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70次/秒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4.5mm2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2、 (2025湖南长沙)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糖块加热成液态糖浆,此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汽化
3、(2025贵州)《天工开物》里有凿井取盐的记载,大意是凿出盐井并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去除水分后便可得到盐。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华
4、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 冰封湖面 B. 冰雪消融
C. 寒冬凝霜 D. 秋起晨雾
5、 (2025陕西A卷)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 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 “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 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6、(2025江苏扬州)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草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 B. 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产生,是升华现象
C. 秋天,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 D. 冬天,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变模糊,是汽化现象
7、(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8、 (2025黑龙江伊春市)北方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司机进入小轿车并关闭所有车门后,若没有打开汽车空调,过一会儿就会发现车窗内壁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关于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B.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汽化形成的
C. 车窗内壁上水雾会逐渐消失是因为车窗内壁上的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D. 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
9、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所示)这样的记载。其中与“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口罩在长时间佩戴后,其内侧逐渐出现“小水珠”
B.夏天吃冰棒时偶尔出现的冰棒“粘”嘴唇的现象
C.“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的“化雪”过程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霜”的形成
10、如图所示是深圳市气象台发布梧桐山的天气信息图片。对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云是地表的水蒸发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
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2025陕西B卷)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___________。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从空气中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2、 (2025四川德阳)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___________热。
13、如图所示,冻干果蔬干是大家非常喜爱吃的零食,冻干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营养成分,其制作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将新鲜的水果置于低温环境下,使其中水分 成冰状,再通过真空脱水技术,使固态的冰直接 成气态即可完成。
14.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吱吱”声, 并看到水面冒出“白烟”。在此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雾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 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大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了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这片树叶的长度为 cm。
16.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同学们分别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对“碘锤”进行加热(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你认为选择 (填“甲”或“乙”)方案更为科学合理,确保碘不会受热 (物态变化)。
17、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图线(选填“甲”或“乙”)对应的物质为晶体,它在 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下表信息可知该晶体是 (填物质名称)。
物质名称 固体水银 固体煤油 冰 海波 萘
熔点/℃ -39 -30 0 48 80
18、我们知道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如图所示是市场上一种液氮冰淇淋,制作时将液氮倒入盛有奶油及水果泥的纸碗中,可见水果泥(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烟雾缭绕的“白气”。
三、实验探究题(19题4分,20题6分,21题4分,22题7分,共21分)
19、(2025内蒙古)小丽看到妈妈熬制奶茶时,反复地将沸腾的奶茶从锅中舀出再从高处倒回。妈妈解释:“这样做可以降低奶茶的温度,防止奶茶溢出,多熬一会儿,味道更香浓。”小丽好奇这样做能否降低温度,于是在实验室用水代替奶茶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将水加热至沸腾,再将适量的水舀出后倒回,用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得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
(1)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说明当地的大气压______标准大气压;
(2)将舀出的水倒回烧杯至水再次沸腾的过程中,烧杯中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她据此推断,奶茶也有类似情形。
20、(2025青海)“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达到着火点就能在空气中燃烧。“问天”兴趣小组对“纸锅烧水”产生了质疑,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温度/℃ 24 41 58 75 92 92 92 92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形成“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小水滴(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观察表1可知,当地水沸点是______℃;
(4)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结合以上实验可知,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纸的______比水的沸点更______。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常温下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实验装置中没有酒精灯,冰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体;图乙中第4min时,物质处于 态;
(3)实验结束后,小明接着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丙所示。通过探究可知:为防止事故发生,冬天给结冰(积雪)道路撒盐可以使含盐的冰(雪)在 (选填“更高”或“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4)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冬天室外已结冰,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到室外(室外温度大约℃),经过很长时间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请你提出一个猜想? 。
22、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测得物体A的长度为 cm;
(2)如图乙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其读数为 ℃,读数时体温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
(3)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小江同学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测得行走操场50m跑道的时间如下图所示,所用时间是 s,行走的平均速度为 m/s。
科学实践题(23题6分,24题4分,共10分)
23、物理学习小组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
【项目分解】A.认识雪的形成 B.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项目实施】
(1)认识雪形成的原因。云层里,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雪花,该过程水蒸气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①如图甲,正确组装实验器材。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
②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熔化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 。
③图丙是换用相同质量的淡盐水和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热源再次进行实验并绘制了熔化图像。分析可知,向冰雪路面撒盐,冰的熔点将会 ,便于除雪。
【项目拓展】
(3)如图丁,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4、夏天到了,小明在“对冰箱中热现象的探究”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
(1)探究冰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①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室普通温度计、冰箱、 和小团湿棉花;
②小明用湿棉花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裹起来,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冷藏室的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冷冻室测量温度,保持温度计位置到电冰箱门的距离相同。每次测量5min,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迅速读出示数并将示数记录在表中,测量结果如下表;
位置 冷藏室上部 冷藏室中部 冷藏室下部 冷冻室
温度/℃ 7 6 3 -15
③小明的奶奶从超市买回来一些鸡蛋。小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鸡蛋在2~5℃中可保存约30天,7~10℃中可保存约10天,温度过低时鸡蛋将会被冻坏。为了保鲜鸡蛋,电冰箱内最合适放置鸡蛋的位置是 ;
A.冷藏室上部 B.冷藏室中部 C.冷藏室下部 D.冷冻室
(2)探究冰箱中霜的主要来源;
①小明将一碗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关闭冰箱门6h后,打开发现水已经全部结冰,但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很少;接着再将相同的一碗水放入冷冻室,每隔10min打开冰箱门一次观察碗内水的状态,6h后水也全部结冰,但此时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明显增多;
②根据以上实验,冰箱中的霜主要是由来自冰箱 (选填“内部”“外部”或“食物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要想减少冰箱冷冻室内霜的产生,你的建议是 。
五、阅读与简答题(25题5分,26题4分,27题4分,28题4分 共17分)
25、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生活中的物态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小冰粒”的消失是因为小冰粒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了小水珠;
(3)用水壶向热水瓶中注开水时,小涛父母在一旁提醒他:“水快满了。”他的父母是根据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
