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⒈熟读课文,培养语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⒉小组讨论,敢于挑战书本和传统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
《夸父逐日》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探险”单元中是最后一篇,前面学了既“悲剧性”又“伟大”的探险家斯科特,也学了空中罹难的七名“挑战者”号航天员,还学了最终成功攀登珠峰的王富洲等中国登山队员,所以,学习《夸父逐日》一文应该已有了充分的铺垫,并且这些铺垫是来自各种探险情况下的,所以把握夸父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并不难。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很多现代文版本的《夸父逐日》都解读这则神话时说夸父逐日“也用来比喻不自量力。”虽是消极的理解,但要引导学生理解夸父的“不自量力”是想肯定自己价值的一种表现,而非盲目的冒险,而这一切恰来自远古先民的创世文化心理。
从先民的创作角度理解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既然夸父是远古先民的精神化身,为什么还要让夸父“道渴而死”,而非成功地追赶上太阳。这就要通过引入材料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悲剧”,有何不同凡响之处。再和同为神话经典的《精卫填海》相比较,深刻地认识悲剧的艺术效果。
再者,夸父“道渴而死”后手杖竟然“化为邓林”,这又该怎么理解?这就需要对“桃”意象和“桃”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才能真正领悟蕴含在这则神话故事中的远古先民的精神寄托。
3重点难点
⒈理解神话内涵。 ⒉进行神话创作。
4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要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按照单元编排的意图和课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词汇(“走”、“弃”等)以及一些文言词的特殊用法(“北”“道”名词作状语)。 (2)学会凭借语感,阅读简短的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把握夸父的英雄形象。 (2)结合体验,体会先民创作夸父逐日这一神话故事的文化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先民探索宇宙自然、追求美好愿望的顽强意志,鼓励学生在新时代学习并弘扬夸父逐日的精神。
4.1.2学时重点
通过想象及课外知识的链接,理解夸父的英雄形象,体会夸父逐日的精神。
4.1.3学时难点
在领悟神话所体现的探索宇宙自然的精神的基础上揣摩先民创作神话的文化心理。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神话
刚从2008年走来的我们应该对这张照片不会陌生(李宁点燃鸟巢主火炬),主人公是体操王子李宁,他这里的身份是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手,而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还给此刻的李宁赋予了一个全新而古老的名字——夸父。让他以“夸父逐日”的方式点燃鸟巢上空的主火炬,让他以这种形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古老的文化。
大家此前听说过“夸父逐日”这则神话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下。(找2生回答)
这两位同学的回答或许就代表了我们很多同学此时对“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看法和理解。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山海经》里原汁原味的“夸父逐日”,请大家把书翻到教材189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夸父逐日》。
活动2【讲授】感知神话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1)找一生读。同桌评价。
(2)加句读(dòu),巩固理解。
过渡:看来我们同学看着书本是能够读下来了,那老师要考查一下我们大家,看是否都读顺了文章。我们知道古人在写文言文时是不加标点符号的,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些标点都是后人加的,现在,你能给这些竖排的原文加上标点吗?
夸 父 与 日逐走入 日 渴 欲得 饮 饮 于 河 渭 河 渭 不 足 北 饮 大 泽 未 至 道 渴 而 死 弃 其 杖 化为邓林
(2)齐读一遍课文。
活动3【活动】探究神话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明确:“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追赶”往往是有目的性的,大家能否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说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
明确:为人类的谋福祉。太阳是热、光明的象征,如同西方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盗火。
“夸父逐日”毕竟是一则神话,他是远古人类所创造的,我们想想,远古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则神话呢?
