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1-01 21: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化学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本卷共1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请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1个选项。
1.下列物质的应用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用含Fe2O3的铁矿石冶炼Fe
B.用Na2O2作潜水艇的供氧剂
C.用NaOH作沉淀剂去除粗盐水中的Mg2+
D.以NH3为原料制备HNO3
2.氘()和氚()是氢的两种同位素,其中仅具有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B.的中子数为1
C.2O具有放射性 D.可用质谱区分H2和2
3.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NaOH的电子式:
B.基态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44s2
C.基态硅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
D.CO32-的空间结构模型
4.下列方程式不能合理解释事实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2Cl-+2H+H2↑+Cl2↑
B.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Cu2++2e-==Cu
C.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正极反应:O2+2H2O+4e-==4OH-
D.铅蓄电池的负极反应:Pb+SO42--2e-==PbSO4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不能用化学键解释的是
A.热稳定性:CH4>SiH4 B.干冰常温易升华
C.离子晶体硬度大 D.熔点:金刚石>单晶硅
6.氮掺杂的碳材料可以有效催化燃料电池中O2的还原反应,其催化机理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途径一:A→B→C→F
途径二:A→B→C→D→E
A.途径一中存在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B.途径一的电极反应是O2+2H++2e-==H2O2
C.途径二,1molO2得到4mole-
D.氮掺杂的碳材料降低了反应的焓变
7.我国科学家提出的聚集诱导发光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的物质,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N原子有sp2、sp3两种杂化方式
B.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
C.该物质既有酸性又有碱性
D.该物质可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8.一种芳纶纤维的拉伸强度比钢丝还高,广泛用作防护材料。其结构片段如下图:
下列关于该高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完全水解产物的单个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
B.完全水解产物的单个分子中,含有官能团-COH或-NH2
C.该高分子结构中有氢键
D.结构简式为:
9.聚乳酸(PLA)是最具有潜力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之一,对其进行基团修饰可进行材料的改性,从而拓展PLA的应用范围。PLA和某改性的PLA的合成路线如下图。
注:Bn是苯甲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是缩聚反应
B.反应②中,参与聚合的F和E的物质的量之比是m:n
C.改性的PLA中,m:n越大,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好
D.在合成中Bn的作用是保护羟基,防止羟基参与聚合反应
10.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发生了反应的是
①中实验 ②中现象
A 加热1-溴丁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的混合物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加热1-溴丁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的混合物 溴水褪色
C 加热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饱和Na2CO3溶液的上层有无色油状液体产生
D 将铁粉、碳粉和NaCl溶液的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 导管中倒吸一段水柱
11.CO2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CO2在电催化下产生合成气(CO和H2)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电极连接电源的负极 B.SO42-从a极区向b极区移动
