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基础诊断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中考数学一轮复习 基础诊断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02 13: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诊断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的值为(  )
A. B.- C. D.-
2.《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如图是一个茶杯,关于该茶杯的三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视图与左视图相同 B.主视图与俯视图相同
C.左视图与俯视图相同 D.三视图都相同
3.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 000 000平方千米,将51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5.1×1010 B.5.1×109 C.5.1×108 D.0.51×109
4.下列运算中,结果为a10的是(  )
A.a15-a5 B.a2·a5 C.(a2)5 D.a20÷a2
5.如图,M,N,P,Q是数轴上的点,那么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可能是(  )
A.点M B.点N C.点P D.点Q
6.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卷七有下列问题:“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几何?”意思是:现在有几个人共同出钱去买件物品,若每人出8钱,则剩余3钱;若每人出7钱,则差4钱.问有多少人,物品的价格是多少?设有x人,物品的价格为y钱,可列方程(组)为(  )
A. B. C.= D.=
7.如图所示的是某商品1~4月份单个的进价和售价的折线统计图,则售出该商品单个利润最大的是(  )
A.1月 B.2月 C.3月 D.4月
(第7题)    (第8题)
8.如图,⊙A经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交x轴于点B(-4,0),交y轴于点C(0,3),点D为第二象限内圆上的一点,则∠CDO的正弦值是(  )
A. B.- C. D.
9.观察如图所示的尺规作图的痕迹,其中能说明AB>AC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已知点A(b-m,y1),B(b-n,y2),C都在二次函数y=-x2+2bx+c的图象上,若0<m<n,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
A.y1<y2<y3 B.y1<y3<y2
C.y2<y3<y1 D.y3<y1<y2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当k=______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2).
1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_.
13.已知xy=-3,x+y=3,则x2y+xy2的值为______.
14.实验课上,每个学生需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取与性质”“粗盐的提纯”“溶液的配置”三个实验中以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1个,则甲、乙两人抽中同一个实验的概率为________.
15.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P,Q分别为AO,AD的中点,若PQ=2.5,则AC的长度为________.
(第15题)    (第16题)
16.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利用滑轮组及相关器材进行实验,他把得到的拉力F(N)和所悬挂物体的重力G(N)的几组数据用电脑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计绳重和摩擦),有以下结论:①拉力随着物体重力的增加而增大;②当物体的重力G=6 N时,拉力F=2.2 N;③拉力F与重力G成正比例函数关系;④当滑轮组不悬挂物体时,所用拉力为0.5 N.其中正确的为_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共60分)
17.计算:-+2 0260.(8分)
18.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BC上,CD=AB,DE∥AB,∠DCE=∠A.求证:DE=BC.(8分)
19.解方程:=-2.(8分)
20.在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中,每班参加比赛的人数相同,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100分、90分、80分、70分,学校将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
请你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求一班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
(2)此次竞赛中,二班成绩在C级以上(包括C级)的有多少人?
(3)直接写出二班参赛选手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8分)
21.如图,在△ABC中,AC=4.(8分)
(1)在AC上求作一点D,连接BD,使得△ABD∽△ACB;(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M,N分别是BD,BC的中点,若AD=1,求的值.
22.综合实践: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
任务:如图①,现要测量某校旗杆的高度(系在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并多出一小段).
工具:一把皮尺(测量长度不到旗杆高度的一半).
李明所在的学习小组测量过程和部分求解过程如下(如图②):
测量过程:步骤1:测得多出一小段绳子的长度为a m;步骤2:将绳子拉直,绳子末端与地面接触点为A,测得点A到旗杆底点C的距离AC=b m.部分求解过程:设旗杆的高度BC=h m,∵在Rt△ABC中,∠ACB=90°, ∴BC2+AC2=AB2.∵AC=b m,AB=(h+a)m, ∴h2+b2=(h+a)2.