得到名声。其实我们不可否认,得到名声是每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到底是什么,或许能从原始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中得到答案:
或者:远古人类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 ,于是创造夸父这样一个人去替自己完成。一个伟大的使者。能够“逐日”一个英雄形象。
就我们就我们今天,如果到了晚上或着在你晚上正在学习时突然停电了,你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可想而知,远古人类在面对黑暗是非常无助和恐惧的,所以要寻求光明、热量。
我们看看远古时代的世界族人和哲学家们是怎样看待太阳的——
火地岛人、布须曼人:太阳是至上神的“眼睛”。
萨莫邪德人:太阳是善的眼睛。
柏拉图:太阳是表现在可见事物中的善的影像。
俄耳甫斯:太阳是世界的智慧。 …… ……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先民的确是把自己对善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为整个人类谋福祉的想法寄托在了夸父的身上。自己无法完成,就塑造夸父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达到梦想。【板书】:英雄
英雄——有远大理想、为人类某福祉的这样一种人。
过渡:原始人类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上路了,结果在途中遇到什么呢?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翻译:北——名词做状语,向北方去。状语就是放在动词前边的修饰动词的一个词语。
②夸父一口气饮尽了黄河和渭水中的水。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大河流,是世界第五大河流,而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我们可以想象夸父喝的水的多,但是,这么多的水还是不能满足夸父的渴的程度,他想到北方的大泽继续去找水喝。
有一个成语是“气吞山河”,我们看文中所写的夸父“吞河”肯定没问题,他能吞山吗?我们看出自唐代文学家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的一则记载: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找一学生翻译一遍。你从这则材料中能读出什么呢?(食量大、形象高大)
那你觉得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形体高大、威猛、强壮、巨人形象……
远古人类为什么要把夸父这样一个人写得这么高大呢?
明确:是远古人类对夸父形象的一种塑造、对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英雄的崇拜,对高大的崇拜。更是远古人类浪漫情怀的体现。的确这都是一个浪漫的想象,所以后来都有了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的念头。
活动4【讲授】板书
我们来想想,夸父追赶太阳跑的时候,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跑的,(往西)结果后来呢?那么他改变方向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呢?(能够喝到水解渴、给自己补充足够的能量,再继续追逐太阳;下定决心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啊?(执着、顽强、不懈追求、锲而不舍……)
远古人类在夸父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并且让他孔武高大,崇拜着这样一个英雄,并且夸父也能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活动5【讲授】讲授
未至,道渴而死
这个句子所有的成分齐全吗?没有,缺了主语“夸父”,还缺了什么呢?夸父要到的地方——“大泽”。“道”翻译成“在半道上”,同样是名词做状语。
我们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呢?
假如我们同学们现在有一次机会再写“夸父逐日”的神话,你们希望夸父在半道上渴死吗?(远古人类为什么要让夸父这个形象轰然倒下呢?)
不希望:因为他在进行着一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就这样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太平常了,就好像说某人干什么事情了,结果就成功了。
希望:正因为人们给夸父寄托了这么多的厚望,又让他孔武高大,应该来说追上太阳是万无一失的,但就这么死了,并且是渴死的,形成了一种情感落差,形成对比,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夸父当时倒下时的情景,用简单的一段话来描述一下。可以考虑抓住人物的神情、心理以及当时周围的环境来展开想象。
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往往是由于某种外界的不可逆转的因素,这就能引起我们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种同情与怜悯中,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也可以说,正是这个神话的悲剧性结果成就了这位旷古英雄——夸父。
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讲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宪问》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试图对自己进行的一种超越。所以说: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锲而不舍精神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虽然他们在与不可战胜的力量进行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到这里,应该说夸父的故事的结束了,但你想想创造夸父的原始人类甘心让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就这么走吗?于是,这个故事有了个尾声。
(4)弃其杖,化为邓林。
“杖”是什么意思?手杖,用来辅助人行走的。
夸父出来与追赶太阳,我们看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却带了一支手杖,大家说说这支手杖对夸父来说重要还是不重要呢?那当他临死时扔掉这个手杖时,你想他是否忍心呢?其实我们看看这个“弃”字大家就能见分晓了。
“弃”:丢弃、抛弃。先让学生根据甲骨文字形猜猜是什么意思。繁体写法为“棄”,本义是“扔掉新生婴儿”,一个家庭到了“弃婴”的程度,说明肯定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扔弃,在生活的困境中无奈的选择。但哪个母亲愿意“弃”掉自己的骨肉啊!但“弃”不是把婴儿扔到地上,而是放在簸箕里扔掉,这又说明什么呢?但有时候“弃”掉或许会被有抚养能力的人捡回去抚养,所以在“弃”的同时还抱着非常大的希望,再者,婴儿本来就是希望的化身。那么,我们也可以猜想夸父在“弃”掉他的手杖的同时,也是寄托着希望的,那这种希望是什么呢?希望别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逐日”进行到底,也就是完成整个人类所寄予给自己的梦想。于是手杖扔出去,就变化为桃林而生长在春风中。【板书】:寄托希望
为什么要化为“桃林”而不是“杨林”或“柳林”等等呢?