C.b极区中c(CH3COO-)逐渐增大 D.a极区中c(CO32-)逐渐增大
12.NO2和N2O4存在平衡:2NO2(g)N2O4(g) △H<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mol平衡混合气体中含1molN原子
B.断裂2molNO2中的共价键所需能量小于断裂1molN2O4中的共价键所需能量
C.恒温时,缩小容积,气体颜色变深,是平衡正向移动导致的
D.恒容时,水浴加热,由于平衡正向移动导致气体颜色变浅
13.利用下图装置进行铁上电镀铜的实验探究。
装置 序号 电解质溶液 实验现象
① 0.1mol/LCuSO4+少量H2SO4 阴极表面产生无色气体,一段时间后阴极表面有红色固体,气体减少。经检验,电解液中有Fe2+
② 0.1mol/LCuSO4+过量氨水 阴极表面未观察到气体,一段时间后阴极表面有致密红色固体,经检验,电解液中无Fe元素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中气体减少,推测是由于溶液中c(H+)减小,且Cu覆盖铁电极,阻碍H+与铁接触
B.①中检测到,推测可能发生反应:Fe+2H+==Fe2++H2↑、Fe+Cu2+==Cu+Fe2+
C.随阴极析出铜,推测②中溶液c(Cu2+)减小,4NH3+Cu2+[Cu(NH3)4]2+平衡逆向移动
D.②中Cu2+生成,使得c(Cu2+)比①中溶液的小,Cu缓慢析出,镀层更致密
14.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CO2(g)+3H2(g)CH3OH(g)+H2O(g) △H1
②CO2(g)+H2(g)CO(g)+H2O(g) △H2
CO2的平衡转化率(X-CO2)、CH3OH的选择性(S-CH3OH)随温度、压强变化如下:
已知:S-CH3OH×100%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1>p2
B.400℃左右,体系发生的反应主要是②
C.由右图可知,△H1<0,△H2>0
D.初始n(CO2)=1mol、n(H2)=3mol,平衡后X-CO2=30%、S-CH3OH=80%。若只发生①、②,则H2的转化率为24%
第II卷(填空题,共58分)本部分共5小题,共58分
15.以NaOH、CuSO4和HCHO为主要成分的镀液可在某些材料上镀铜,原理如下:
Cu2++2HCHO+4OH-→Cu+2HCOO-+2H2O+H2↑
(1)基态Cu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
(2)根据反应原理分析
①镀铜反应中,利用了HCHO的____________性。
②选择HCHO进行化学镀铜的原因之一是它易溶于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HCHO、H2O均属于极性分子
b.HCHO与H2O之间能形成氢键
c.在醛基的碳氧双键中,电子偏向碳原子
(3)镀液中的SO2- 4、HCHO、H2O三种微粒,空间结构为三角形的是____________。
(4)为防止Cu2+与OH-形成沉淀,可加入EDTA使Cu2+形成配合物。EDTA能电离出H+和EDTA4-。
EDTA4-中除部分O外,还能与Cu2+配位的原子是____________。
(5)铜—镍镀层能增强材料的耐蚀性。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把元素周期表划分为5个区。Ni位于____________区。
(6)聚酰亚胺具有高强度、耐紫外线、优良的热氧化稳定性等性质。某聚酰亚胺具有如下结构特征:
上述方法不适合在该聚酰亚胺基材上直接 镀铜。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聚合物有可能与Cu2+配位。
16.以海绵铜(CuO、Cu)为原料制备氯化亚铜(CuCl)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溶解”过程:
生成CuSO4的反应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__________。
“吸收”过程:
①2NO(g)+O2(g) 2NO2(g) △H=-112.6kJ·mol-1
提高NO平衡转化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写出两种)。
②吸收NO2的有关反应如下:
反应Ⅰ:2NO2(g)+H2O(l)==HNO3(aq)+HNO2(aq) △H=-116.1kJ·mol-1
反应Ⅱ:3HNO2(aq)==HNO3(aq)+2NO(g)+H2O(l) △H=-75.9kJ·mol-1
用水吸收NO2生成HNO3和NO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电解”过程:
HNO2为弱酸。通过电解使HNO3得以再生,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
“沉淀”过程:
①产生CuCl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加入适量Na2CO3,能使沉淀反应更完全,原因是__________。
测定CuCl含量:称取氯化亚铜样品mg,用过量的FeCl3溶液溶解,充分反应后加入适量稀硫酸,用xmol·L-1的K2Cr2O7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K2Cr2O7溶液yml。滴定时发生离子反应: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样品中CuCl(M=99.5g·mol-1)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7.普卡必利可用于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其合成路线如下(部分条件和产物略去):
已知:ⅰ.
ⅱ.
ⅲ.