(4)冬天,用炉子烧菜的时候,观察到锅上方的“白气”在火焰熄灭前、后的瞬间会出现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以确定图 为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26、去年冬天,“东北的大冻梨”火出了圈,将冻梨从寒冷的室外取回,放置一会儿就会发现,如图所示,冻梨的表面布满了白霜。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白霜产生的原因。
27、黑龙江的冬天,白雪皑皑,风景如画。南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见到了美丽的雾凇,同时也品尝到了东北的特色食品——冻豆腐。冻豆腐的制作过程是人们把含较多水分的鲜豆腐完全冷冻,吃的时候放入锅中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吸满浓浓的汤汁,吃起来很美味。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涉及到的两种物态变化,并简要写出分析依据。
28.“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申遗成功。茶农将采摘下的茶摊开后放在通风的地方,茶青成遢软样,此工序为晒青。请用蒸发识解释晒青过程的原理。
4题图
5题图
9题图
10题图
11题图
13题图
15题图
16题图
18题图
19题图
5题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时间 8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 3分,共 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 70次/秒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 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 4.5mm2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2m
2、 (2025湖南长沙)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糖块加热成液态糖浆,此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汽化
3、(2025 贵州)《天工开物》里有凿井取盐的记载,大意是凿出盐井并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去除水分后便可得
到盐。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华
4、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
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
4题图
A. 冰封湖面 B. 冰雪消融
C. 寒冬凝霜 D. 秋起晨雾
5、 (2025陕西 A卷)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
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
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 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5题图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 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6、(2025江苏扬州)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草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 B. 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产生,是升华现象
C. 秋天,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 D. 冬天,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变模糊,是汽化现象
7、(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8、 (2025 黑龙江伊春市)北方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司机进入小轿车并关闭所有车门后,若没有打开汽车空调,过
一会儿就会发现车窗内壁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关于此现象
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B.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汽化形成的
C. 车窗内壁上水雾会逐渐消失是因为车窗内壁上的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D. 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
9、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所示)这样的
记载。其中与“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口罩在长时间佩戴后,其内侧逐渐出现“小水珠”
B.夏天吃冰棒时偶尔出现的冰棒“粘”嘴唇的现象
C.“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的“化雪”过程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霜”的形成
9题图
10、如图所示是深圳市气象台发布梧桐山的天气信息图片。对图片中信
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云是地表的水蒸发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
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 1度” 10题图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22分)
11、(2025陕西 B卷)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
___________。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的过程中,从空气中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
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2、 (2025四川德阳)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
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 11题图
过程要___________热。
13、如图所示,冻干果蔬干是大家非常喜爱吃的零食,冻干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食材本身
的营养成分,其制作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将新鲜的水果置于低温环境下,使其中水分
成冰状,再通过真空脱水技术,使固态的冰直接 成气态即可完成。
14.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吱吱”声, 并看到水面冒出“白烟”。在此过程中,
13题图
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雾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
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大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空气中
的小水珠发生了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这片树叶
的长度为 cm。
15题图
16.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同学们分别采用如图所示的
甲、乙两种方案对“碘锤”进行加热(常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60℃,碘的沸点为
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 400℃),你认为选择 (填“甲”或“乙”)
方案更为科学合理,确保碘不会受热 (物态变化)。
17、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图线(选
16题图
填“甲”或“乙”)对应的物质为晶体,它在 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下表信息可知该晶体是 (填物质名称)。
物质名称 固体水银 固体煤油 冰 海波 萘
熔点/℃ -39 -30 0 48 80
18、我们知道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如图所示是市场上一种液氮冰淇
淋,制作时将液氮倒入盛有奶油及水果泥的纸碗中,可见水果泥(冰淇淋)周围烟雾
缭绕,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
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烟雾缭绕的
“白气”。
三、实验探究题(19题 4分,20题 6分,21题 4分,22题 7分,共 21分) 18题图
19、(2025内蒙古)小丽看到妈妈熬制奶茶时,反复地将沸腾的奶茶从锅中舀出再从高处倒回。妈妈解释:“这样
做可以降低奶茶的温度,防止奶茶溢出,多熬一会儿,味
道更香浓。”小丽好奇这样做能否降低温度,于是在实验
室用水代替奶茶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酒精灯
将水加热至沸腾,再将适量的水舀出后倒回,用温度传感
器采集数据,得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19题图
分析图像可知:
(1)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说明当地的大气压______标准大气压;
(2)将舀出的水倒回烧杯至水再次沸腾的过程中,烧杯中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她据此推断,奶茶也有类
似情形。
20、(2025青海)“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达到着火点就能在空气中燃烧。“问天”兴趣小组对“纸锅烧水”产生
了质疑,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温度/℃ 24 41 58 75 92 92 92 92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
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形成“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小水滴(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观察表 1可知,当地水的沸点是______℃;
(4)纸的着火点大约是 183℃。结合以上实验可知,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纸的______比水的沸点更______。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常温下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
的状态。
(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10min,实验装置中没有酒精灯,冰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体;图乙中第 4min时,物质处于
态;
(3)实验结束后,小明接着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丙所示。通过探究可知:为
防止事故发生,冬天给结冰(积雪)道路撒盐可以使含盐的冰(雪)在 (选填“更高”或“更低”)的温度下熔
化;
(4)水的凝固点是 0℃,酒精的凝固点是 117℃,冬天室外已结冰,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到室外(室外温度
大约 5℃),经过很长时间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请你提出一个猜想? 。
22、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测得物体 A的长度为 cm;
(2)如图乙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其读数为 ℃,读数时体温计 (选填“能”
或“不能”)离开人体;
(3)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小江同学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测得行走操场 50m跑道的时间如下图所示,所用
时间是 s,行走的平均速度为 m/s。
四、科学实践题(23题 6分,24题 4分,共 10分)
23、物理学习小组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
【项目分解】A.认识雪的形成 B.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项目实施】
(1)认识雪形成的原因。云层里,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雪花,该过程水蒸
气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①如图甲,正确组装实验器材。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
②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熔化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 。
③图丙是换用相同质量的淡盐水和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热源再次进行实验并绘制了熔化图像。分析可知,向
