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课秉承“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为何胃酸过多不用纯碱?”这一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巧妙融合“人文与化学”、“传统与数字化”、“虚拟与真实”三大维度。
人文与化学:通过原创的“数字人三苏对话”动画,将文学史上的“三苏”与化学中的“三苏”相联系,打破学科壁垒,激发文化自豪感与学习兴趣。
传统与数字化:在保留并优化传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教师端NB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实现定性到定量的进阶,将抽象的微观过程和反应本质可视化、数据化。
虚拟与真实:特别是在“热稳定性”探究中,采用“NB虚拟预演 → 真实实验验证”的模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深刻培养了学生“不唯虚、只唯实”的实证科学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自主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核心观念,有效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与对象分析
课题: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延伸与深化。
学生:高一学生。他们已学习了钠单质的性质,初步接触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但认知停留在宏观现象层面。对于二者性质的系统性对比、差异的微观本质,以及“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思想,尚缺乏深入理解。学生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对实验和数字化技术有浓厚兴趣,但自主设计实验和深度分析的能力有待加强。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能通过感官和实验,系统辨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色态、溶解性、碱性、与酸反应速率及热稳定性的宏观差异;
2.能通过分析数字化pH曲线与微观模拟,建立“平台期”与“分步反应”的关联,并能从CO32-和HCO3-离子组成的角度,初步解释二者性质差异的微观本质。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到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理解化学反应的复杂性;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将数字化工具提供的数据(pH值)和图像(pH曲线)作为关键证据,推理出反应速率差异的本质;
能接受并运用“分步反应模型”解释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能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猜想,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
能体验“虚拟预演-真实验证”的探究流程,认同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实证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通过“数字人三苏”情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对化学的热爱;
通过分析生活实例,树立“化学服务生活”的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严谨、合作、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溶解性、溶液碱性、与盐酸反应现象及速率、热稳定性四个维度的系统性对比。
教学难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本质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8人一组):
器材:试管、烧杯、药匙、气球、橡胶圈、小试管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盛放废弃液体)。
药品:固体Na2CO3、固体NaHCO3、0.5 mol/L 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石灰水。
教师演示端:
定制数字人动画:“文学三苏”与“化学三苏”握手对话视频(约90秒)。
NB实验室(教师专业版)准备好“溶液pH测量”、“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pH曲线模拟”、“离子反应微观模拟(分步与一步)”、“固体热稳定性对比”四个模块。
评价工具: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数字人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将迎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盛会。文坛巨星与化学明星即将握手!”
播放定制数字人动画。画面左侧,苏轼、苏辙、苏洵长衫儒雅;右侧,由分子结构幻化而成的“苏打”、“小苏打”、“大苏打”卡通形象生动可爱。
核心对话:苏轼(数字人,抚须笑问):“吾与弟辈以文载道,流传千古。不知君等‘化学三苏’,有何功德于人间?”
苏打(数字人,活泼自信):“文豪前辈在上!我苏打(Na2CO3)能去油污、制玻璃瓷器;我小弟小苏打(NaHCO )可安胃止酸,令面包糕点蓬松可口;还有我兄长大苏打(Na2S2O3),能定影照片,解氰物之毒。我等虽无声名,却时刻服务众生!”
教师: (动画结束后,面带微笑)这真是一次文理交融的奇妙相遇!那么,除了动画里提到的苏打可以去油污、小苏打可以用于烘焙和胃药之外,大家在生活里,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者用过它们呢?谁来分享一下?
预设学生回答:洗水果、做馒头、清洁厨房等。
教师:我们洗水果有时候会用小苏打水,利用它的清洁和微弱碱性来去除部分农残。蒸馒头的时候也用小苏打。为了让面食更蓬松。看来这两位“化学明星”真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环节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和碱性 (预计时间:8分钟)
任务一:传统实验,定性观察
师:请各小组按学习任务单【实验一】的步骤,完成对Na2CO3和NaHCO3颜色、状态的观察,了解二者的俗名和溶解性与碱性的初步检验。”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1、2。
观察色态,填写任务单。
溶解性:各取一药匙固体于试管,先加少量水(约3-4滴),触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变化;再加入约10mL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碱性:向上述溶液中各滴入1-2滴酚酞试液,观察并比较溶液红色的深浅。 巡视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特别是药品取用和振荡),提醒小组内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
汇报与板书:请1-2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并板书。板书:Na2CO3:白色粉末、结块、放热、易溶、深红色;NaHCO3:白色晶体、溶解吸热、溶解度较小、浅红色。
任务二:数字化演示,定量验证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酚酞变色深浅,让我们定性知道了Na2CO3碱性更强。但科学追求精确,‘更强’是强多少?我们需要定量的数据。”
教师演示:选择“0.1mol/L Na2CO3溶液”,点击测量,屏幕上实时显示pH值迅速上升并稳定在11左右。清洗pH传感器,选择“0.1mol/L NaHCO3溶液”,再次测量,pH值稳定在8左右。
引导分析:“数据一目了然。Na2CO 溶液的pH值高达11,而NaHCO3约为8,定量证实了前者碱性远强于后者。
教师面向全班,用疑惑的语气说:“这就奇怪了。碱性强的Na2CO3明明中和能力更强,那为什么治疗胃酸过多通常使用NaHCO3而不是碱性更强的Na2CO3呢?”
