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秋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背诵文中的妙词佳句。2、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描绘、表述等方法赏析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秋的独特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秋之美。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赏析感悟妙词佳句。
教学方法:诵读法、描绘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钢琴曲《秋天的怀念》、与文中意境相似的画面、古诗词、具有秋之品格的人物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笔清新隽永、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飘逸洒脱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闲逸、淡泊的秋的境界,既写秋又颂人,在作者满怀深情的娓娓诉说中,让我们不仅领略到她所喜爱的素雅、自然、恬淡、娴静的秋,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为而不争”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春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冬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秋天又有怎样的风韵和英姿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5分钟)
二、预习交流:
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作者简介,交流课文生字生词。
三、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一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其他学生聆听、理解
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重点。
分析题目
题目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解释题目,预测文章内容
渗透预测读书法。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1、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跟读课文,勾画作者所描绘的秋天的景物。
2 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在这幅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明确:
枫林
秋林
秋日
秋院
秋云
秋风
秋水
五、再读课文,描绘秋景
播放幻灯片,出示问题;
1、学生美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美读。)
再读喜欢的段落,用你认为准确、生动的词语描述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自读课文,组织语言,准备表述。)学生自由表述
培养学生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你的感悟与理解,概括描述作者笔下的秋,可采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秋有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组织语言,准备概括。
3、把握主旨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人”指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自由表达
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六、迁移运用:通过仿写句子,培养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
仿写句子:
1、 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2、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七、布置作业
搜集、摘抄、背诵有关秋的诗文。
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秋
颂
枫林
飒爽
秋林
秀逸
秋日
酡红
秋院
寂寥
闲逸淡泊
秋云
悠闲
秋风
纯净
秋水
明澈
颂
人
教学反思
本文意境优美,意蕴丰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存在着理解不深、不透、不到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搜集写秋的诗文,并对这些诗文的主题有所了解,为理解本文的中心作铺垫,同时还应多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更多的了解作者,就能更好的理解她的作品,另外本文语言清新隽永,不失为一篇美文,应反复诵读,既能激发审美情趣,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选准切入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循序渐进,在这节课上,先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描绘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这对于学生来讲很容易,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畅谈感受,这对学生来讲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此设计了多种表达感受的方式,可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说点什么,哪怕只是给同学们大声朗读几句,也仍然对他人有益,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难点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主旨就会有水到渠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