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1 19: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语言运用:自主研讨,理解诗意,赏析名句,体会诗歌中的典故用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文化自信:学习诗人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自主研讨,理解诗意,赏析名句,体会诗歌中的典故用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江湖笑》营造氛围。)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赞颂他的偶像:“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李白)提起李白,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你还了解李白的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你还记得李白的哪些诗句呢?(学生竞答)大家说得很对,看来李白的诗歌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诗界泰斗李白的另一首经典之作,一起感受诗人《行路难》的心境。(板书课题、学习目标)
朗读悟情:
解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他到底遇到了怎样的艰难呢?其间激荡着李白怎样矛盾的内心世界呢?我们一起品读。
以读促教——初读感悟
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师生对读,强调易误读字音,明确节奏。 教师点拨:朗读时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还是读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呢 诗人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那我们就用四三的节奏来对读。
比赛朗读——用情发声;
齐读感悟。用情发声,以声传情,走进作者的内心。
以学代教——理解诗意
再读诗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意,同桌互相交流,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
解疑答惑:大家交流中有不理解的词句吗?
自由展示:那么,现在谁化身李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诗意呢?(小组一人一句复述诗意)
揭秘“隐情”
李白一生与酒有着不解的渊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洒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何等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是多么快意。然而这次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难以下咽,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吗?他当时是怎样的处境?哪位同学给咱们讲述一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简介创作背景)
(教师补述)李白少有大志,常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求仕无望的李白深感仕路的艰难,离开长安时,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
(《行路难》一般都是困境中写的,多写世路艰难,南朝文学家鲍照就曾写过《拟行路难》18首,中唐柳宗元也写过《行路难》三首。李白当时身处困境,正好符合此题旨)
把脉“感情”
品读课文——梳理感情
师:在唐朝,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意的关键,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来品读。诗人“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这句诗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 ”的句式说话。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指导)
例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生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例2: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 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可是,当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李白郁积心中的苦闷喷薄而出,直抒胸臆——
例3: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例4: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这个是一句千古名句,可谓脍炙人口。流传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怎样朗读,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朗读最后两句,师生掌声。)
教师小结:
师:这首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例: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学生总结) 师: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和充溢在诗人剑胆琴心内的一腔豪情。
窥探“豪情”
师:说到李白的豪情,不得不说他诗文中常用到的一个词——“我”。读李白的下面这些诗句(多媒体展示15)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甲骨文中的“我”是指超级威猛的战器,无人能敌,后引申为代词时意为“强者对自己的傲称”。现在你可能会突然明白,李白诗文中多次使用的“我”并非偶然!
教师小结: 这就是李白!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李白!一个侠肠百结而又铁骨铮铮,迎风傲岸的谪仙人李白! 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让我们换种方式欣赏这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六、欣赏《行路难》配乐歌唱,感悟古诗之美。 (播放冯满天弹唱的《行路难》)
七、拓展延伸:深化学情
1、像李白这样的人还有谁?
2、学完本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八、教师总结: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只要心在、梦在、理想在,信念之舟就会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九、布置作业: 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