(1)根据李明所在的学习小组的求解过程,请直接写出旗杆的高度h=____________m(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李明所在的学习小组的求解过程所用到的几何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利用所提供的工具,通过2次测量,设计另外一种方案,写出你的测量过程和求解过程.(测量得到的长度用字母m,n表示)(10分)
23.【问题背景】(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D为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D,BE⊥AD于点E,交AC于点F,求证:△BCF∽△ACD.
【问题探究】(2)如图②,在【问题背景】的条件下,Rt△ABC中,AC=BC,BF平分∠ABC,求证:BF=2AE.
【拓展提升】(3)如图③,在【问题背景】的条件下,F为AC上一点,∠CBF=∠BAC,tan∠ABF=,AF=2,直接写出BC的长.(10分)
答案
一、1.C 2.A 3.C 4.C 5.C 6.A 7.B 8.A
9.B 10.C
二、11.2  12.6 13.-9 14. 15.10 16.①④
三、17.解:原式=2-3+1=0.
18.证明:因为DE∥AB,所以∠EDC=∠B.
在△CDE和△ABC中,
所以△CDE≌△ABC(ASA),所以DE=BC.
19.解:方程两边同时乘(x-3),得4-x=-1-2(x-3),
去括号,得4-x=-1-2x+6,解得x=1,
检验:当x=1时,x-3≠0,
∴分式方程的解为x=1.
20.解:(1)一班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为
=88.5(分).
(2)二班成绩在C级以上(包括C级)的有(5+10+2+3)×(1-25%)=15(人).
(3)二班参赛选手成绩的中位数是80分,众数是100分.
21.解:
(1)如图,点D即为所求作的点.
(2)如图.
∵M,N分别是BD,BC的中点,
∴AM,AN分别是△ABD,△ABC的中线.
∵△ABD∽△ACB,∴==,
∴=,∴AB=2,∴=.
22.解:(1)  (2)勾股定理
(3)测量过程:如图,先在旗杆底端处的绳子上打一个结,然后举起绳结拉到点D处(BD=BC),将绳结举至离旗杆m m远,此时绳结离地面n m远.
解答过程:作DE⊥BC于点E,DF⊥地面于点F,如图,则DE=m m,DF=n m,设旗杆的高度BC=h m,则BD=h m,易知,
CE=DF=n m,
∴BE=BC-CE=(h-n)m,
在Rt△DBE中, ∠DEB=90°,
∴(h-n)2+m2=h2,解得h= m.
23.(1)证明:∵BE⊥AD于点E,∠ACB=90°,
∴∠AEB=90°=∠ACB,∠ACB=∠ACD=90°.
∵∠AFB=∠FBC+∠ACB,∠AFB=∠CAD+∠AEB,
∴∠FBC=∠CAD,∴△BCF∽△ACD.
(2)证明:由(1)知∠ACB=∠ACD=90°,∠FBC=∠CAD,
又∵AC=BC,∴△BCF≌△ACD,∴BF=AD.
∵BF平分∠ABC,BE⊥AD于点E,
∴∠ABE=∠DBE,∠AEB=∠DEB=90°.
在△ABE和△DBE中,
∴△ABE≌△DBE,∴AE=DE,∴BF=AD=2AE.
(3)解:BC=3. 点拨:如图,作AH⊥BF,交BF的延长线于点H,交BC的延长线于点G,则∠AHB=90°,
∴∠1=90°-∠G.∵∠ACB=90°,
∴∠3=90°-∠G,∠ACB=∠ACG=90°,∴∠1=∠3.
∵∠CBF=∠BAC,∴∠1=∠2=∠3.
∵tan∠ABF==,
∴可设AH=x,BH=3x,
∴cos∠3==,
cos∠1==,
∴=,∴BG=6.
∵AC=AC,∠2=∠3,∠ACB=∠ACG,
∴△ACB≌△ACG,∴BC=CG=BG=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