冰雪路面撒盐,冰的熔点将会 ,便于除雪。
【项目拓展】
(3)如图丁,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
或“不变”)。
24、夏天到了,小明在“对冰箱中热现象的探究”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
(1)探究冰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①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室普通温度计、冰箱、 和小团湿棉花;
②小明用湿棉花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裹起来,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冷藏室的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冷冻室测量温度,
保持温度计位置到电冰箱门的距离相同。每次测量 5min,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迅速读出示数并将示数记录在表
中,测量结果如下表;
位置 冷藏室上部 冷藏室中部 冷藏室下部 冷冻室
温度/℃ 7 6 3 -15
③小明的奶奶从超市买回来一些鸡蛋。小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鸡蛋在 2~5℃中可保存约 30天,7~10℃中可保
存约 10天,温度过低时鸡蛋将会被冻坏。为了保鲜鸡蛋,电冰箱内最合适放置鸡蛋的位置是 ;
A.冷藏室上部 B.冷藏室中部 C.冷藏室下部 D.冷冻室
(2)探究冰箱中霜的主要来源;
①小明将一碗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关闭冰箱门 6h后,打开发现水已经全部结冰,但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很少;
接着再将相同的一碗水放入冷冻室,每隔 10min 打开冰箱门一次观察碗内水的状态,6h后水也全部结冰,但此时冰
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明显增多;
②根据以上实验,冰箱中的霜主要是由来自冰箱 (选填“内部”“外部”或“食物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要想减少冰箱冷冻室内霜的产生,你的建议是 。
五、阅读与简答题(25题 5分,26题 4分,27题 4分,28题 4分 共 17分)
25、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生活中的物态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
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
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
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小冰粒”的消失是因为小冰粒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了小水珠;
(3)用水壶向热水瓶中注开水时,小涛父母在一旁提醒他:“水快满了。”他的父母是根据声音的 (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
(4)冬天,用炉子烧菜的时候,观察到锅上方的“白气”在火焰熄灭前、后的瞬间会出现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
以确定图 为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26、去年冬天,“东北的大冻梨”火出了圈,将冻梨从寒冷的室外取回,放置一会儿就会发现,如图所示,冻梨的表
面布满了白霜。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白霜产生的原因。
27、黑龙江的冬天,白雪皑皑,风景如画。南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见到了美丽的雾凇,同时也品尝到了东北的特色食
品——冻豆腐。冻豆腐的制作过程是人们把含较多水分的鲜豆腐完全冷冻,吃的时候放入锅中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
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吸满浓浓的汤汁,吃起来很美味。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涉及到的两种物态变化,并简要写
出分析依据。
28.“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申遗成功。茶农将采摘下的茶摊开后放在通风的地方,茶青成遢软样,此
工序为晒青。请用蒸发识解释晒青过程的原理。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时间 80分钟,满分 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 3分,共 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 70次/秒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 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 4.5mm2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2m
【答案】D
【详解】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70次 /分,70次 /秒太快了,故 A不符合题意;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 40℃左右,70℃的温度太高了,故 B不符合题意;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 4.5cm2 左右, 4.5mm2的面积太小了,故 C不符合题意;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2m,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2、 (2025湖南长沙)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糖块加热成液态糖浆,此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汽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把糖块加热成液态糖浆,此过程由固态变成液态,并且吸收热量,因此物态变化为熔化,故 ABD不符合
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 C。
3、(2025 贵州)《天工开物》里有凿井取盐的记载,大意是凿出盐井并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去除水分后便可得
到盐。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里面的水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便可得到盐,故 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
意。
故选 C。
4、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
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 冰封湖面 B. 冰雪消融
C. 寒冬凝霜 D. 秋起晨雾
【答案】D
【解析】
【详解】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A.冰封湖面是液态的水放热,凝固成固态的冰,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 A不符合
题意;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熔化成液态的水,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 B不符合
题意;
C.寒冬凝霜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叶片放热,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
滴的原因不同,故 C不符合题意;
D.秋起晨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
相同,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5、 (2025陕西 A卷)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
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 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 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壶中的水吸热后由液态变为气态,所以发生的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 A错误;
B.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直接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成的小水滴,故 B错误;
C.金属盘上放有冰块,从壶嘴处冒出的“白气”接触低温的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一是因为壶嘴冲出的不可见的
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成小水滴,二是液化后的小水滴附着在金属盘底,积少成多,出现了小水珠,所以不是“白气”
发生了液化现象,故 C错误;
D.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要放热,放出的热量被金属盘中的冰块吸收,冰块吸热熔化成水而变小,
说明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故 D正确。
故选 D。
6、(2025江苏扬州)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草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
B. 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产生,是升华现象
C. 秋天,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
D. 冬天,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变模糊,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凝华,故 A错误;
B.冰箱门附近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升华,故 B错误;
C.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 C正确;
D.眼镜片变模糊是室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而非汽化,故 D错误。
故选 C。
7、(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A.“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指的是月光下词人自己的清朗身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
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故 A正确;
B.“明月”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因此“明月”不是光源,故 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 D错误。
故选 A。
8、 (2025 黑龙江伊春市)北方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司机进入小轿车并关闭所有车门后,若没有打开汽车空调,过
一会儿就会发现车窗内壁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关于此现象
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B.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汽化形成的
C. 车窗内壁上水雾会逐渐消失是因为车窗内壁上的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D. 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北方冬天室外气温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会放出热量,
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内壁上形成水雾,并不是车内空气液化或汽化形成的,故 AB错误;
C.当打开空调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珠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发生了汽化现象,由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所以水
雾会逐渐消失,故 C正确;
D.司机打开空调暖风,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的温度,故 D错误。
故选 C。
9、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所示)这样的
记载。其中与“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口罩在长时间佩戴后,其内侧逐渐出现“小水珠”
B.夏天吃冰棒时偶尔出现的冰棒“粘”嘴唇的现象
C.“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的“化雪”过程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霜”的形成
【答案】C
【详解】“铁化如水”是指固态的铁在高温下变成液态的铁水,属于熔化现象。
A.口罩在长时间佩戴后内侧出现“小水珠”,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口罩内侧,由气态变为液态,
