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弧度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5.1.2 弧度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03 12: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 题目 弧度制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体会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
学情 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用角度度量角的大小,学习过用角度求弧长的方法,存在弧度制的萌芽;学生具有一定的直观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弧度制,但需经过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心理准备:学生已经习惯使用角度制,需要理解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接受并习惯用弧度表视角的大小。 学习能力: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方法、思想方法需要细心引导培养。个体差异较大,需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材内容解析 教材首先联系到长度的不同单位制类比到角度不同度量方法的思考,然后再推导角度与弧度制中发现弧长与半径成比例的特点,从而定义1弧度进而明确弧度制。继而需要考虑角度制与弧度制的转化过程。 从生活中的直观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弧度制的原理。 对弧度角度的转化是从单位1的乘法,是否方便理解、记忆和应用?
教学 目标 1.根据直观经验,理解掌握1弧度与弧度制的定义及合理性,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素养; 2.掌握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的转化,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3.掌握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培养几何直观、数学运算素养
设计 思想 1. 通过直观经验,引入弧度制的朴素想法;通过角度制下弧长公式的推导,定义1弧度; 体现出弧度制、角度制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也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周角、平角的不同单位制表示,明确弧度角度的转化的本质。 3.通过公式推导,明确扇形面积公式,体现二者的联系,弧度制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弧度制与角度制灵活转化,弧度制的应用;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境 引入 1.我们的宇宙中有着7种神秘的力量,我们不是再说灭霸和原石,也不是星际大战里的原力,而是构成世界的7种度量单位:长度、时间、质量、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电流、发光强度。这7种独立的基本度量,基本度量相互交织,让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理解我们身边的宇宙。我们发现角的度量不在其中,说明角的大小可由其他度量得出,你能猜猜是什么吗? 2.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圆周时,不能放大角的大小,这说明什么?你能从角度与弧长的关系上做出推理吗? 演示课件,促进学生思考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推导角度制下的弧长公式。 从身边事物认识并发现弧度制的本质
环节二 生成弧度制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圆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度量圆心角。 1.定义1弧度: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长所对的圆心角的叫做1弧度的角,单位为“rad”,读作弧度。 2.弧度数、弧长、半径关系 半径为r的圆中,弧长l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为αrad,则 3.任意角的弧度值 根据任意角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 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角,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角,零角的弧度数是0。 y4.角度与弧度的化简: 圆的周长所对的圆心角为1周角,在弧度值与角度制下分别是多少? 所以我们有;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进行角度与弧度的转化。 例4:将下列角度化成弧度,将弧度化成角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经验规律: 完成角度数与弧度数的表格: 。 教师给出弧度制定义,读法,引导学生联系任意角定义,构建弧度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联系任意角定义,由于旋转方向不同,可将角分为正角,负角,零角,对应整数负数和0,为三角函数做为铺垫。 从周角引入弧度制与角度制的转化。 引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得出1rad或1°的转化结果,但主要是利用等式性质,具体是比例性质。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体会比例化简的本质。不能死记硬背1rad或1°的结果。 让学生动起来,在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速度,培养数感,错误的结果要分析原因,指导与改正。 用弧度制与角度制表示常见角。
环节三 弧度制应用 例:利用弧度制证明下列关于扇形的公式: ;;; 其中,R为圆半径,α(0<α<2π)为圆心角,l为扇形弧长,S是扇形面积。 证明:由公式可得: , 又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角度制表示为, 将角度数n转化为弧度:带入可得: 再将代入,得 从中体现出弧度制的简洁美。 想一想公式(3)的形式是否眼熟?能否类比和联想? 引导学生活动,合作探究,角度制与弧度制对同一角的不同表达,发现事物间的联系,用数学式表达就是等量关系,体会等量间的可待换的用途。 体会弧度制带来的简洁性
环节四 课堂小结 1.弧度制是怎样定义的? 弧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相等; 2.弧度与角度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通过比列转化 3.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 4.本节课体现了哪些素养或思想方法?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类比联想。 5.通过本节课,我们可以对同一事物用不同方式刻画衡量,通过探究弧度制,也体现了我们对事物本源的探索与思考,体会大道至简的道理。 学生总结,教师评价
环节五 课后作业 你能类比本节课对弧度制的定义,创造一种角的的大小的度量方法吗? 教材185页练习题第3题,第5题,第6题。 类比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