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壹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禅让制
世袭制
传贤
传子
(才能)
(血缘)
“公天下”
“家天下”
★思考:
⑴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⑵有人说,世袭制体现出的是特权垄断,禅让制是原始民主,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你是否认同此观点?
是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对立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商王间接控制外服地区
商王直接控制
内服王畿地区
内外服制
说一说:什么是内外服制度?什么是分封制?(提示:从朝代、目的、对象、内容、影响、特点等方面)
思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①都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形式;
③商王与外服之间、周王与诸侯国之间都是间接统治;
④都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不同点:内外服制度是松散的联盟,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分封制是家国共同体,对地方控制加强
商王间接控制外服地区
商王直接控制
内服王畿地区
内外服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说一说什么是宗法制?(提示:目的、依据、核心)
根据图片说一说,宗法制与分封制是啥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
目的:防止内部纷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维护周天子地位。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拓展认识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宗法制的影子吗?
重男轻女
裙带关系
清明祭祖
敬重父兄
修建祠堂
爱国爱家
忠君爱国
尊宗敬祖
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
男尊女卑
敬重父兄
家族和睦
裙带关系
说一说:根据表格右侧描述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特点1 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等级之间难以权利分明
特点2 商代崇尚占卜
特点3 周代分封制依据父系血缘关系进行分封
特点4 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大
特点5 夏商周三代均延续了几百年的统治
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等级森严
★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
★延续性和稳定性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神权色彩浓厚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阅读材料,指出和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出现了那些变化?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礼崩乐坏
各国纷纷变法
官僚制、郡县制开始产生
河南郑州发现春秋时期郑国祭祀坑,其中一坑内出土一套九件青铜鼎。
——许虹、范大鹏主编:《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
备注:根据西周的礼制,天子祭祀用九鼎,诸侯用七鼎,诸侯夫人和卿大夫五鼎,士三到一鼎。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逐步转型为封建制度,逐步进入到封建社会。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皇权vs相权
强调皇帝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中央vs地方
即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中央节制。
百代都行秦政法
核心
1.皇帝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结合材料,说出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印称“玺”。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
左才阳陵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
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说出三公九卿各自的职责,分析这一制度的利弊。
百官之首,辅佐皇帝
掌军事,虚衔
副相,监察百官
祭祀
掌宫廷侍卫
守卫宫禁之官
掌宫廷舆马
掌司法
掌外交
掌皇室亲属
掌国家财政
掌皇室私财
利: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各司其职,提高行政效率;
弊:三公互相牵制,集权于皇帝,
强化君主专制,易滋生暴政;
九卿服务于皇家,家天下色彩
浓厚,官僚政治不完善。
3.地方:郡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项目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建立基础
权力传承
政治体制
独立性
历史影响
奴隶社会
血缘关系为基础
世袭,终身
贵族政治
独立性大(地方分权)
前期巩固统治,后期成割据势力
封建社会
官僚政治
按地域划分(地缘)
皇帝任免,有任期
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睡虎地秦简
4.文书制度:秦朝统一天下后,为便于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管理,实行了严密的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即公文,为便于传递公文,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达系统,以保证政令通达。
文书实现了传统政府信息的基本流通、官吏的有效筛选和效率的充分实现,为传统政府的组织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书治天下” —— 一个政府史的考察》
政治价值层面
学术价值层面
保障政令通达,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研究秦史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5.历史评价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你是否赞同钱穆的观点?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钱穆:《秦汉史》
赞同。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看待秦朝的制度。
积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消极: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的速亡。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加强
君主
专制
中央
集权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废中书省和宰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秦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制推广
郡国并行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节度使、藩镇
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府、县三级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废中书省和宰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郡国并行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节度使、藩镇
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府、县三级制
郡县制推广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行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权
中书省
废中书省和宰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郡县制推广
郡国并行制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节度使、藩镇
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府、县三级制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思考: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呈现什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