属于液化现象,故 A不符合题意;
B.夏天吃冰棒时冰棒“粘”嘴唇,是因为嘴唇表面的水分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故 B不符合题意;
C.“化雪”过程是固态的雪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与“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相同,故 C符合题意;
D.“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如图所示是深圳市气象台发布梧桐山的天气信息图片。对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云是地表的水蒸发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
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 1度”
【答案】B
【详解】A.雨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不是汽化,故 A错误;
B.雪的形成过程中,从水蒸气凝华成冰晶或者液态水滴凝固成的,会放出热量,故 B正确;
C.云是地表的水在蒸发时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和凝华成的小冰晶,不是水蒸气,故 C错误;
D.预报的最低气温是,读作负 1摄氏度,或者零下 1摄氏度,故 D错误。
故选 B。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22分)
11、(2025陕西 B卷)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
___________。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的过程中,从空气中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
气”。
【答案】 ①. 升华 ②. 吸收 ③. 液化
【解析】
【详解】[1]在常温下固态的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这种物态变化叫作升
华。
[2][3]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干冰在升华过程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2、 (2025四川德阳)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
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___________热。
【答案】 ①. 汽化 ②. 吸
【解析】
【详解】[1][2]由题意可知,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水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所以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汽化,
此过程要吸热。
13、如图所示,冻干果蔬干是大家非常喜爱吃的零食,冻干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营养成分,其制作过程
也非常简单,只需将新鲜的水果置于低温环境下,使其中水分 成冰状,再通过真空脱水技术,使固态的冰直
接 成气态即可完成。
【答案】 凝固 升华
【详解】[1]冻干果蔬干的制作过程中,先是将新鲜的水果置于低温环境下,使其中水分变成冰状,水由液态变成固
态,属于凝固现象。
[2]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而不经过液态阶段;通过真空脱水技术,使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
是升华现象,从而实现脱水,得到冻干果蔬干。
14.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吱吱”声, 并看到水面冒出“白烟”。在此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雾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 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大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空气中的
小水珠发生了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汽化 液化 液化 汽化
【详解】[1][2]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水的温度会升高,汽化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液态的小
水珠,附着在空气尘埃中,就是“白烟”。
[3][4]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即形成雾;太阳出来后,小水珠又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
变成水蒸气消散在了空气中。
15.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这片树叶的长度为 cm。
【答案】 -7 4.85
【详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且液面在 0℃以下,温度计的示数为-7℃。
[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 1cm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树叶左侧与
1.00cm对齐,右侧与 5.85cm对齐,所以树叶的长度为 d=5.85cm 1.00cm=4.85cm
16.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同学们分别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对“碘锤”进行加热(常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60℃,碘的沸点为 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 400℃),你认为选择 (填“甲”或“乙”)方案更
为科学合理,确保碘不会受热 (物态变化)。
【答案】 甲 熔化
【详解】[1][2]做“碘的升华”实验时,选择甲方案更为科学合理,选用该方案主要是为了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
而熔化。若选乙方案,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 400℃,超过碘的熔点,碘会发生熔化现象。
17、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图线(选填“甲”或“乙”)对应的物质为晶
体,它在 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下表信息可知该晶体
是 (填物质名称)。
物质名 固体水 固体煤 海
冰 萘
称 银 油 波
熔点/℃ -39 -30 0 48 80
【答案】 甲 BC 保持不变 萘
【详解】[1]甲图线,物质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符合晶体熔化特点,所以甲图线对应的物质为晶体。
[2][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BC段温度保持不变,是熔化阶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由图线可知,甲物质的熔点为 80℃,与表中萘的熔点相同,故该晶体是萘。
18、我们知道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如图所示是市场上一种液氮冰淇淋,制作时将液氮倒入盛有奶
油及水果泥的纸碗中,可见水果泥(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
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烟雾缭绕的“白
气”。
【答案】 汽化 吸收 液化
【详解】[1][2][3]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汽化成氮气,汽化吸热,所以
使得附近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烟雾缭绕的“白气”。
三、实验探究题(19题 4分,20题 6分,21题 4分,22题 7分,共 21分)
19、(2025内蒙古)小丽看到妈妈熬制奶茶时,反复地将沸腾的奶茶从锅中舀出再从高处倒回。妈妈解释:“这样
做可以降低奶茶的温度,防止奶茶溢出,多熬一会儿,味道更香浓。”小丽好奇这样做能否降低温度,于是在实验
室用水代替奶茶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将水加热至沸腾,再将适量的水舀出后倒回,用温度传感
器采集数据,得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
(1)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说明当地的大气压______标准大气压;
(2)将舀出的水倒回烧杯至水再次沸腾的过程中,烧杯中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她据此推断,奶茶也有类
似情形。
【答案】(1) ①. 不变 ②. 98 ③. 小于
(2)见解析
【解析】
【小问 1详解】
[1][2][3]由图像可知,40~60s内水的温度保持 98℃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
的沸点是 98℃,气压低,水的沸点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说明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小问 2详解】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将舀出的水倒回烧杯至水再次沸腾的过程中,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快速下降,然后在加
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20、(2025青海)“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达到着火点就能在空气中燃烧。“问天”兴趣小组对“纸锅烧水”产生
了质疑,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
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形成“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小水滴(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观察表 1可知,当地水的沸点是______℃;
时
间 0 3 6 9 12 15 18 21
/min
温
度 24 41 58 75 92 92 92 92
/℃
(4)纸的着火点大约是 183℃。结合以上实验可知,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纸的______比水的沸点更______。
【答案】(1)自下而上
(2) ①. 变大 ②. 液化
(3)92 (4) ①. 着火点 ②. 高
【解析】
【小问 1详解】
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
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小问 2详解】
[1][2]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此现象是沸腾时的情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小问 3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从 12min 开始,水的温度保持 92℃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水的沸点是 92℃。
【小问 4详解】
[1][2]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纸锅的温度与沸水的温度相同,又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
纸锅内水沸腾时,纸锅不会燃烧。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常温下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
的状态。
(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10min,实验装置中没有酒精灯,冰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体;图乙中第 4min时,物质处于
态;
(3)实验结束后,小明接着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丙所示。通过探究可知:为
防止事故发生,冬天给结冰(积雪)道路撒盐可以使含盐的冰(雪)在 (选填“更高”或“更低”)的温度下熔
化;
(4)水的凝固点是 0℃,酒精的凝固点是 117℃,冬天室外已结冰,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到室外(室外温度
大约 5℃),经过很长时间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请你提出一个猜想? 。
【答案】(1)会
(2) 晶 固
(3)更低
(4)见解析
【详解】(1)冰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实验装置中没有酒精灯,冰可从周围环境吸热,冰会熔化。
(2)[1][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5-15分钟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
所以冰属于晶体,图乙中第 4min时,物质还没有熔化,物质处于固态。
(3)如图丙所示,盐冰的凝固点为-2℃,盐冰的凝固点低于冰的熔点,为防止事故发生,冬天给结冰(积雪)道
路撒盐可以使含盐的冰(雪)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4)把混合液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水并没有凝固,说明混合液的凝固点降
低了,可提出问题:水中加入酒精凝固点降低了吗?
