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1人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5.1人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2 20: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十五章第1节《人的生殖和发育》。聚焦人的生殖系统结构、生殖过程及青春期发育三大核心板块。它不仅是理解生命诞生奥秘的关键,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生命观、性别观和健康意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为后续学习“遗传与变异”奠定基础,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连接知识与价值观”的双重作用。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4班学生,共51人,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已掌握人体主要系统的基本功能,对“生殖”有模糊的生活认知,但缺乏科学、系统的知识框架,易受网络、影视作品等非专业信息干扰。
2.认知特点: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过渡,好奇心强,对“生命诞生”话题感兴趣,但讨论时易出现害羞、回避或过度调侃的情况。
3.班级情况: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度差异较大,需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确保多数学生参与,利用虚拟数字人给学生解说性知识相关内容等,同时关注内向学生的接受度,避免其在公开讨论中产生不适。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2.概述受精、胚胎发育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生殖健康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教学难点
受精、胚胎发育的过程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展示生殖系统结构图、播放胚胎发育动态视频,利用虚拟数据人解说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2.讲授法:针对重点知识(如生殖系统功能、胎盘作用)进行清晰讲解,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漏洞。
3.小组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来得出答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提升参与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1.播放虚拟数据人轻松幽默的导入语:“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是垃圾桶里捡的?充话费送的?还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2.引导学生思考并肯定正确答案:“当然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1.被虚拟数据人问题吸引,产生共鸣,分享自己听过的各种“来历”说法。
2.在教师引导下,明确新生命来源于父母的生殖。 利用虚拟数据人讲述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讲授新课 生殖、生长、发育的概念 1.提出问题:“生物是如何通过生殖来延续种族的?”进而引出本节核心概念。 2.讲述关于生殖、生长、发育的概念。 1.思考生殖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 2.认真学习和理解关于生殖、生长、发育的概念。 根据章节学习需要,利用导入自然过渡到“生殖”这一科学主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讲解引导:阐述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由生殖系统完成,并介绍系统分为男性和女性。 2.展示男女性生殖系统图,让学生进行初步辨认。 3.组织观察活动:展示男性生殖系统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主要器官。
4.提出问题:“精子在体内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5.展示与总结:通过图示或动画演示精子路线(睾丸→附睾→输精管→尿道→体外),并总结男女生殖细胞产生和运输的器官。
6.虚拟数据人互动女性生殖,与学生互动卵细胞的产生及运动路径(卵巢→输卵管)。 1.聆听讲解,初步建立生殖系统的概念。 2.观察与识别:结合教材插图,辨认男性生殖系统各器官,如睾丸、附睾、输精管等,并尝试描述其功能。 3.小组讨论与推理:根据器官功能,小组合作推测精子在体内的运动路径。 4.汇报与修正:分享讨论结果,聆听教师总结,修正自己的认识。 5.类比学习女性生殖系统,识别卵巢、输卵管等结构。 6.通过虚拟人,由女生询问互动,解说有关女性生殖问题。 通过观察、推理、讨论、虚拟数据人等活动,将抽象的结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教学重点。
新生命的孕育从受精卵开始 1.设问引导:“卵子和精子在哪里相遇?受精卵最后停留在哪里?” 2.虚拟数据人动画演示与讲解:利用示意图或动画,清晰展示受精过程(输卵管上部)、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植入子宫的过程。 3.讲解胚胎发育:展示胚胎发育时间轴图片,讲解从受精卵到胎儿的变化,重点说明“胎儿”的概念(第二个月末起)。 4.重点剖析营养交换:展示胎盘与脐带结构图,详细讲解胎儿如何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5.介绍分娩:简要介绍“分娩”的概念和过程,说明羊水和羊膜的作用。 6.设计一个小活动——体验怀孕:用兜网住篮球,绑在肚子上,让学生去捡地上的纸和笔,但是不能压到球,然后再让学生讲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1.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想。 2.观看与理解:观看数据人演示,明确受精地点和胚胎着床地点(子宫)。 3.识图与归纳:根据时间轴图片,描述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 4.分析与建构:理解胎盘作为连接母体和胎儿的重要结构的功能,构建物质交换的模型概念。 5.了解新生命诞生的最后过程。 6.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怀孕,感受母亲在孕育我们的时候的辛苦和不易。 1.利用虚拟数据人动态演示和图示化讲解,将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链条,突破“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这一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2.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心情兴趣,亲自感受,亲身体验,认识到母亲怀孕的辛苦。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要点: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精过程、胚胎发育与营养。 2.播放虚拟数据视频——《人类受精至胚胎发育》,学生观看并讲述看完视频内容所了解的知识。 3.情感升华:强调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引导建立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的情感,并初步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生殖健康意识。 1.跟随教师回顾,自主梳理知识框架。 2.认真观看视频,并结合本堂课的知识对视频内容展开思考,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3.分享学习感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殖健康。 1.在讲述完整个部分的知识后,再以一个完整展示从受精到胚胎发育的过程,让学生对其有更深的了解。 2.系统梳理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将生物学知识与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练习 1.呈现PPT中的选择题(如:精子卵细胞结合场所、睾丸功能等)。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 3.公布答案并在题中标出错误点进行讲解,再针对性强调易错点,再次强化核心概念。 1.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题。 2.积极回答问题,提出疑问。 3.听讲分析,纠正错误认知。 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教学成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作业分层:完成本节课对应的练习册上的基础练习。学有余力学生画女性生殖系统图。 背诵并熟记本节的知识点。 认真完成练习册,巩固知识点。 多读多记,背诵知识点。 通过写练习册,加强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查缺补漏;背诵知识点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