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天上的街市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天上的街市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5 11: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十五 天上的街市 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词语
缥缈( )
陈列( )
闲游( )
珍奇( )
2、辨字组词
3、、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 》、话剧《 》等。
4、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5、知识链接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点)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但还必须进行再创造)
6、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
2、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物、哪些人?
3、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
(4)第一节中的“闪着明星”和“点着街灯”中的“闪”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完成练习册P75识记积累1——7题。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2——4节,思考:
(1)第二节中作者是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的?这与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生活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三节诗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回顾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二、课内小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写作借鉴:(1)联想的自然,想象的丰富,意境的美妙,语言的优美,是这首诗的特色。
(2)全诗语言朴素,用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天街生活的情景,意境深远。
三、学习巩固,课内精读
完成练习册P76理解欣赏8——13题。
四、美文美读,巩固提升
分别的时候
秦文君
不久前,我出国讲学,结果签证办晚了,实在赶不上了。我家的小孩听说后,狂喜得载歌载舞,一得意,不由得吐露真言,说是这一阵,她每晚临睡前都要祈祷一遍:“签证不要下来呀!”
小孩读了六年的书,当初曾像一团热情的火,呼啦啦,奔放着一路烧出去。而如今,见到了一些不如意或是不公平的事,回到家,面对父母宽容和蔼的笑容,她像个历经沧桑的人,常常轻声叹息一声:“家里真好啊!”
每次听说我要出差,她会哭丧着脸说:“你又要走了!”随后,隔一天就要追问一句: “你又要走了?”把这当成一件牵肠挂肚的心事。
每逢出差在双休日,小孩会送我到楼下,随后飞奔而回,慌慌张张的,常常会一不小心撞在陌生行人的怀里。我知道她是急着赶回家,独自站在高高的窗台前目送我,看我走出弄堂,坐上车,越开越远,直至消失。她慌不择路是害怕错失了那个送别的程序,所以,每回见她抽身而去时,我都会有意放慢脚步,暗自估算着她是否已趴在窗台上。
在小孩心里,这纷繁的世界里能给予她阳光的人还是很少很少的,没有比与父母厮守更富有安全感的。
有一次出差,我提前办完了事,改了机票匆匆返回。那天正好是周六,我轻轻打开门锁走进房间。小孩正弯着身体埋头做功课,她抬头瞥见我,淡然一笑,又埋头做起来,并不理会我。
“喂!”我轻声叫道。
她抬首看看我,讷讷地问:“妈,你是真的吗?”
我笑起来,说:“当然!”
她小心地伸过手碰碰我,触摸到了我的袖子,又摸摸我的脸颊,忽而灿烂地笑起来,说是她想我不可能提前回来的,还以为又是幻觉。
在我们分别的日子里,小孩会一往情深地想念我,焦虑地幻想我归来时的欢乐。她还会抱住我的衣物,勾下脑袋把小脸埋在里面。事隔数年,她还把我出差的日期记得分毫不差。
“那天,是1996年2月2日,你去北京,是星期五晚上!”她娓娓道来,“你拖着行李箱走啊走,像拉着一条狗,走得很慢,你坐上一辆出租车,车子开得慢极了,我以为你改主意,不想走了。”
那是我跟司机说:“我女儿在楼上目送我呢。”
司机回道:“真难得!”于是,他慢慢启动,车子开得像跳慢四步舞,轮胎在水泥地上艰难地磨着。
她又告诉我说,1998年8月27日星期四,正好是暑假返校日,她从学校慌里慌张往家跑,想着:妈妈走了还是没有走呢?她想一定是走了,一定是走了。推开门,发现我还在整理衣服,往箱子里放,她有多惊喜,心里在说:原来妈妈没走,妈妈还在!
她时常为与我短暂的离别而流下滚滚热泪。
我总感觉,她给予我的真情,既是一个孩童对于母亲的热爱,还有在外面碰壁后的无处可给的深厚友情,这个失意的小孩把想索要又想付出的种种情感都一股脑儿掏了出来,交在我手上。
这是一个重感情的小孩,她能理解我的奔波,也会格外珍惜每次分别后团聚的日子。可一个小孩仅从家里获得爱和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当一个小孩在童年期遇上的是善待和仁慈时,才会懂得人间的温情,才会重情和善良。在我们做小孩时,曾遇上过一些师长、邻居或是素昧平生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的爱护,我们往往记住的不仅是他们的姓名,同时还是人类的光辉和美德。我们从自身的经验中相信,做一个关怀小孩的人是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无愧于未来。 (选自2008年第23期《读者》)
【赏析】
分别多少是一件让人感伤的事,然而作者笔下的分别多了一份柔情与动情。作者以温婉的笔触,细腻的心思描绘了自己与女儿分别时候的种种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母爱的温柔,儿童的纯真,就像一首首动人的小诗撩动着读者的心扉。文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分别时女儿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更是恰到好处,将女儿对母亲的依恋和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最后几段的议论或抒情,将主题进一步显现和深化,引发人对真情、爱、善良和仁慈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无华丽词藻的雕琢,娓娓而道来。
【快乐演练】
1、请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分别的不同阶段女儿的不同表现。
分别时:
分别后提前回来:
分别后:
2、第(3)段中同时出现“你又要走了”这一句话,请揣摩其不同含义。


3、请抓住关键的词语赏析下面的句子。
(1)她还会抱住我的衣物,勾下脑袋把小脸埋在里面。

(2)每回见她抽身而去时,我都会有意放慢脚步,暗自估算着她是否已趴在窗台上。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从自身的经验中相信,做一个关怀小孩的人是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无愧于未来。”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