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
我们课文里没有讲,桃林有多少,而《列子·汤问》篇里是这样记载的: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在《山海经》里光说是“化为邓林”,没有说有多少,而到了《列子》里,变成了有“数千里”广,可见其多。
活动6【活动】升华神话
人类从蒙昧时代,越过荒蛮时代,等到跨进文明社会的大门时,已经缓慢地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原始人类一直睁大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大千世界,他们苦思冥想,希望能对那些由于自己缺乏知识而感到神奇莫测的大自然作出一系列满意的回答,于是产生了神话。
过着群居生活的他们一群人坐在一起,仰望天空,思索宇宙自然,思索大千世界,正如近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一书中所说“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
夸父他进行的就是一项非常巨大的任务,宁可渴死,但他还是要去完成自己逐日的梦想。那你觉得他和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 ……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产生夸父的年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但我们后来人应该做精神上的夸父,成为夸父的优秀弟子。不光要吃甘甜的桃子,更要捡起夸父丢弃的那根手杖。夸父是“弃其杖”,我们要“拾其杖,继续逐日”所以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从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中唯独选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就是要把原始人类对我们的寄托进行下去,把这种顽强的精神传承下去。
神话像是来自遥远故乡的呼唤,它呼唤着一个民族回归自己文化的原生点。
从课堂学生回应和后来同事的反馈来看,本堂课用李宁点燃主火炬来导入和总结全文以及对“弃”字的解读成了本堂课的亮点。
课件40张PPT。25.短文兩篇典雅古香时间总是在积淀中慢慢平静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你们心中装了哪些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盘古开天地》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
夸父逐日《 山海经》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积累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运用夸张和想像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往往表达的是古代人民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理想。
它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像来表达自己的原始理解。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18篇,分山经5篇,海经13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 逐走 渭水
大泽 手杖 邓林zhúwèi zézhàng dèng 正字正音朗读课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山海经》①逐走:②入日:③欲:⑤足:⑥弃:竞跑,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想,想要。足够,充足。遗弃。④于:到。重点词语⑦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译文] 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夸父逐日的原因是什么呢?
3.夸父捉住太阳了吗?结果怎么样?4.对夸父追逐太阳这一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6.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7.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8.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 比喻什么?
