夜晚雪下得很大”这一完整的意思,应在此处断开。
“时欲登舟至沙市”中,“时”表示当时,“欲登舟至沙市”整体是一个动宾结构,“欲”是谓语,“登舟至沙市”是宾语,描述当时想要进行的行为,所以在此处断开。
“竟为雨雪所阻”是一个被动句,“为……所”表被动,“雨雪”是施动者,“阻”是谓语,句子表达最终被雨雪阻挡的结果,是一个独立的结构。
由此可知,句子应断句为: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28.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字词:“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俗称树挂。“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白”:白色。
29.本题考查写景手法。
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没有过多的修饰,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西湖雪景,这是白描手法。在描写顺序上,先写长堤(大的、远处的、整体的景物),再写湖心亭,接着写舟,最后写舟中人,是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乙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通过描写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从听觉角度表现夜雪之大。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大雪封湖、万籁俱寂的深夜,常人多选择避寒于室内,作者却独自乘船前往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既展现出他对自然奇景的痴迷与热爱,又凸显其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独特个性,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雅情趣。由此可概括出作者雅趣之一是:半夜独往湖心亭赏雪。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在这孤寂的湖心亭,作者意外遇到同样钟情雪景的金陵人,彼此相见欢,把酒共饮。这种天涯遇知音的缘分,以及以酒为媒、以雪为景的交流,体现出文人之间基于共同审美情趣的精神共鸣,亦是高雅情趣的生动体现。由此可概括出作者雅趣之二是: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夜雪大作……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作者在雪夜本有出行计划却被雨雪所阻,然而他没有为此懊恼,反而留意并欣赏起万竹中雪子敲击发出的清脆声响。能从这自然的声音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体现出他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敏锐感知和对自然之声的喜爱,是一种亲近自然、富有诗意的高雅情趣。由此可概括出作者雅趣之一是: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在雪夜昏暗的窗边,伴着温暖的炉火,随性地阅读几卷书籍。这种在特定环境下,悠然自得地沉浸于书籍世界,享受阅读之乐的状态,展现出作者宁静、闲适的心境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是高雅情趣的彰显。由此可概括出作者雅趣之二是:雪夜悠闲自得地任意读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晚上下起了大雪,(我)当时正想要乘船到沙市去,竟然被雨雪阻挡。然而大雪敲击万竹,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顺从自然,该去就去,该止就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七、(24-25九年级上·湖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其后改封广都县公。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数从征伐,进位开府。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帝乃解。及高祖作相,王谦构逆,高祖将击之,问将于高颖。颎答曰:“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高祖初然之。刘昉进曰:“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义之下。”高祖乃止。于是以睿为元帅,以义为行军总管。谦将达奚惎拥众据开远,义将左军击破之。寻拜潼州总管,赐奴婢五百口,杂彩三千段,超拜上柱国。岁余,以疾免职,归于京师。数月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隋书 于义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尚威刑 掌管
B.喻而遣去 晓喻,开导
C.帝览表色动 表情
D.高祖初然之 同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A.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B.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C.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D.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义说郡民为了钱财打官司,是他这个太守的责任,不是那两个郡民的责任。
B.郑译等人以诽谤朝廷为由弹劾于义,宣帝看到他们的弹劾奏章后对于义不满。
C.高颖觉得于义有谋略,就在回答高祖询问时,建议由于义担任出征军队的元帅。
D.由于刘昉的反对,于义只担任了行军总管一职,但仍然取得了很突出的战功。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答案】
(1)A(2)B(3)B
(4)于是风俗教化大为和谐融洽。他用德行感化别人,都是像这样的情况。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隋书·于义传》,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了于义以德治政、敢于直谏的儒臣形象。文章采用“德化-谏诤-军功”三重结构:先以“倍财息讼”突显其仁政思想;再以“上疏谏政”表现其刚正品格;最后以“破敌立功”展示其文武全才。叙事手法上,善用对比(德教与威刑)、衬托(颜之仪谏言)等手法,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饱满,体现了史传文学“以事写人”的特点。
【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有误,“不尚威刑”中“尚”的意思是“崇尚”,而不是“掌管”;故选A。
(2)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先哲帝王树立诽谤木,设置敢谏鼓,尚且害怕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对于义的话,不可以加罪啊”。
