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复习
理解加点字 / 关键词的意思
一、核心答题原则
“语境分层解读” 原则:理解词语需兼顾 “微观语境”(词语所在句子的语法、搭配)与 “宏观语境”(段落主旨、全文主题),如《草原》中 “翠色欲流”,微观看 “欲” 表 “将要”,宏观结合草原 “辽阔碧绿” 的场景,才能完整理解 “绿色仿佛要流动起来” 的动态美,避免孤立解读。
“方法灵活适配” 原则:根据词语类型选择适配方法 —— 合成词用 “拆分组合法”(如 “悬崖峭壁” 拆为 “悬崖”“峭壁” 再组合),抽象词用 “近义词替换 + 语境验证法”(如 “洒脱” 可替换为 “自然不拘束” 再代入验证),古诗文言词用 “古今对比 + 背景关联法”(如 “宿建德江” 中 “宿” 结合 “建德江” 的地点,理解为 “住宿、停泊”),确保方法精准有效。
“主旨关联深化” 原则:六年级课文的关键词常承载文本情感或主旨(如《七律 长征》中 “不怕” 体现革命乐观主义,《桥》中 “狞笑” 凸显洪水的凶险),理解时需挖掘词语对表达主旨的作用,避免停留在字面含义,实现 “表层含义→深层内涵” 的递进。
“逻辑闭环验证” 原则:推导含义后,需通过 “代入还原”(将含义代入原句读通)、“前后勾连”(看是否与上下文情节、情感一致)、“主旨匹配”(看是否贴合文本核心)三步验证,确保含义准确无偏差。
二、重点题型 + 答题方法 + 模板
(一)基础题型:“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 / 词的意思”(现代文普通词语)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定位语境线索”—— 在词语所在句及前后句中,找提示信息(如解释性语句、情感词、动作 / 场景描写,如《狼牙山五壮士》中 “斩钉截铁” 前 “五壮士面对敌人” 的场景);
第二步:“选择解读方法”—— 根据词语类型选方法(如动词用 “动作还原法”,形容词用 “场景联想发”);
第三步:“推导多层含义”—— 先解释表层含义(词典义),再结合语境分析深层含义(情感、作用);
第四步:“验证逻辑通顺”—— 代入原句验证,确保符合上下文逻辑与情感;
第五步:“关联主旨(可选)”—— 若词语与主旨相关,简要说明其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句子与加点词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加点词:翠色欲流) 从上下文 “(微观线索,如‘小丘柔美、绿色中国画’)” 和 “(宏观线索,如‘草原辽阔碧绿’)” 可知,“翠色欲流” 表层指________(如‘绿色非常浓郁,仿佛要流动’);深层体现了________(如‘草原绿色的动态美与生机’)。代入句子,“草原到处绿色仿佛要流动”,符合作者对草原的赞美,通顺合理。这个词突出了草原的________(如‘辽阔与生机’),为后文 “蒙汉情深” 的主题做了铺垫。 从上下文 “小丘线条柔美,像不用墨线勾勒的绿色中国画”(微观线索,描写小丘的绿色形态)和 “草原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颜色”(宏观线索,展现草原的辽阔)可知,“翠色欲流” 表层指 “草原的绿色非常浓郁、鲜活,仿佛要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深层体现了草原绿色的动态美感与蓬勃生机。代入句子,“草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准确描绘出草原绿色与天际交融的壮阔,符合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与赞美,通顺合理。这个词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视觉美,更烘托出草原的辽阔与活力,为后文 “蒙汉人民在草原上友好相聚” 的温馨场景做了氛围铺垫。
《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加点词:放肆) 从上下文 “(线索,如‘洪水上涨、威胁人们安全’)” 可知,“放肆” 表层指(如‘任意妄为,毫无顾忌’);这里运用________(手法,如‘拟人’),将洪水当作________(如‘蛮横的人’)来写,深层体现了________(如‘洪水的凶险与无情’)。代入句子,“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符合当时危急的情境,凸显了老支书________(如‘临危不乱’)的品质。 从上下文 “洪水不断上涨,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部,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线索,描写洪水的危急场景)可知,“放肆” 表层指 “行为任意妄为,毫无约束”;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洪水当作 “蛮横、不顾人们安危的人” 来写,深层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无情,以及当时形势的极度危急。代入句子,“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生动刻画了洪水的嚣张气焰,与后文老支书 “镇定指挥村民过桥” 形成对比,更凸显了老支书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穷人》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加点词:非这样做不可) 从上下文 “(线索,如‘桑娜看到邻居孩子无依无靠’)” 可知,“非这样做不可” 表层指(如‘必须这样做,不能不做’);深层体现了桑娜________(如‘善良、同情穷人的本能’)。代入句子,“桑娜觉得必须把孩子抱回家”,符合她 “即使自己贫穷,也要帮助他人” 的特点,凸显了文章 “________(主旨,如‘穷人的善良与温情’)”。 从上下文 “桑娜去邻居西蒙家,发现西蒙已死,两个孩子睡在身边,无依无靠”(线索,交代桑娜抱孩子的背景)可知,“非这样做不可” 表层指 “桑娜认为必须把孩子抱回自己家照顾,没有其他选择”;深层体现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能 —— 即使自己家已经很贫穷,面对孤儿的困境,也无法袖手旁观。代入句子,“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准确传递出她内心的坚定,符合她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 的性格,凸显了文章 “即使在贫困中,穷人依然拥有真挚的善良与人间温情” 的核心主旨。
