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春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春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5 22: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学习全篇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3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4.1.2学时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
4.1.3学时难点
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春》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朱自清(1898年
—1948年
)
,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和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朱自清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1948年6月,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国民党反动派屈服,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三、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抖擞(

应和(

黄晕(
)liáo(
)亮
hōng(
)托
朗rùn(

wǎn(
)转
⑵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3)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欣欣然:
朗润:
赶趟儿:
卖弄:
宛转:
学习任务二:
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结合下题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散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来写,按内容依次可概括为
春、
绘春、
春三部分。结合提示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课文内容结构图。
春(1)       
总体轮廓
(2)

(3)

报春

绘春(2—7) 
春花图
(4)
:花争春

(5)

唱春

(6)

润春

(7)

迎春
春(8—10)
四、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体会):
能力拓展提升训练:
1、
朱自清字
,现代著名作家、
、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散文代表作有:


等。
2、
《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怀。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4.2.2学时重点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2.3学时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春》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思考: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
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
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的情怀。
(3)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5)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学习任务二:再次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我觉得“_______________”一句很精彩,
用了
_______________
修辞手法,______地写出了____(事物什么样的特点)

词用得
好,_____地写出了_________(事物什么样的特点)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思想情感(主要内容)。
抛砖引玉:
我觉得“盼望着,盼望着”这句精彩。
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的思想感情。
请你根据以上例子,从文中找出3个句子做简要分析。
1、
2、
3、
学习任务三:体会作者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从下面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触觉的:
四、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体会):
能力拓展提升训练: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写在下面。
4.3
第三学时
4.3.1教学目标
1、读文章8、9、10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分析《春之怀古》。
4.3.2学时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3.3学时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方法的运用。
4.3.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春》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一:佳句赏析。
1、联系你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诠释
“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学习任务二:阅读8、9、10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2、“领着我们上前去。”能否换为“向”?句中“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习任务三:课堂回顾。诵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本文是篇优美的___________

文章起于拟人,结于拟人,从“_______
”开始到“______________
”结束,其构思布局颇具匠心。通过_______
图、
_______
图、
_______
图、
_______
图和________图五幅图,赞美春的_______
,从而激励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四、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体会):
能力拓展提升训练:
春之怀谷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的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絮,每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后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去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冷面”和“花面”各指什么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后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说“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文题“春之怀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