22、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测得物体 A的长度为 cm;
(2)如图乙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其读数为 ℃,读数时体温计 (选填“能”
或“不能”)离开人体;
(3)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小江同学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测得行走操场 50m跑道的时间如下图所示,所用
时间是 s,行走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 1 3.60
(2) 热胀冷缩 36.6 能
(3) 40.0 1.25
【详解】(1)[1][2]由甲可知 0~1cm之间有 10个小格,故每一小格代表 1mm,即分度值为 1mm; 测量 A的长
度时,刻度尺的 0刻度线与 A的左侧对齐,故读数为 3.60cm。
(2)[1][2]温度变化直接感受很不可靠,温度变化会引起液体体积变化,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此温度计的示数为 36.6℃。
[3]体温计的玻璃细管有一段弯曲的缩口,玻璃管中液柱不能自己流回到玻璃泡内,故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1][2]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指针位置在 0到 1分钟中间,靠近 1,读取秒钟盘示数时超过 30秒,结合秒
s 50m
钟指针位置为 40秒,所用时间为 t=40s;行走的平均速度 v 1.25m / s
t 40s
四、科学实践题(23题 6分,24题 4分,共 10分)
23、物理学习小组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
【项目分解】A.认识雪的形成 B.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项目实施】
(1)认识雪形成的原因。云层里,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雪花,该过程水蒸
气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①如图甲,正确组装实验器材。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
②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熔化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 。
③图丙是换用相同质量的淡盐水和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热源再次进行实验并绘制了熔化图像。分析可知,向
冰雪路面撒盐,冰的熔点将会 ,便于除雪。
【项目拓展】
(3)如图丁,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
或“不变”)。
【答案】(1) 凝华 放热
(2) 3 保持不变 降低
(3)变多
【详解】(1)[1][2]雪是空气中集聚的水蒸气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下雪时雪的形成是凝华
现象,水蒸气凝华成雪时会放热。
(2)[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0℃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 3℃。
[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3]分析图丙可知,纯冰的熔点为0℃,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的熔点为 2℃,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的熔点为 7℃,所以,
向冰雪路面撒盐,冰的熔点将会降低。
(3)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内的冰的质量将增加。这是因为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熔点低于0℃,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导致冰水混合物中的水达到凝固结冰
的条件,因此冰的质量会增加。
24、夏天到了,小明在“对冰箱中热现象的探究”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
(1)探究冰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①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室普通温度计、冰箱、 和小团湿棉花;
②小明用湿棉花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裹起来,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冷藏室的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冷冻室测量温度,
保持温度计位置到电冰箱门的距离相同。每次测量 5min,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迅速读出示数并将示数记录在表
中,测量结果如下表;
位置 冷藏室上部 冷藏室中部 冷藏室下部 冷冻室
温度/℃ 7 6 3 -15
③小明的奶奶从超市买回来一些鸡蛋。小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鸡蛋在 2~5℃中可保存约 30天,7~10℃中可保
存约 10天,温度过低时鸡蛋将会被冻坏。为了保鲜鸡蛋,电冰箱内最合适放置鸡蛋的位置是 ;
A.冷藏室上部 B.冷藏室中部 C.冷藏室下部 D.冷冻室
(2)探究冰箱中霜的主要来源;
①小明将一碗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关闭冰箱门 6h后,打开发现水已经全部结冰,但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很少;
接着再将相同的一碗水放入冷冻室,每隔 10min 打开冰箱门一次观察碗内水的状态,6h后水也全部结冰,但此时冰
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明显增多;
②根据以上实验,冰箱中的霜主要是由来自冰箱 (选填“内部”“外部”或“食物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要想减少冰箱冷冻室内霜的产生,你的建议是 。
【答案】(1) 秒表 C
(2) 外部 可以减少打开冰箱门的次数
【详解】(1)[1]由于需要测量 5min后冰箱不同部位的温度,需要计时工具,故需要秒表。
[2]为了保鲜鸡蛋,鸡蛋保险时间长一些,鸡蛋在 2~5℃中可保存约 30天,冷藏室下部温度为 3℃,在此范围内,故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1]从题文中发现冰箱开门的次数增多,霜的形成增多,说明霜的形成可能是来自冰箱外部的水蒸气凝华形成
的。
[2]要想减少冰箱冷冻室内霜的产生,可以减小打开冰箱门的次数,以便减少来自冰箱外部的水蒸气。
五、阅读与简答题(25题 5分,26题 4分,27题 4分,28题 4分 共 17分)
25、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生活中的物态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
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
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
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小冰粒”的消失是因为小冰粒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了小水珠;
(3)用水壶向热水瓶中注开水时,小涛父母在一旁提醒他:“水快满了。”他的父母是根据声音的 (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
(4)冬天,用炉子烧菜的时候,观察到锅上方的“白气”在火焰熄灭前、后的瞬间会出现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
以确定图 为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答案】(1)热锅
(2) 凝固 熔化
(3)音调
(4)乙
【详解】(1)揭开锅盖时,热锅内的水蒸气与外界空气接触遇冷液化变成液态的小水滴飘在空中就是看到的“白气”。
(2)[1]小水珠变成小冰粒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2]小冰粒变成小水珠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3)振动频率决定音调,注开水时,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水是否快满了。
(4)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故产生大量“白气”,故甲为火焰熄灭后,乙为火焰
熄灭前。
26、去年冬天,“东北的大冻梨”火出了圈,将冻梨从寒冷的室外取回,放置一会儿就会发现,如图所示,冻梨的表
面布满了白霜。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白霜产生的原因。
【答案】见解析
【详解】冻梨表面的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冻梨凝华形成小冰晶吸附在冻梨上,所以冻
梨的表面布满了白霜。
27、黑龙江的冬天,白雪皑皑,风景如画。南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见到了美丽的雾凇,同时也品尝到了东北的特色食
品——冻豆腐。冻豆腐的制作过程是人们把含较多水分的鲜豆腐完全冷冻,吃的时候放入锅中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
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吸满浓浓的汤汁,吃起来很美味。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涉及到的两种物态变化,并简要写
出分析依据。
【答案】凝固和熔化,分析见解析
【详解】一种物态变化是凝固。依据是“把含较多水分的鲜豆腐完全冷冻”,鲜豆腐中有大量的水,冷冻过程中,水
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这一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另一种物态变化是熔化。依据是“吃的
时候放入锅中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炖煮时,冻豆腐中的冰会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
形成小孔,这符合熔化的物态变化过程。
28.“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申遗成功。茶农将采摘下的茶摊开后放在通风的地方,茶青成遢软样,此
工序为晒青。请用蒸发识解释晒青过程的原理。
【答案】见解析
【详解】加快蒸发的方法:升高温度,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表面积。将茶青摊开后放在通风的地方,即增大了被蒸