(二)变式题型:“理解加点的四字词语 / 成语的意思,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四字词语 / 成语)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拆分释义 + 整合”—— 将四字词语拆分为两个部分(如 “斩钉截铁” 拆为 “斩钉”“截铁”),分别解释各部分含义(“斩钉” 指斩断钉子,“截铁” 指截断铁器),再结合语境整合为整体含义(“形容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第二步:“语境定位分析”—— 说明词语在文中描述的对象(如人物动作、景物状态、事件氛围)及体现的特点(如 “五壮士的果断”“洪水的凶险”);
第三步:“析表达作用”—— 从 “刻画形象”(如凸显人物品质)、“渲染氛围”(如营造紧张感)、“推动情节”(如为下文做铺垫)、“凸显主旨”(如关联核心道理)四个角度分析作用;
第四步:“验证匹配度”—— 检查含义与作用是否贴合语境、主旨,确保无偏差。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句子与加点四字词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狼牙山五壮士》 “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加点词:叽里呱啦) 先拆分 “叽里呱啦”:无实义拆分,结合语境指 “(如‘敌人混乱的叫声’)”;在文中描述的是(对象,如‘敌人被石头砸中后的反应’),体现了敌人________(特点,如‘狼狈、混乱’)。这个词的表达作用是:通过描写敌人的________(如‘混乱叫声’),与五壮士的________(如‘坚定、英勇’)形成对比,凸显了五壮士________(品质,如‘英勇善战、热爱祖国’),也渲染了________(氛围,如‘战斗的激烈与我方的优势’)。 先拆分 “叽里呱啦”:该词为拟声词,无实义拆分,结合语境指 “敌人被石头砸中后,发出的混乱、惊慌的叫声”;在文中描述的是敌人面对五壮士的石头攻击时的反应,体现了敌人狼狈不堪、惊慌失措的状态。这个词的表达作用是:通过拟声词直观呈现敌人的混乱,与前文五壮士 “斩钉截铁、坚定砸石” 的英勇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五壮士英勇善战、为祖国奋勇杀敌的品质,也渲染了战斗的激烈氛围,暗示了五壮士战斗的初步胜利,为后文 “跳崖” 的悲壮结局做了铺垫。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加点词:只等闲) 先拆分 “只等闲”:“只” 指 “仅仅、只不过”,“等闲” 指 “平常、平常事”,整合后含义为 “(如‘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事’)”。在文中,这个词描述的是(对象,如‘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体现了红军________(特点,如‘乐观、无畏’)。表达作用是:开篇用 “只等闲” 奠定全诗________(基调,如‘乐观豪迈’),直接点出红军________(精神,如‘革命乐观主义’),为后文具体描写 “五岭、乌蒙” 等困难做了总起,凸显了 “________(主旨,如‘红军不怕困难、英勇无畏’)”。 先拆分 “只等闲”:“只” 表示 “仅仅、只不过”,“等闲” 表示 “平常、像平常事一样”,整合后含义为 “红军把长征中‘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仅仅看作平常的事情”。在文中,这个词描述的是红军对待长征艰难的态度,体现了红军面对困难时从容不迫、乐观无畏的特点。表达作用是:开篇以 “只等闲” 定下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不直接写 “难”,而是写 “不怕难”,直接凸显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首联的核心词,它总领全诗,为后文具体描写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等具体困难做了铺垫,让 “不怕难” 的主旨更具说服力,也展现了红军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拓展题型:“理解古诗中加点字 / 词的意思,并说说其对表达诗句情感的作用”(古诗字词)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古今义对比 + 语境适配”—— 先回忆字词的现代义,再结合古诗语境(如景物、情感、背景)调整为古义(如《宿建德江》中 “移舟泊烟渚” 的 “泊”,现代义为 “停泊”,结合 “移舟、烟渚”,古义仍为 “停泊、停靠”);
第二步:“串字词成句意”—— 将字词含义代入诗句,按现代语序调整为通顺的诗句含义,确保不改变原诗意境;
