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意象的涵义;
把握作者的感情;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和乐曲,在直观感受中认识意象的涵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听范读录音,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最后再通过合作探究、拓展阅读、我是小诗人等环节,挖掘本诗的更深层含义,丰富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家、国的深情以及渴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朗读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意象的涵义把握不准,对于情感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难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意象的涵义;
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乡愁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动感文字画面及背景音乐《故乡的云》
欣赏画面及音乐
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新授
一:作家身影
多媒体展示作者的图片,并配以简单的作者介绍。
一学生朗读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二:认识意象
多媒体出示“明月”图片。
师:由这一轮“明月”你能想到哪句思乡的诗句?师:“诗人李白把自己的思乡情寄托在了这一轮圆圆的明月之上。”
多媒体出示“茱萸”图片。
师:“由这蓬勃旺盛的‘茱萸’你想到了哪句思乡的诗句?”
师:“诗人王维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了这一簇簇‘茱萸’之上。”
多媒体出示“归雁”图片。
师:“由这一行北归的大雁你想到了哪句思乡的诗句?”师:“诗人王湾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了这一行北归的大雁身上。”
多媒体再次展示刚才的三幅图片。
师:“图片上的‘明月’‘茱萸’‘归雁’都是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称为‘意象’。下面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这首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后找一找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哪些客观事物身上呢?师:“谁来说一说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了哪些客观事物上呢?”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那么我们可以把这四样寄托了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称为什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自由朗读诗歌。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生齐:“意象。”让学生对意象的把握更形象、直观。
老师解释什么是意象。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及意象的涵义。
三:把握情感
师:“刚才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意象的涵义,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本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分别朗读诗的四个小节,把握作者的情感。”
师:“第一小节中乡愁是什么时候的乡愁?”
师:“作者此时因什么而生发出了乡愁?”师:“为何把这种乡愁寄托在了邮票身上呢?”师:“第二小节中的乡愁是什么时候的乡愁?”
师:“作者此时因什么而生发出了乡愁?”师:“为什么把这种乡愁寄托在了船票身上呢?”师:前面两个小节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准确,后面的两个小节请同学们2
人一组自己来分析,一个同学像刚才老师一样提问,另一个同学回答。
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有偏差的地方适当地给予提醒,同时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点击多媒体相应的画面。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再次回顾全诗,总结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多媒体显示:
小时候
邮票
母子分别
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
船票
夫妻分别
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
坟墓
母子诀别
对母亲的怀念
现在
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对故土的眷恋
个人的思乡之情
普遍的家国之情
师:“可以说作者是一个既爱家,又爱国的人。那么哪一小节才是本诗的重点呢?”
播放乐曲《我的中国心》
师:“请大家伴随着乐曲再次朗读第四小节,体会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生甲朗读第一小节生乙:“小时候。”生丙:“因为与母亲的分别。”生丁:“因为看到母亲寄来的信笺自然会想念母亲,生发出思乡之情。”生甲1朗读第二小节。生乙1:“长大后。”生丙1:“因为与妻子的分别。”
生丁1:“因为作者是乘船离开的妻子,看到乘船时的船票,自然会想到与妻子分别的场面,生发出思念妻子的感情。”
结组分析后两个小节。生:“第四小节”
齐读第四小节。
音乐用来渲染气氛。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方法,为下两个小节的结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的框架。音乐渲染气氛。感受作者情感的升华。
四、有感情朗读
师:“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下面我们就先听一段范读,注意范读的节奏和重音。”
多媒体范读。
师:“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情感把握,在听范读的基础上,结成小组朗读本诗,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朗读最棒的同学参加全班的朗读比赛。当然,能试着背的会更有机会得冠军啊。”
听范读。
结组朗读,背诵
每个小组的朗读冠军参加全班的朗读比赛。
把握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水平。
五、合作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对本诗的感情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可是老师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疑问:台湾海峡本身是很深的,可是在作者的诗中却变成了‘浅浅的’,这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别有什么意图呢?”请大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合作探究的结果?”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非常精彩,老师从中选择了一种展示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多媒体显示:在有限的空间里蕴涵了无限浓厚的思乡之情,同时,
表达了诗人渴望台湾回归大陆,亲人团聚的愿望。暗含了一种台湾与大陆的隔离并不深远的意思。
合作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拓展阅读
师:“读了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诗,老师看大家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下面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想法,让大家再来读几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
多媒体显示余光中先生的诗歌。
师:“摘抄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感触深的诗句摘抄在自己的本子上。”
生自由朗读并作摘抄。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为下面的写诗作铺垫。
七、我是小诗人
师:“读了这么多关于乡愁的诗,有此同学已经在跃跃欲试了,下面就请大家也做一次诗人,设想自己外出求学,远离家乡,写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注意诗中要有‘意象’,而不只是空洞的抒情。”
点击“意象”二字,播放动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写诗。
展示作品。更深地把握意象的涵义,提高写作水平。
八、心的呼唤
师:“台湾是祖国母亲永远的孩子,不论有多大的风雨,不论有多少的坎坷,祖国母亲永远为你敞开着回家的大门,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让我们也真诚地喊出我们的心声吧!请大家起立,和老师一起念:‘台湾同胞,我的兄弟姐妹,归来吧,我们想念你们!’”
多媒体显示念的内容!起立
共同呼唤台湾同胞归来。
培养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