发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又加快了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70次/秒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70℃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4.5mm2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答案】D
【详解】A.正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为次分,次秒太快了,故A不符合题意;
B.适合人们洗澡的热水温度约为左右,的温度太高了,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左右,的面积太小了,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2025湖南长沙)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其中一个环节是把糖块加热成液态糖浆,此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凝华 C. 熔化 D. 汽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把糖块加热成液态糖浆,此过程由固态变成液态,并且吸收热量,因此物态变化为熔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5贵州)《天工开物》里有凿井取盐的记载,大意是凿出盐井并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去除水分后便可得到盐。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里面的水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便可得到盐,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 (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 冰封湖面 B. 冰雪消融
C. 寒冬凝霜 D. 秋起晨雾
【答案】D
【解析】
【详解】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A.冰封湖面是液态的水放热,凝固成固态的冰,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熔化成液态的水,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寒冬凝霜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叶片放热,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秋起晨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 (2025陕西A卷)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 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 “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 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壶中的水吸热后由液态变为气态,所以发生的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直接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金属盘上放有冰块,从壶嘴处冒出的“白气”接触低温的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一是因为壶嘴冲出的不可见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成小水滴,二是液化后的小水滴附着在金属盘底,积少成多,出现了小水珠,所以不是“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要放热,放出的热量被金属盘中的冰块吸收,冰块吸热熔化成水而变小,说明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6、(2025江苏扬州)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草叶上出现露珠,是凝华现象
B. 夏天,打开冰箱门有“白气”产生,是升华现象
C. 秋天,出现大雾,是液化现象
D. 冬天,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变模糊,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凝华,故A错误;
B.冰箱门附近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而非升华,故B错误;
C.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眼镜片变模糊是室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而非汽化,故D错误。
故选C。
7、(2025四川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A.“起舞弄清影”中的“影”指的是月光下词人自己的清朗身影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故A正确;
B.“明月”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因此“明月”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A。
8、 (2025黑龙江伊春市)北方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司机进入小轿车并关闭所有车门后,若没有打开汽车空调,过一会儿就会发现车窗内壁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关于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B. 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汽化形成的
C. 车窗内壁上水雾会逐渐消失是因为车窗内壁上的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D. 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北方冬天室外气温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会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内壁上形成水雾,并不是车内空气液化或汽化形成的,故AB错误;
C.当打开空调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珠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发生了汽化现象,由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所以水雾会逐渐消失,故C正确;
D.司机打开空调暖风,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9、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所示)这样的记载。其中与“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口罩在长时间佩戴后,其内侧逐渐出现“小水珠”
B.夏天吃冰棒时偶尔出现的冰棒“粘”嘴唇的现象
C.“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的“化雪”过程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霜”的形成
【答案】C
【详解】“铁化如水”是指固态的铁在高温下变成液态的铁水,属于熔化现象。
A.口罩在长时间佩戴后内侧出现“小水珠”,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口罩内侧,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吃冰棒时冰棒“粘”嘴唇,是因为嘴唇表面的水分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化雪”过程是固态的雪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与“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相同,故C符合题意;
D.“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如图所示是深圳市气象台发布梧桐山的天气信息图片。对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云是地表的水蒸发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
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答案】B
【详解】A.雨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不是汽化,故A错误;
B.雪的形成过程中,从水蒸气凝华成冰晶或者液态水滴凝固成的,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
C.云是地表的水在蒸发时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和凝华成的小冰晶,不是水蒸气,故C错误;
D.预报的最低气温是,读作负1摄氏度,或者零下1摄氏度,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2025陕西B卷)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___________。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从空气中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答案】 ①. 升华 ②. 吸收 ③. 液化
【解析】
【详解】[1]在常温下固态的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这种物态变化叫作升华。
[2][3]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干冰在升华过程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2、 (2025四川德阳)我国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水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___________热。
【答案】 ①. 汽化 ②. 吸
【解析】
【详解】[1][2]由题意可知,制盐过程中水逐渐减少,水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所以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汽化,此过程要吸热。