9.你认为夸父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夸父逐日的原因是什么呢?3.夸父捉住太阳了吗?结果怎么样?没有捉住太阳。结果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一年,夸父所在的地方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大地,晒干了河水,使百姓无法生活。夸父见此立下雄心壮志,要了解太阳东升西落的情况,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日落说干旱说光明说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积极意义)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4.对夸父追逐太阳这一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链接资料: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桃是福寿的象征。
桃被当作镇邪驱恶的神物。
桃在古代被作为美好的象征。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7.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人物。6.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理解夸父的形象)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8.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什么?9.你认为夸父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 夸父身上不畏惧艰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2.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请你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选择一处情节,写一个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示例:他终于跑不动了,“嗵”地跪了下来,连山都在晃动。他的脚已经磨出了许多水泡,他抬起头望了望依旧像个火球似的太阳,回忆起当时许诺的话:“我决定了!我要去找太阳说个清楚,我要让他知道,他到底害死了多少人!”他紧攥着拳头,血管清晰可见。他那颗在胸腔里的心剧烈地跳动着,他吃力地爬起来,跑到黄河跟渭河的交界处,一口气喝干了所有的水,但是这还是无法满足他巨大的疲惫而又干渴的躯体。他实在是太渴了,他舔着干裂的嘴唇朝北边的大湖跑去。
…… 本文运用神话的笔法,进行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塑造了夸父这一神奇的人物。通过写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表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小结课文课堂检测1、与日逐走(???????? ? )
2、欲得饮( )
3、入日(???????????? )
4、饮于河渭(????????? )??????
5、北饮大泽(???????? )
6、未至(???????? ? )
7、道渴而( )
8、化为邓林???( )??? 赛跑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黄河渭水往北大湖桃林想要中途到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向北方的大湖里喝水。他遗弃的手杖,变成了桃林。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
3、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课外阅读精卫填海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⑴北二百里(??? )⑵曰发鸠之山(?? )
⑶其状如乌(??? )⑷其鸣自詨(?? ?? )
⑸溺而不反(???? )⑹故为精卫(???? )⑺以堙于东海(???)(8)其状如乌( )
( )
(9)文首,白喙( )1、解释下列带颜色的词语:2、翻译下面的句子。④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
⑤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向北叫作像呼唤自己的名字 溺水填塞所以乌鸦 文,同“纹”,花纹状:形状 3.古今异义词
赤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文中指红色的脚。
现代汉语中指光脚。古义:今义:译文: 编写神话1.夸父逐日的坚持不懈,精卫填海的矢志不移,愚公移山的锲而不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神话人物征服自然的神力。时间车轮的飞弛速度不亚于夸父逐日的大步伐,一转眼人类已步入二十二世纪,人们一边在宋祖英《越过越好》的歌声中载歌载舞,一边又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愁眉不展。你知道有哪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吗? 1:温室效应;
2:白色垃圾;
3:水源污染;
4:沙尘暴的袭击。
…… 2、人类心中永恒而伟大的神啊,你怎么就忍心让女娲辛辛苦苦造出的人类生活在灾难之中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呼唤心中的神来解救这灾难重生的人类。 话说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之后,精疲力竭,昏头睡去,这一睡就睡了九九八千一百年,“神舟五号”发射卫星的巨响惊醒了他,他揉揉眼,伸伸胳膊,啊,本该绿树成荫的地球怎么一眨眼就涌现出那么刺眼的树墩,而且黄沙漫天,狂风怒吼,遍地荒芜,他身感肩上任务之紧迫,一个绿化地球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开来,于是,他召来了子子孙孙九九八十一人,挑水植树,历尽苦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球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片片的绿荫,愚公的举动再次感动了树神柏杨,他站在半空中,大手一挥,“哗”地一声巨响,只见地球上无数苍翠挺拔的大树应运而生,地球变得生气勃勃。) 示例:愚公植树
设置情境: 1.大禹治理水患之后,鼾然入梦,这一觉足足睡了九九八千一百年,“神舟五号”卫星的发射惊醒了他,揉眼一看,北京城黄沙满天,人们皆蒙面而行……
2.女娲造人有功,被封为管理人类最高的神。有一天,她又下凡体察民情,只见人们窃窃私语:恐龙、扬子鳄等珍稀动物都灭绝了……
3.精卫填海之后,再次光临人间,却见人间水资源枯竭…… 背誦比賽 青春因创新而亮丽,生活因拼搏而放光彩,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追逐属于自己的那颗太阳!生命不息,追寻不止!老師寄語扩写:
发挥你的想象,利用你的创造,把《夸父逐日》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
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