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19: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五)——课内阅读
(一)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①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精神振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1.朗读下面的诗句,摘录关键词,并把诗句的意思补充完整。
这两句诗的意思:革命的暴风雨突然震荡着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 。
2.“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
3.比较本诗与《七律·长征》的异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者都是七言律诗,都充满了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二者写作时的革命形势不同。《七律·长征》写于长征胜利前夕,但中国的民族危机没有改变;《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革命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因此显得更加大气、乐观。
C.二者都运用了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战士们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D.二者的历史意义相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长征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保存了力量。
(二)
阅读课内古诗词,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唐]孟浩然 [宋]苏轼 [宋]辛弃疾
移舟泊烟渚, 黑云翻墨未遮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日暮客愁新。 白雨跳珠乱入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野旷天低树, 卷地风来忽吹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江清月近人。 望湖楼下水如天。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品析诗词句,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两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 ”。由这两句诗,我想象到的画面是 。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几句词的感情基调是喜,当我读到“ ”这一句时,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我能想象出词人当时看到的画面: ,所以词人的情绪是喜的。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一幅画,请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你“看”到的画面。
3.阅读《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补全下面的对话。
4.下列对这三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首诗词都写出了景物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托羁旅之愁,使情感具体化。
B.这三首诗词都极富画面感。
C.这三首诗词都写了景,在景的映衬中,作者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感受。
D.后两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
读《狼牙山五壮士》选段,做传承红色文化的少年。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用小标题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
2.画“ ”的句子是对马宝玉的 和 描写,从“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等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马宝玉对敌人的 之情和他 的品质。
3.选段既从整体上写了五位壮士与敌人战斗的场景,又重点写了马宝玉的表现,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4.读了五位壮士的故事,你深受感触,决定向老师提议在班级举办一次“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主题活动,你会怎么和老师说呢?写一写吧。
(四)
流连乡村,完成练习,感受词中的夏夜山村之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1.将词的内容补充完整。
2.品读画“ ”的词句,完成练习。
①请用“/”画出词句的朗读节奏。(画2处)
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②读了此句,我想到了这样的画面: 。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B、上阕中作者用“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反衬出乡村夏夜的宁静。
C.下阕通过写星、雨等景物,描绘了疏星微雨、路转茅店现的景色。
D.作者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乡村风光。
(4)结合所学知识,把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描写月下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 之情;《宿建德江》同样描写了月夜景色,却表达了作者 之情。
(五)桥(节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这种感受还可以从选文的“ ”一句中体会出来。
2.选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 描写,写出了老汉动作的 ,形象的 ,表现出老汉 的高贵品质。
3.选文中老汉的两次“吼”分别站在什么角度?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读了选文,我无比感动,面对无情的洪水,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我想对老支书说:“老支书,您是的生命桥!老支书,您是 的桥!”
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根据《桥》中的描写方法对其进行修改补充,以彰显袁格兵英勇无畏的形象。
【材料】2021年7月20日下午2点左右,郑州街道的积水越来越深。袁格兵已经精疲力竭了,但他每一次返回泥水中呼喊、找寻,都有不同的呼救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他全力支撑着,最终救出了50多人,而自己却累得瘫倒在地。
(六)丁香结<节选>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伏案”中的“案”的意思是( )。
①木托盘 ②桌子 ③案件 ④方案
2.梳理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地点:城里、城外、 。
颜色: 。
样子: 。
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3.画“ ”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读画“——”的句子,句中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 (七)宇宙生命之谜(节选)
【语段一】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的世界”。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语段二】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语段三】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5%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的磁场非常弱,太阳风和宇宙射线可以直接轰击火星表面。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1.如果你想探究“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这个问题,就要重点阅读语段 ;如果你想探究“天体有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就要重点阅读语段 。
2.天体有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从选文中提取信息简要概括。
① ② 。
③ ④ 。
3.语段二开头的两个问句起 的作用。
4.语段三的结构是(1分) (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5.关注语段二中的加点词语,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阅读经典书目,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 ;二是 ;三是 。
一、(一)1.南京 百万雄师 过大江 百万将士突破长江天险,直取南京城 2.夸张 写出了作者对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自豪和激动 3.D
(二)1.(1)愁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块陆地边,正是日暮时分,新的忧愁不禁涌上心头 (2)路转溪桥忽见 拐弯后,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2.白雨跳珠图 风来雨散图 水天一色图 3.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孤寂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喜悦、欢快 4.A
(三)1.示例 五壮士顶峰歼敌
2.动作 语言 痛恨 果敢勇毅
3.选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写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同仇敌忾打击敌人的英勇无畏,还让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马宝玉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英雄气概。
(四)1.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2.①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②示例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3.D
4.喜悦、欢快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
(五)1.水势非常大,情况危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或: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神态 迅速 威严 大公无私
3.党员 人民群众 父亲 儿子
4.示例:帮助村民跨越死亡 舍己为人,用生命谱写大爱
5.示例:一次次返回泥水中救人的袁格兵,早已精疲力竭。他用沙哑的嗓音焦急地喊:“还有没有人?”当听到呼救声时,他又毫不犹豫地跳入泥水中救人。他咬牙支撑着,最终救出50多人,而自己却累得瘫倒在地。
(六)1.②
2.斗室外 白色、紫色 星星般的十字小花
3.比喻、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丁香花显得俏皮活泼、生机勃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惹人喜爱的姿态。
4.指的是丁香花。我们可以从“有三棵白丁香”猜测到,也可以从“香气直透毫端”看出来。
5.因为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七)1.三 二 2.①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足够的光和热 3.引出下文 4.B 5.示例: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
赏丁香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