13、如图所示,冻干果蔬干是大家非常喜爱吃的零食,冻干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营养成分,其制作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将新鲜的水果置于低温环境下,使其中水分 成冰状,再通过真空脱水技术,使固态的冰直接 成气态即可完成。
【答案】 凝固 升华
【详解】[1]冻干果蔬干的制作过程中,先是将新鲜的水果置于低温环境下,使其中水分变成冰状,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而不经过液态阶段;通过真空脱水技术,使固态的冰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从而实现脱水,得到冻干果蔬干。
14.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吱吱”声, 并看到水面冒出“白烟”。在此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雾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 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大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了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汽化 液化 液化 汽化
【详解】[1][2]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水的温度会升高,汽化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空气尘埃中,就是“白烟”。
[3][4]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即形成雾;太阳出来后,小水珠又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消散在了空气中。
15.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这片树叶的长度为 cm。
【答案】 -7 4.85
【详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面在0℃以下,温度计的示数为-7℃。
[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树叶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5.85cm对齐,所以树叶的长度为
16.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同学们分别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对“碘锤”进行加热(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你认为选择 (填“甲”或“乙”)方案更为科学合理,确保碘不会受热 (物态变化)。
【答案】 甲 熔化
【详解】[1][2]做“碘的升华”实验时,选择甲方案更为科学合理,选用该方案主要是为了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而熔化。若选乙方案,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超过碘的熔点,碘会发生熔化现象。
17、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图线(选填“甲”或“乙”)对应的物质为晶体,它在 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且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由下表信息可知该晶体是 (填物质名称)。
物质名称 固体水银 固体煤油 冰 海波 萘
熔点/℃ -39 -30 0 48 80
【答案】 甲 BC 保持不变 萘
【详解】[1]甲图线,物质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符合晶体熔化特点,所以甲图线对应的物质为晶体。
[2][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BC段温度保持不变,是熔化阶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由图线可知,甲物质的熔点为80℃,与表中萘的熔点相同,故该晶体是萘。
18、我们知道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如图所示是市场上一种液氮冰淇淋,制作时将液氮倒入盛有奶油及水果泥的纸碗中,可见水果泥(冰淇淋)周围烟雾缭绕,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烟雾缭绕的“白气”。
【答案】 汽化 吸收 液化
【详解】[1][2][3]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96℃,液氮倒在水果泥上后会迅速汽化成氮气,汽化吸热,所以使得附近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烟雾缭绕的“白气”。
三、实验探究题(19题4分,20题6分,21题4分,22题7分,共21分)
19、(2025内蒙古)小丽看到妈妈熬制奶茶时,反复地将沸腾的奶茶从锅中舀出再从高处倒回。妈妈解释:“这样做可以降低奶茶的温度,防止奶茶溢出,多熬一会儿,味道更香浓。”小丽好奇这样做能否降低温度,于是在实验室用水代替奶茶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将水加热至沸腾,再将适量的水舀出后倒回,用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得到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
(1)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说明当地的大气压______标准大气压;
(2)将舀出的水倒回烧杯至水再次沸腾的过程中,烧杯中水的温度变化特点是______。她据此推断,奶茶也有类似情形。
【答案】(1) ①. 不变 ②. 98 ③. 小于
(2)见解析
【解析】
【小问1详解】
[1][2][3]由图像可知,40~60s内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的沸点是98℃,气压低,水的沸点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说明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小问2详解】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将舀出的水倒回烧杯至水再次沸腾的过程中,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快速下降,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20、(2025青海)“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达到着火点就能在空气中燃烧。“问天”兴趣小组对“纸锅烧水”产生了质疑,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______,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形成“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小水滴(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观察表1可知,当地水沸点是______℃;
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温度/℃ 24 41 58 75 92 92 92 92
(4)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结合以上实验可知,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纸的______比水的沸点更______。
【答案】(1)自下而上
(2) ①. 变大 ②. 液化
(3)92 (4) ①. 着火点 ②. 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
【小问2详解】
[1][2]烧杯内的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此现象是沸腾时的情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小问3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从12min开始,水的温度保持92℃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水的沸点是92℃。
【小问4详解】
[1][2]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纸锅的温度与沸水的温度相同,又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纸锅内水沸腾时,纸锅不会燃烧。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常温下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她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实验装置中没有酒精灯,冰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体;图乙中第4min时,物质处于 态;
(3)实验结束后,小明接着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丙所示。通过探究可知:为防止事故发生,冬天给结冰(积雪)道路撒盐可以使含盐的冰(雪)在 (选填“更高”或“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4)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冬天室外已结冰,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到室外(室外温度大约℃),经过很长时间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请你提出一个猜想? 。
【答案】(1)会
(2) 晶 固
(3)更低
(4)见解析
【详解】(1)冰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实验装置中没有酒精灯,冰可从周围环境吸热,冰会熔化。
(2)[1][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5-15分钟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属于晶体,图乙中第4min时,物质还没有熔化,物质处于固态。
(3)如图丙所示,盐冰的凝固点为-2℃,盐冰的凝固点低于冰的熔点,为防止事故发生,冬天给结冰(积雪)道路撒盐可以使含盐的冰(雪)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
(4)把混合液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水并没有凝固,说明混合液的凝固点降低了,可提出问题:水中加入酒精凝固点降低了吗?