环节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探究2:化学性质——与酸反应
任务一:宏观现象对比 (3分钟)
安全提醒后,学生进行“气球实验”。
现象:NaHCO 反应快,Na2CO 反应慢。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它们的反应过程真的不同吗?”
任务二:数字化揭秘反应本质
pH曲线揭秘 (4分钟):教师演示NB实验室pH曲线,引导学生分析Na2CO3曲线的“平台期”,论证其分步反应本质。
微观模拟可视化 (3分钟):教师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 总结与关联 (1分钟):师生总结差异并填入板书,解释胃药选择NaHCO 的原因。
并打开AI助手,分析如下:第一,反应速率。NaHCO3与胃酸(盐酸)反应为一步反应,起效迅速;而Na2CO3为分步反应,初始阶段慢,不能快速缓解不适。第二,安全性与刺激性。Na2CO3溶液碱性过强,可能直接刺激甚至损伤胃黏膜。第三,生成物。过量Na2CO3可能导致体液碱中毒等风险。NaHCO 是更安全、快速的选择。
环节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探究3:化学性质——热稳定性
【教学实施】 生活情境与猜想 (1分钟) 教师展示泡打粉图片:“同学们,这是让面包变得松软的‘幕后英雄’——泡打粉,其主要成分之一就是NaHCO 。请大家猜想,它在加热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易猜出:分解产生CO )NB虚拟预演,优化实验设计。 (3分钟)
教师:“猜想需要验证。但在进行有一定耗时的真实实验前,我们可以先请NB实验室进行‘虚拟预演’,这能帮助我们预判结果,优化方案。”教师打开NB实验室“热稳定性对比”模块,屏幕上出现两套虚拟实验装置。点击“开始加热”,动画清晰显示:加热NaHCO 的试管口很快有大量气泡冒出,导管末端的澄清石灰水迅速变浑浊;而加热Na2CO 的装置则无明显变化。
教师强调:“虚拟实验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结果预测非常明确。但大家记住,虚拟源于模型,真实充满细节。我们必须通过亲手实验来获得最可靠的证据!”
传统实验,真实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4】。正确搭建实验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管深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液面以下)。
一组加热NaHCO ,另一组加热Na CO 作对比,观察现象。
关键提问,培养实证精神 (教师巡视中):“大家注意,加热不久,导管口就开始有气泡冒出了,这能立刻证明NaHCO 分解了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能!这可能是试管内原有空气受热膨胀所致。可靠的证据应该是:澄清石灰水出现持续、明显的白色浑浊。”
总结与板书 (2分钟) 学生汇报真实实验现象,与虚拟预演结果一致。
教师板书热稳定性结论,并请一名学生在黑板指定位置书写NaHCO 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 “虚拟预演-真实验证”是数字化赋能传统实验的典范。虚拟实验节约了等待现象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期进行实验。“关键提问” 旨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会辨析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抓住本质现象,这是科学探究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环节五:模型建构,学以致用——从性质到应用的贯通
【教学实施】 知识结构化: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回顾,共同完善黑板上的“性质对比表”,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检测反馈,分层拓展,课堂小练:完成课件上的【课堂小练】选择题。
【课后作业】 分层作业:基础题(必做):完成【课后一练】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与应用。 实践题(选做):观察家中“纯碱”和“小苏打”的包装说明及用途,并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填写在任务单背面。拓展题(挑战):查阅资料,了解“大苏打”的性质与用途,制作一份简单的“化学三苏”资料卡,下节课进行简短分享。
板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探秘
七、 教学反思
数字化融合效果:数字人、NB实验室、AI助手三者的引入是否自然流畅?是提升了课堂的深度和效率,还是流于形式?学生对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接受度如何?
核心素养落实:学生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如分析pH曲线)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如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方面,是否表现出明显的思维提升?
时间管理与节奏:四个大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哪个环节感觉仓促或冗余?如何进一步优化? 学生参与度:小组合作实验中,是否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否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思考和记录?
难点突破:“分步反应”和“热稳定性实验的虚实结合”这两个难点,通过数字化手段是否得到了有效突破?还有无更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