“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是两个并列的动作,分别断开;“犹惧不闻过”意思完整,表达先哲帝王担心听不到过错的意思,应断开;“于义之言”作主语,“不可罪也”是谓语部分,中间断开。故可断为: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B.有误,原文说郑译、刘昉“先恶之于帝”,是事先在皇帝面前说于义的坏话,并不是以诽谤朝廷为由弹劾于义。故选B。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
风教,风俗教化;洽,和谐融洽;以,用;德化,用德行感化;皆,都;此类,像这样的情况。
【点睛】参考译文:
于义,字慈恭,是河南洛阳人。于义年少时端庄严肃,有操守志向,专心致志爱好学习。西魏大统末年,凭借父亲的功劳,被赐予平昌县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这之后改封为广都县公。多次升迁担任安武太守,一心推崇道德教化,不崇尚严刑峻法。有郡里的百姓张善安、王叔儿因为争夺钱财相互打官司,于义说:“这是太守我德行浅薄不能胜任太守之职所导致的,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拿出自己家中的钱财,加倍给了这两个人,开导他们之后让他们离开。张善安等人各自心怀羞愧,迁移到别的州居住。于是风俗教化大为和谐融洽。他用德行感化别人,都是像这样的情况。
于义多次跟随(皇帝)出征讨伐,晋升官位到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宣帝继位后,政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混乱,于义呈上奏章劝谏。当时郑译、刘昉凭借皇帝的恩宠当权,认为于义对自己不利,事先在皇帝面前说于义的坏话。皇帝看了奏章脸色改变,对侍从的大臣说:“于义诽谤朝廷。”御正大夫颜之仪进言说:“古代的先哲帝王树立诽谤木,设置敢谏鼓,尚且害怕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对于义的话,不可以加罪啊。”皇帝这才释怀。等到隋文帝杨坚担任丞相时,王谦发动叛乱,隋文帝将要去攻打他,向高颎询问将领的人选。高颎回答说:“于义向来有谋略,可担任元帅。”隋文帝起初同意这个建议。刘昉进言说:“梁睿的地位和声望向来很高,不可以位居于义之下。”隋文帝于是作罢。于是让梁睿担任元帅,让于义担任行军总管。王谦的部将达奚惎率领部众占据开远,于义率领左军打败了他。不久被任命为潼州总管,被赐予五百个奴婢,三千段杂彩,破格提升为上柱国。一年多以后,因为生病被免去官职,回到京城。几个月后去世,当时年仅五十岁。
八、(24-25九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诸将皆曰:“敌闻太傅自来,上岸必遁走。”奉独曰:“不然。彼动其境内,悉许、洛兵大举而来,必有成规,岂虚还哉?无恃敌之不至,恃吾有以胜之。”及恪上岸,奉与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俱从山西上。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
魏将文钦来降,以奉为虎威将军,从孙峻至寿春迎之,与敌追军战於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进封安丰侯。
3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岸必遁走 遁:逃跑 B.无恃敌之不至 恃:依赖
C.乃辟诸军使下道 辟:躲避 D.突入其陈中 陈:队列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B.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C.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D.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3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奉年少时曾多次随同甘宁、陆逊、潘璋等作战,常勇冠全军。
B.丁奉认为应加速行军,抢占有利的地势,否则将难与敌军争锋。
C.丁奉率军扬帆两天就到达了徐塘,在大雪天摆酒举行宴会庆贺。
D.在高亭之战中,丁奉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后被晋封为安丰侯。
35.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
【答案】
32.C 33.C 34.C
35.丁奉率领士兵突袭敌军,大败敌军前锋部队。恰逢吕据等人率领军队赶到,魏军于是溃败。
【导语】这篇文言文生动刻画了东吴名将丁奉的骁勇善战与军事谋略。通过“斩将搴旗”“突入其陈”等细节描写,展现其勇冠三军的形象;“无恃敌之不至”等言论则体现其深谋远虑。文章以典型战例突出其临阵决断之能,语言简练而气势雄浑,成功塑造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形象。
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丁奉于是让各军避开主干道,改走小路(以便自己率精锐快速前进)。“辟”在此处应理解为“使……避开、让开”,而不是“躲避”;故选C。
3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丁奉于是让士兵脱下铠甲,戴上头盔,手持短兵器。敌人看到后嘲笑他们,没有防备。
“乃使兵解铠著胄”写出丁奉对士兵的作战部署(先解铠再著胄,动作连贯,不宜拆分);“持短兵”承接前文,是士兵的后续动作,与前句构成连贯的指令;“敌人从而笑焉”写敌人的反应,“焉”是语气词,附着于“笑”后表状态,不可断开;“不为设备”写敌人的行为结果,与前句构成因果关联(因嘲笑而不防备)。故断句为: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文章第二段“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可知,“在大雪天摆酒举行宴会庆贺”的是魏军将领,并非丁奉,该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纵兵:率领士兵;斫:砍杀、突袭;前屯:前锋部队;会:恰逢、适逢;遂:于是、就。
【点睛】参考译文:
丁奉,字承渊,是庐江郡安丰县人。他年轻时凭借勇猛担任小将,先后隶属于甘宁、陆逊、潘璋等人。多次跟随(这些将领)出征讨伐,作战时常常勇冠全军。每次斩杀敌将、夺取军旗,他自身也总会遭受创伤。后来逐渐升任偏将军。孙亮即位后,(丁奉)担任冠军将军,被封为都亭侯。
魏国派遣诸葛诞、胡遵等人进攻东兴,诸葛恪率领军队抵御他们。众将领都说:“敌人听说太傅(诸葛恪)亲自前来,(他们)一上岸必定会逃跑。”只有丁奉说:“不是这样。他们调动国内的兵力,把许昌、洛阳的军队全都发动起来大规模进军,一定有周密的计划,怎么会空手返回呢?不要依赖敌人不会来,要依靠我们有能战胜他们的办法。”等到诸葛恪上岸后,丁奉和将军唐咨、吕据、留赞等人,一同从山的西侧向上进军。丁奉说:“现在各军行进迟缓,如果敌人占领了有利地形,那就难以和他们争夺胜负了。”于是让各军避开主干道、改走小路,自己率领部下三千人径直前进。当时刮着北风,丁奉率领军队扬帆航行两天就到达了(目的地),随即占领了徐塘。(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雪,魏国众将领正在摆酒举行盛大宴会。丁奉看到敌军前锋兵力稀少,对部下说:“获取封侯的爵位和赏赐,就在今天了!”于是让士兵脱下铠甲、戴上头盔,手持短兵器。敌人看到后嘲笑他们,没有设置防备。丁奉率领士兵突袭敌军,大败敌军前锋部队。恰逢吕据等人率领军队赶到,魏军于是溃败。(丁奉)升任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
魏国将领文钦前来投降,(吴国)任命丁奉为虎威将军,(丁奉)跟随孙峻到寿春去迎接文钦,在高亭和追击的敌军交战。丁奉骑马持矛,突袭冲入敌军阵中,斩杀数百人,缴获了敌军的武器装备。(丁奉)进而被封为安丰侯。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