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夏天里的成长”。
2.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找出文章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
2.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启了第五单元——习作策略单元的学习。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呢?
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课文是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围绕这个意思写的?
预设: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等事物的“长”,还有人的成长这三方面写的。
大家对第一课时的内容掌握得很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走进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夏天里蓬勃的生长力量。
二、聚焦第二自然段,学习围绕中心表达
1.揣摩第二自然段中心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2自然段,去看看作者笔下动植物的生长是怎样生动展现“万物迅速生长”的。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预设:“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师:句中哪些词语特别能让人感受到“迅速生长”?
预设: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引导学生推敲中心句的四个关键词的意思差异。
预设1:“飞快”强调成长的过程快,“跳跃”则表示前后变化大。
预设2:“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充满了生命力与动态感,能被我们用眼睛清晰看到、切实感受到。
师:你能试着读出生物迅速生长的感觉吗?
(3)指导朗读。
这几个词让我们感觉到生物生长之迅速,不过“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感受生物是怎么“迅速生长”的。
再读刚才那句话,是不是像亲眼看到了生长的画面?让我们带着这种“看得见的生长感”,齐读这句话。
读得真好!把夏日生长的“劲儿”读出来了。这就是“长”字的魔力——反复出现,既点题又强化中心,还让文字有了画面感。
2.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围绕中心有效选材。
(1)梁先生笔下的“万物”,不是随便选的,每一样都藏着“围绕中心”的智慧。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
第二自然段中写到了哪些动植物的生长?提取信息,填写“生物成长表”。想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填完表以后,和同桌交流讨论。
生物成长表
生物 时间 怎样长
瓜藤 一天 长出几寸
(2)反馈交流
生物成长表
生物 时间 怎样长
瓜藤 一天 长出几寸
竹子、高粱 一夜 多出半节
苞蕾 昨天、今天、明天 变成鲜花,变成小果实
苔藓 几天 长满石头
草坪和菜畦 几天 由黄泥土变成草坪菜畦
小猫小狗小鸡小 个把月 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其抓关键词体会动植物长得快、变化大的特点,以此来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
(3)梳理表格,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完成了生物生长表,梳理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那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句来展开写的?
预设1:列举了丰富的事例。作者写了瓜藤、竹子、高粱、苞蕾、苔藓、草、菜、小猫小狗小鸡小鸭,11个生物在夏天快速生长的事例。选材能紧扣中心句的意思,逐一将关键词的意思表达清楚。
预设2:抓时间,写变化。都抓住了时间短,写出了变化大,来表现生物在夏天生长迅速。
预设3:进行有序地排列。对所列举的事物进行了分类,并按时间长短为序排列,显得很有条理。
总结:作者通过举丰富的事例,并且分类有序的排列了,抓住了时间,写出了变化之快,更加突出了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长的,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3.关注组材,读好段落。
第二自然段,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句,举了许多生物生长的事例,抓时间,写变化,分类有序的排列,显得错落有致,一点也不单调。我们赶紧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师生合作试着读出“迅速生长”的不同感觉。
4.小结:第二自然段作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除了动植物,夏天里还有什么也在“生长”呢?现在,咱们就走进第三自然段,去看看山河大地这些事物的“生长”吧。
三、学习第3自然段“山河大地的生长”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并圈画出具体写了哪些事物。
预设1: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2.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事物的“长”?
预设2:写了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的“长”。
3.作者是怎么写它们的“长”的呢?比如山,是怎么“长”的?
预设: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因为(山上草木生长),所以山变得丰满。
“变丰满”,让我们仿佛看到山上的草木一天比一天茂盛,山就像在慢慢“长大”变饱满了。地是怎么“长”的?
预设: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联系上下文想想,地为什么会高起来?
预设:因为地里的庄稼在生长,比如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就好像高起来了。因为(地上庄稼生长),所以地显得高起来。
河是怎么“长”的?
预设: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因为(夏天水位变化),所以河变宽变深。
大家想想夏天的河流,雨水多,河水上涨,所以河就变宽变深了,就像在“长”。
铁轨、柏油路为何会在夏天“生长”?
预设:铁轨、柏油路会在夏天“生长”是因为热胀冷缩。夏天温度高,铁轨膨胀,缝隙就小了;柏油路也是因为温度高,受热膨胀,所以看起来像是高起来了。
补充: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在内,受热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膨胀现象,也会在受冷时出现缩小现象。
4.总结:作者敏锐地观察到这些事物在夏天的变化,通过巧妙的构思,描写成它们的“生长”。这一段的描写独特巧妙,语言富有新鲜感。
5.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朗读指导: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朗读感受一下“什么都在生长”。(配乐朗读,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的感觉。)
四、学习第4自然段“人的生长”
过渡:同学们,从有生命的事物到无生命的事物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
1.默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本段的中心句。
预设: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2.作者写了哪些人的成长?
预设:写了小学生变成中学生,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还有人的身体、年龄、知识等方面的成长。
3.那既然讲人的生长,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了农作物呢?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解释意思。
①【6月6,看谷秀】
农历六月初六,也就是夏天的时候,这个时候谷子已经出穗了,要开花结果了。就是说明这个时期很重要。
②【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在处暑这个节气时,如果稻秧还不出穗的话,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所以就把它割了去喂老牛。
4.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生活经验总结而来的,那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两句谚语告诉我们什么呢?用课文的句子回答【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里的赶时候,赶热天是指什么时候呢?“热天”指季节吗?
预设: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是的,人和庄稼一样,不能错过最佳的生长时机。你们现在就是最佳的生长时期。
“长”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吗?
预设: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5.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预设: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趁年轻的时候,好机会的时候,趁热打铁,用力地生长,才能不断抓住生命中的机遇,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6.全班齐读最后一句,感受文字传达的成长启示。
总结:这一段先引用谚语,再从农作物说到人,最后在结尾处点明人也要抓住关键期,快速成长。这样的写法构思巧妙。
五、回归全文,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1.同学们,回顾课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从动植物、山河大地等事物、人的成长这三个方面,选取了很多具体的事物,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它们在夏天里的成长。这种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选取事例来写的方法,就是“围绕中心意思写”。
2.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古人说学贵有疑。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把第2—4自然段的顺序调换或删去其中一个自然段可不可以?
预设:不可以,因为课文第2—4自然段是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层层递进地写的,调换顺序或删除其中一个自然段会破坏文章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3.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夏天万物生长的图景里,看到了动植物的蓬勃、山河大地的“变化”,更懂得了人要趁年少,珍惜时光、努力成长的道理。愿大家都能如夏日里的万物,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以蓬勃之姿,全力向上,绽放出最耀眼的成长光彩!
分层作业
基础(必做)
用“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写100字左右小练笔,描述“夏天里一种事物的生长”(如绿豆发芽、石榴结果),需明确中心句。
提升(自主选做)
阅读推荐读物《森林报·夏》(比安基著)中“动植物的夏日生长”章节,摘录2处体现“蓬勃生长”的语句,并简单批注感受(每处30字左右)。
拓展(学有余力选做)
结合课文“人要趁时成长”的主题,设计一份“我的夏日成长计划”(包含1-2个具体目标,如学会游泳、读完2本书),并用200字左右说明计划与“努力生长”的关联,可参考推荐读物中的生长启示。
板书设计
夏天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