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历史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学会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烧烤食物,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同时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包括剑齿虎、肿骨鹿、野猪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A.已掌握磨制石器技术 B.主要以采集植物为生
C.依赖狩猎获取食物 D.已进入农耕时代
3.下表是关于东胡林、桥头、兴隆洼等文化遗存的信息,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4. 2024年的《开学第一课》开启“寻龙之旅”,带领大家追溯龙图腾文化,来自内蒙古、湖北、安徽、浙江不同地区的四条玉龙都具备了 “龙”形象的基本元素,完成了跨越上千公里的文化交流。这说明当时中华大地( )
A.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D.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5. 2024年,春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古代,人们在年末举行祭祀活动,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 )
A.迷信思想盛行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宗法观念浓厚 D.农业对生活的深远影响
6.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下列关于他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元谋人会种植粟 B. 北京人会用火照明、御寒
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山顶洞人住在干栏式房屋内
7.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胡林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
A. 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 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
C. 制定“夏历”指导农业生产 D. 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
8.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A.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9.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的出现 B. 火的使用
C. 建造房屋 D. 制造陶器
10. 在陕西西安有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半坡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骨针、骨锥和纺轮。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 )
A. 半坡人可以饲养家畜 B. 半坡人会纺织和制衣
C. 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 D. 狩猎捕鱼仍是半坡人的食物来源
11. 2014年,浙江田螺山遗址曾出土一件河姆渡文化早期的木质舟模型器,形状“头尖脚方”,已脱离独木舟原始的形态。考古学家分析,舟是田螺山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制作模型更方便批量生产。据此可知,当时的原始居民( )
A 商品贸易比较活跃 B. 磨制石器精良
C. 造船技术得到发展 D. 农耕技术先进
12. 如图为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前3900—前3000年)陶钟,由细泥红陶制成,即可持鸣亦可悬鸣,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钟。这( )
A. 说明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已经成熟
B. 准确还原了原始时期演奏场景
C. 为探究古代乐器发展提供实物依据
D. 证实了远古时期音乐已广泛普及
13.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是距今约5300-4300年,浙江余杭良渚古城相关的遗迹遗物。这说明当时良渚地区已经( )
开启农耕生活 B. 出现早期国家
C. 形成氏族公社 D. 学会人工取火
14.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文化遗址有大型祭坛、祭祀坑、墓葬群、居址、壕沟等遗迹……其中墓地布局有一定规划,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墓葬分区排列,随葬品有丰有寡。这主要表明( )
A. 淮河流域已进入文明社会 B.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明显分化
C. 凌家滩先民崇尚祭祀文化 D. 安徽境内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5. 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的春节习俗,春节历经三千余年的流变,可谓历久而弥新。春节的流变折射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
A. 多元性 B. 和平性
C. 封闭性 D. 连续性
16. 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坡村的遗址中,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人工开采铜矿石,距今约6000-5300年。这与《史记》中“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相呼应,说明( )
A. 考古发现可完全印证神话传说
B. 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能相互印证
C. 史书记载比考古发现更具可信度
D. 远古传说均有确切的考古依据
17. 《礼记·礼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中国最早具备“小康”特征的王朝是谁建立的( )
A. 大禹 B. 启 C. 周武王 D. 秦始皇
18. 图1反映了我国某处远古居民居住、农作物种植和工具使用情况,代表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区域的数字在图2中最有可能是( )
A. 1 B. 2 C. 3 D. 4
19.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商”“殷”“王”等字样,这有助于研究( )
A. 夏朝的历史风貌 B. 商朝的政治状况
C. 西周的制度创新 D. 春秋的争霸战争
20. 受战乱影响,到商王盘庚时把都城迁到( )
A. 殷 B. 亳
C. 镐京 D. 阳城
二、非选择题
2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写出材料一中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 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注:人名)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注:地名),双方各不相让,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这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不起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依材料二中,晋国大夫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三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夹在两国之间的郑国深受其害。据统计,晋楚争霸期间,郑国被卷入战火超过72次。战争中,村庄被焚毁,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摘编自《左传》
(3)材料三反映了春秋争霸战争带来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除了这一影响,春秋争霸战争还有什么影响?
材料四 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在政局上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大国。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4)材料四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2. 夏商周历史,是有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可考证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先秦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始建邦,天下为家】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礼运》
商汤义举·重定乾坤】
材料二
《商汤崛起·汤誓》(绘画)
【制度创新,加强统治】
材料三 分封制在传承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四 除了分封制以外,西周还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制度,规定了贵族的亲疏和等级,按级别进行经济利益的分配,包括官职和土地、人民的分配。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相结合,将宗族制度作为政治等级制的基础,形成了西周国家政治管理机构和权力继承的体制。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叫什么?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继承王位开始的?
(2)商朝是汤在推翻谁的统治后建立的?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哪一君王迁都到哪里之后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与分封制配套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什么进步意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材料三 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一种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1)材料一反映了上古时期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有何特点?
(2)材料二的考古发现说明了北京人掌握了哪项重要技能?这一技能的掌握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
1-5ACBCD 6-10BABAB 11-15CCBBD 16-20BADBA
21、(1)现象:铁制农具(铁器)和牛耕出现;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王室衰微,诸侯国日益强大。
(3)影响: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影响: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22、(1)夏朝。启。
(2)夏桀。盘庚。殷。
(3)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4)宗法制。缓解了贵族内部的矛盾;以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经济利益,规定权力继承;维护了分封制的长期稳定存续。
23.(1)特点:人口稀少,禽兽众多,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2)技能:学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意义:火的使用可以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北京人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3)变化: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原因:河姆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