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恩格斯及其《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创作背景。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
3.深入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其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重要的政论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由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撰写,通过对经济关系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思想家、哲学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2.写作背景:
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澄清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的格式: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接正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
(5)署名和日期。署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熟悉文本,梳理结构】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3段):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部分(4-6段):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12段):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文本研习,领会精神】
【思考1】教师提问:恩格斯为什么要给德国的这个青年大学生写这封回信?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制约着历史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了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了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思考2】教师提问:阅读第一段,请列出文中经济关系的内涵。并画出第一段思维导图。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①经济关系定义: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②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③包括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④包括围绕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思考3】教师提问: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点内容。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第一个问题: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第二个问题: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必然性就是指经济的必然性。
【思考4】教师提问:阅读(b)部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怎样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到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①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为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②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③社会历史中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举例论证,用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与必然来论证的。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思考5】教师提问:恩格斯在回信中阐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恩格斯主要阐明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以及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④ 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重视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论证方法,语言特色】
1.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①引论部分,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
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
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
这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请举出两种并予以分析。
比喻论证
文章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比喻手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观点。
举例论证
教师:很好。文章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如“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呢?你能再找出两处举例论证的事例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揭示了经济关系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语句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①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
②“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
③“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语句2】“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经济关系”贯穿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生动形象。
【语句3】“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学生回答:(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请您”“可惜”“向您”等敬语或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恩格斯的生平及其《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创作背景,深入分析了文章内容,感受到了恩格斯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并指明了正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的方法,解答了当时德国青年的疑惑。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像恩格斯一样,关注历史,思考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