(1)A中的官能团名称是氨基和____________。
(2)试剂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3)E→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4)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I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组峰,I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J→K的反应过程需要控制不过量
b.G与溶液作用显紫色
c.普卡必利中含有酰胺基和氨基,能与盐酸反应
(7)K→L加入K2CO3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8)以G和M为原料合成普卡必利时,在反应体系中检测到有机物Q,写出中间产物P、Q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工业上利用生产磷肥的副产品高磷镍铁制备硫酸镍晶体NiSO4·6H2O。
(1)制备含Ni2+溶液
已知:
i.高磷镍铁和镍铁合金中元素的百分含量:
元素/% Ni/% Fe/% P/% Co/% Cu/%
高磷镍铁 4.58 70.40 16.12 0.22 0.34
镍铁合金 52.49 38.30 5.58 1.73 1.52
ii.金属活动性:Fe>Co>Ni>H
①依据数据,“转炉吹炼”的主要目的是:富集镍元素,除去部分 。
②“电解造液”时,用镍铁合金作阳极,H2SO4溶液作电解质溶液。电解过程中阴极产生的气体是 。电解一段时间后,有少量Ni在阴极析出,为防止Ni析出降低NiSO4·6H2O的产率,可向电解质溶液中加入 (填试剂)。
(2)制备NiSO4·6H2O
已知:常温下,金属离子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的pH:
金属离子 Fe3+ Fe2+ Cu2+ Co2+ Ni2+
完全沉淀的pH 2.8 8.3 6.7 9.4 8.9
①在酸性条件下,NaClO和Fe2+反应生成Fe3+和Cl-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已知Ni(OH)2的Ksp为5.8×10-16,滤液1中c(Ni2+)=1.37 mol/L。结合数据说明不能通过调节溶液的pH除去Cu2+的原因: 。(已知:lg5=0.7)
③从滤液3中获取NiSO4·6H2O的操作是 、洗涤、干燥。
19.某小组探究卤素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1)浓HCl与MnO2混合加热生成Cl2,氯气不再逸出时,固液混合物A中存在盐酸和MnO2。
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电极反应式:
ⅰ.还原反应:MnO2+2e-+4H+===Mn2++2H2O
ⅱ.氧化反应:_______。
③根据电极反应式,分析A中仍存在盐酸和MnO2的原因。
ⅰ.随H+浓度降低或Mn2+浓度升高,MnO2氧化性减弱;
ⅱ.随Cl-浓度降低,_______。
④补充实验,证实了③中的分析,则a为_______,b为_______。
实验操作 试剂 产物
I 较浓H2SO4 有Cl2
II a 有Cl2
III a+b 无Cl2
(2)利用H+浓度对MnO2氧化性的影响,探究卤素离子的还原性,相同浓度的KCl、KBr、KI溶液,能与MnO2反应的最低H+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从原子结构角度说明理由 。
(3)根据(1)中的结论推测,酸性条件下,加入某种化合物可以提高溴的氧化性,将Mn2+氧化为MnO2,经实验证实了推测,该化合物是 。
(4)Ag分别与1mol·L-1的盐酸、氢溴酸、氢碘酸混合,Ag只与氢碘酸发生置换反应,试解释原因 。
(5)总结: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D D A B D B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B A C B C D
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15.(1)3d104s1
(2)①还原 ②ab
(3)HCHO
(4)N
(5)d
(6)聚酰亚胺基材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而遭到破坏
16.(1)3Cu+2HNO3+3H2SO4=3CuSO4+2NO↑+4H2O
(2)①降低温度、增大压强 ②3NO2(g)+H2O(l)=2HNO3(aq)+NO(g) ΔH=-212kJ/mol
(3)HNO2-2e-+H2O=3H++
(4)①2Cu2++SO2+2Cl-+2H2O=2CuCl↓++4H+
②碳酸根消耗氢离子,使氢离子浓度减小,有利于生成CuCl的反应正向进行
(5)0.597xy/m×100%
17.(1)氯原子
(2)HOCH2CH2OH
(3)取代反应
(4)
(5)
(6)ac
(7)K2CO3吸收生成的HBr,利于L的生成
(8)
18.(1)①铁元素和磷元素 ②H2 CuSO4溶液
(2)①2Fe2++ClO-+2H+=2Fe3++Cl-+H2O
②由c(Ni)=1.37mol/L,可知溶液中c(OH-)为2×10-8mol/L,溶液PH=6.3,小于铜离子完全沉淀的pH=6.7
③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1)①MnO2+4H++2Cl-Mn2++Cl2↑+2H2O ②2Cl--2e-=Cl2↑
③Cl-还原性减弱(Cl2的氧化性增强) ④KCl固体(或浓/饱和溶液) MnSO4固体(或浓/饱和溶液)
(2)KCl>KBr>KI Cl、Br、I位于第VIIA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阴离子得还原性逐渐增强
(3)AgNO3或Ag2SO4
(4)溶解度AgI(5)氧化剂(还原剂)的浓度越大,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的浓度越大,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