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上地理第三、四、五章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八上地理第三、四、五章知识点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1 22: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中国土地资源特点(现状):总量大,种类齐、人均不足,分布不均
2.土地资源分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耕地(根本)、园地、林地、草地
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生态用地:湿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沙漠、戈壁。
3.我国耕地现状:①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
②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二、分布不均
分布不均 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地区分布 类型名称 主要干湿区 地形类型 发展产业
耕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种植业
林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山区 林业
草地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 牧业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要求: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等。
2.做法:
加强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设定开发和保护边界限,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节 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空分布不均。
2.河流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
3.空间分布:受降水分布影响,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
4.时间分布
⑴季节差异:①夏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丰沛,河流处于丰水期,水资源较丰富。
②冬春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水资源相对不足。
⑵年际差异:①受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差异显著。
②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5.我国北方缺水的原因: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工农业发达对水需求量大。
6.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措施:
▲节约用水:①推广滴灌喷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②工业用水循环使用。③家庭里一水多用。
▲水资源时间调节:兴建水库。
▲水资源空间调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现状):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少多寡不均,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2.矿产资源多寡不均的表现
地位 现 状
能源 矿产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 ①多煤少油气,总体分布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②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近年不断增长。
金属 矿产 是工业生产的“粮食” ①我国铁矿资源储量排世界第四位,贫矿多、富矿少。 ②铜、铝土等储量较少。 ③钨、锡、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
三稀 矿产 稀土、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是航空航天等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 含量少、难以开采。
3.产消量大:⑴做法:我国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已建成多个大型的煤炭、油气等生产基地。
⑵作用:我国的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首位,为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提供了基本保障。
4.▲现状、面临问题:“有而不够、有而不优”、资源枯竭、依赖进口。
▲对策: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5▲某地大力发展风电或清洁能源的意义:
①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③有利于优化新疆能源消费结构
④带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优势:①海洋面积广,大部分位于温带利于鱼类生长繁殖,众多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饵料。②人口多,消费市场广阔(人文因素)
(2)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最适宜晒盐的阶段为晚春到初夏,
原因:此时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回升快,蒸发大,风力强劲。
台湾布袋盐场发展的有利条件:纬度低,日照时间长。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地势平坦,滩涂广阔。
(3)我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目前,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
(4)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
(5)清洁能源: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
二、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1.海洋空间的组成:由沿海港口和海运航线组成海上交通运输网络。
作用: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近95%是由海运完成的,其中大部分货物运输经过南海。
2.沿海港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运输的枢纽,是海洋交通运输的起讫点。
3.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
4.我国拥有诸多港口的自然条件:海陆兼备,海岸线漫长曲折,优良港湾众多,东部沿海地形平坦广阔。
三、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
1.中国海洋开发现状:
①我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分布在近海。过度的开发利用已致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②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从近海走向远洋、从浅海走向深海。
2.未来开发重点:⑴近海地区:注重生态保护,非必要不开发。
⑵深海地区:重点加强油气资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⑶远洋地区:适度利用远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
①优化近海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海洋牧场”,以及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
②加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③开发世界大洋海底矿产。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 业
一、因地制宜的农业分布
1.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2.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差异的表现:
东西差异 分界线 地区 原因 农业类型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东部农区 水热条件优越 种植业、林业和渔业, 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西部牧区 降水较少,草原、荒漠广布 畜牧业 种植业一般分布在有灌溉条件的绿洲。
南北差异 分界线 地区 农作物
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地区 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种植水稻。
南方地区 耕地多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海南岛、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可种植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3.作物差异
粮食作物 作物 产地 ⑴我国超过3/4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东部农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 ⑵近年来,东部农区的黑龙江等北方省级行政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水稻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小麦 华北平原产量最大
玉米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经济作物:棉花、油料、糖料
农业高质量发展
1.科技助力农业发展: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病虫害防御能力提升,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问题:人均耕地少,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
3.对策:进一步依靠科技,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路径。
4.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区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调控的主要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需要加强保温和补光,夏季需通风降温防湿。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加强遮阳、降温和除湿,全年需防控高湿引发的病虫害。
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需降温遮阳,台风季加强防风排涝。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需精准调控水分和湿度,冬季保温,夏季防风降温。
高原山地气候区:全年需保温增温,强光季节需湿度遮阳防紫外线。
5.发展设施农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意义: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人均不足的矛盾。
促进非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利于缓解土地资源退化压力。
第二节 工 业
一、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
1.重要性:⑴工业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消费产品。
⑵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动力、工具、设备等。
⑶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发展水平。
2.分类:工业生产包括:⑴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自然资源的开采。
⑵对矿产品、农产品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3.我国工业特征:门类齐全、体量大、部分工业产品领先世界。
4.目前: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5.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构成从以纺织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二、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
1.我国工业城市分布差异: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工业城市分布密集,西北部稀疏。
2.我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集中的区域:东部沿海、长江沿线。
3.解释我国长江流域主要工业城市沿江分布的原因: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靠近长江,水资源丰富
三、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
1.原因:①工业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②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③建设低碳工业,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需要,也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
2.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措施:
①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
②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用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高技术产业等。
第三节 交通运输
一、覆盖全国、东密西疏的交通网络
1.发展成就
①我国已经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内河航道等组成的庞大交通网,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
②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交通网络
2.分布格局:(原因:受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影响)
东密西疏 地形人口状况 交通线疏密程度
地形平坦、人口密集的地区 交通线较为稠密
山区和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 交通线较为稀疏
3.发展情况
⑴高速公路采用首都放射线、南北纵向线和东西横向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
成就: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渝地区等已形成较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⑵高速铁路: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连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
目标:我国将扩增建成以“八纵八横”线路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4.发展原因: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巨大进步,“中国桥”“中国装备”等攻克了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行的诸多难题,使我国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内畅外通的交通联系
1.发展现状
⑴国内 ①高速铁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城市群内0.5-2小时到达。
②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相结合:快速、紧密连接全国主要城市。
③普速铁路、普通国道、省道、农村公路:进一步衔接了一般城市、乡村和偏远地区。
⑵国际 ①公路、铁路:连通陆上相邻的国家。
②航空运输:直接通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海洋运输:往来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目标 预计到2035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发展目标。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1.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特点)。
2.我国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寒潮等类型。特点:季节性明显且每年都有发生
①旱灾、洪涝灾害:与降水异常有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②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③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①地震:我国地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强地震多发。
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3.除害兴利并举
措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除害兴利并举
举例: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并举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我国防灾减灾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5.自救互救
⑴自救:遭遇自然灾害时,应该冷静应对,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
⑵互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6.原则:生命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我国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
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事例:黄土高坡田改梯田、“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3.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意义:可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大气污染,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4.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做法: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原因)。 做法:国家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个人要树立人地协调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5.低碳生活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做好拉埃分类;节约用电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