22、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测得物体A的长度为 cm;
(2)如图乙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其读数为 ℃,读数时体温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
(3)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小江同学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测得行走操场50m跑道的时间如下图所示,所用时间是 s,行走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 1 3.60
(2) 热胀冷缩 36.6 能
(3) 40.0 1.25
【详解】(1)[1][2]由甲可知0~1cm之间有10个小格,故每一小格代表1mm,即分度值为1mm; 测量A的长度时,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A的左侧对齐,故读数为3.60cm。
(2)[1][2]温度变化直接感受很不可靠,温度变化会引起液体体积变化,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温度计的示数为36.6℃。
[3]体温计的玻璃细管有一段弯曲的缩口,玻璃管中液柱不能自己流回到玻璃泡内,故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1][2]测量时间时,根据分钟盘,指针位置在0到1分钟中间,靠近1,读取秒钟盘示数时超过30秒,结合秒钟指针位置为40秒,所用时间为t=40s;行走的平均速度
科学实践题(23题6分,24题4分,共10分)
23、物理学习小组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
【项目分解】A.认识雪的形成 B.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项目实施】
(1)认识雪形成的原因。云层里,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雪花,该过程水蒸气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探究撒盐除雪的原理。
①如图甲,正确组装实验器材。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
②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熔化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在熔化时,温度 。
③图丙是换用相同质量的淡盐水和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热源再次进行实验并绘制了熔化图像。分析可知,向冰雪路面撒盐,冰的熔点将会 ,便于除雪。
【项目拓展】
(3)如图丁,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 凝华 放热
(2) 保持不变 降低
(3)变多
【详解】(1)[1][2]雪是空气中集聚的水蒸气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下雪时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水蒸气凝华成雪时会放热。
(2)[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液柱指在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
[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3]分析图丙可知,纯冰的熔点为,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的熔点为,浓盐水制成的碎冰的熔点为,所以,向冰雪路面撒盐,冰的熔点将会降低。
(3)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内的冰的质量将增加 。这是因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而盐冰水混合物的熔点低于,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导致冰水混合物中的水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因此冰的质量会增加 。
24、夏天到了,小明在“对冰箱中热现象的探究”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
(1)探究冰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①需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室普通温度计、冰箱、 和小团湿棉花;
②小明用湿棉花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裹起来,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冷藏室的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冷冻室测量温度,保持温度计位置到电冰箱门的距离相同。每次测量5min,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迅速读出示数并将示数记录在表中,测量结果如下表;
位置 冷藏室上部 冷藏室中部 冷藏室下部 冷冻室
温度/℃ 7 6 3 -15
③小明的奶奶从超市买回来一些鸡蛋。小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鸡蛋在2~5℃中可保存约30天,7~10℃中可保存约10天,温度过低时鸡蛋将会被冻坏。为了保鲜鸡蛋,电冰箱内最合适放置鸡蛋的位置是 ;
A.冷藏室上部 B.冷藏室中部 C.冷藏室下部 D.冷冻室
(2)探究冰箱中霜的主要来源;
①小明将一碗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关闭冰箱门6h后,打开发现水已经全部结冰,但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很少;接着再将相同的一碗水放入冷冻室,每隔10min打开冰箱门一次观察碗内水的状态,6h后水也全部结冰,但此时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却明显增多;
②根据以上实验,冰箱中的霜主要是由来自冰箱 (选填“内部”“外部”或“食物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要想减少冰箱冷冻室内霜的产生,你的建议是 。
【答案】(1) 秒表 C
(2) 外部 可以减少打开冰箱门的次数
【详解】(1)[1]由于需要测量5min后冰箱不同部位的温度,需要计时工具,故需要秒表。
[2]为了保鲜鸡蛋,鸡蛋保险时间长一些,鸡蛋在2~5℃中可保存约30天,冷藏室下部温度为3℃,在此范围内,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从题文中发现冰箱开门的次数增多,霜的形成增多,说明霜的形成可能是来自冰箱外部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要想减少冰箱冷冻室内霜的产生,可以减小打开冰箱门的次数,以便减少来自冰箱外部的水蒸气。
五、阅读与简答题(25题5分,26题4分,27题4分,28题4分 共17分)
25、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生活中的物态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厨房的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 (选填“热锅”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小冰粒”的形成是水洗后蔬菜上的小水珠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小冰粒”的消失是因为小冰粒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了小水珠;
(3)用水壶向热水瓶中注开水时,小涛父母在一旁提醒他:“水快满了。”他的父母是根据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
(4)冬天,用炉子烧菜的时候,观察到锅上方的“白气”在火焰熄灭前、后的瞬间会出现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以确定图 为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答案】(1)热锅
(2) 凝固 熔化
(3)音调
(4)乙
【详解】(1)揭开锅盖时,热锅内的水蒸气与外界空气接触遇冷液化变成液态的小水滴飘在空中就是看到的“白气”。
(2)[1]小水珠变成小冰粒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
[2]小冰粒变成小水珠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3)振动频率决定音调,注开水时,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水是否快满了。
(4)火焰熄灭后,温度降低,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故产生大量“白气”,故甲为火焰熄灭后,乙为火焰熄灭前。
26、去年冬天,“东北的大冻梨”火出了圈,将冻梨从寒冷的室外取回,放置一会儿就会发现,如图所示,冻梨的表面布满了白霜。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白霜产生的原因。
【答案】见解析
【详解】冻梨表面的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冻梨凝华形成小冰晶吸附在冻梨上,所以冻梨的表面布满了白霜。
27、黑龙江的冬天,白雪皑皑,风景如画。南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见到了美丽的雾凇,同时也品尝到了东北的特色食品——冻豆腐。冻豆腐的制作过程是人们把含较多水分的鲜豆腐完全冷冻,吃的时候放入锅中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吸满浓浓的汤汁,吃起来很美味。请根据文中信息,写出涉及到的两种物态变化,并简要写出分析依据。
【答案】凝固和熔化,分析见解析
【详解】一种物态变化是凝固。依据是“把含较多水分的鲜豆腐完全冷冻”,鲜豆腐中有大量的水,冷冻过程中,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这一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另一种物态变化是熔化。依据是“吃的时候放入锅中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豆腐会出现许多小孔”,炖煮时,冻豆腐中的冰会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形成小孔,这符合熔化的物态变化过程。
28.“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申遗成功。茶农将采摘下的茶摊开后放在通风的地方,茶青成遢软样,此工序为晒青。请用蒸发识解释晒青过程的原理。
【答案】见解析
【详解】加快蒸发的方法:升高温度,加快空气流动,增大表面积。将茶青摊开后放在通风的地方,即增大了被蒸发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又加快了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