第三步:“析情感作用”—— 从 “奠定基调”(如 “愁” 奠定悲伤基调)、“凸显情感”(如 “醉” 凸显豪迈或愁苦)、“营造意境”(如 “烟” 营造朦胧意境)三个角度,分析字词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第四步:“关联诗人与背景”—— 结合诗人经历(如孟浩然的山水情怀、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或时代背景(如南宋战乱),深化对情感作用的理解。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古诗) 诗句与加点字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加点字:泊、愁) “泊” 在古诗中结合 “移舟”“烟渚”(烟雾中的小洲),指 “(如‘停泊、停靠’)”,写出了(场景,如‘小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愁” 指 “(如‘忧愁、思乡之愁’)”,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这两个字的作用是:“泊” 营造了(意境,如‘宁静又朦胧的氛围’),为 “愁” 做了铺垫;“愁” 则奠定了全诗________(基调,如‘孤寂、思乡’),凸显了诗人________(情感,如‘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 “泊” 在古诗中结合 “移舟”(划动小船)和 “烟渚”(烟雾笼罩的小洲),指 “停泊、停靠”,写出了诗人将小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的场景;“愁” 指 “忧愁、愁绪”,这里特指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愁,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核心情感。这两个字的作用是:“泊” 通过描写 “烟雾小洲边的停泊”,营造了宁静而又朦胧的夜晚氛围,为 “愁” 的产生做了场景铺垫 —— 孤寂的夜晚、漂泊的小船,更容易引发思乡之情;“愁” 则开门见山,奠定了全诗孤寂、思乡的情感基调,凸显了诗人作为 “客”(漂泊在外的人)的孤独感,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让诗句的情感更直接、更动人。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加点字:别、惊) “别” 在古诗中结合 “明月”“枝”,指 “(如‘离开、斜照’,这里指明月从树枝间斜照下来)”;“惊” 指 “(如‘惊动、惊醒’)”,描写鹊鸟被明月或清风惊动的状态。这两个字的作用是:通过 “别” 和 “惊” 的动态描写,将________(景物,如‘明月、鹊鸟’)写活,营造了________(意境,如‘夏夜的宁静又充满生机’),凸显了诗人________(情感,如‘夜行黄沙道中的愉悦与闲适’),为后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 的喜悦做了铺垫。 “别” 在古诗中结合 “明月” 与 “枝”,指 “明月从树枝间斜照下来,仿佛离开枝头”(这里 “别” 不是 “告别”,而是 “斜照、掠过” 的动态);“惊” 指 “惊动、惊醒”,描写鹊鸟被明月的光影或半夜的清风惊动,从枝头飞起的状态。这两个字的作用是:通过 “别”(明月的动态)和 “惊”(鹊鸟的动态),将原本静态的 “明月、树枝、鹊鸟” 写得富有生机,打破了夏夜的绝对宁静,营造出 “宁静中带着灵动生机” 的意境;这种灵动的场景,凸显了诗人夜行黄沙道时的轻松愉悦与闲适心境,也为后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丰收喜悦做了自然铺垫,让全诗的情感从 “闲适” 过渡到 “喜悦”,层次更丰富。
三、易错点提醒
“古今义混淆,生搬硬套”:易错点是将古诗中字词的现代义直接代入,如《宿建德江》中 “客愁新” 的 “客” 错解为 “客人”(现代义),忽略其在古诗中 “漂泊在外的人(诗人自己)” 的含义;或《西江月》中 “别枝” 的 “别” 错解为 “告别”,导致 “树枝告别” 的逻辑矛盾。
提醒:整理 “古诗高频古今异义字”(如 “客、宿、别、等闲”),标注古诗中常见含义;答题时结合诗句 “景物 + 情感” 反推,如 “客愁新” 中 “愁” 是思乡,“客” 必然与 “漂泊” 相关,而非 “普通客人”。
“拆分词语时,断章取义”:易错点是拆分四字词语,违背词语本意。
试题练习
阅读一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主要描写了 。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翠色欲流”这个词语中,“欲” 的意思是 ,这个词语写出了草原 的特点。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用“ ”画出来。
阅读二
丁香结(选文)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zhuō zhuó)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cān cēn)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5.用“√”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轻灵( ) 暴露( )
7.“参差的绿”指的是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读到这一句,我的脑海中就联想到王安石的诗句“ , ”,那雪白的花正是有了迷人的香气才更加让人难忘。
9.花儿常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选一选吗?
A.温馨 B.怀念 C.雍容华贵 D.百年好合
牡丹( ) 康乃馨( )
百合( ) 白 菊( )
(1)妇女节,我要把一束( )花送给妈妈,以此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还想对她说:“谁言寸草心, 。”
(2)菊花还有一个象征意义,被赋予凌霜不屈的形象。“ , ”这句诗说明重阳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
10.请概括本段文章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
①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博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②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 )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③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尤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④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⑤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⑥我也凑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⑦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⑧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⑨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⑩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析语言。
①补充动词:从我们肩膀上( )过来。
②解释加点的字:鏖战尤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说“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四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④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⑤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⑦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⑧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怒吼——( ) 惊恐——( )
奸笑——( ) 爱戴——( )
1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势不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拥我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划出文中的拟人句。
16.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运用了 和 修辞手法,突出了 。
17.山洪来临,村民们惊慌失措时,老支书的表现怎样?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五
①“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②“哦?什么时候?”
③“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⑥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 桑娜
⑦你瞧 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18.读句子,给加点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 )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
19.展开想象,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1)“你知道吗?”桑娜 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2)他 说:“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0.给文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1.“桑娜沉默了。”她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句中,“熬”字(多选)( )
A.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
B.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
C.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D.表明渔夫打肿脸充胖子,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阅读六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声,敌人纷纷滚入深谷。
23.请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 。
24.从选段中加点的“抢前一步”“夺过”,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宝玉的 。从加点的“猛地举起”“砸”,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宝玉的 。
25.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得非常 ,充分体现了 。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及详解
阅读一
草原小丘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骏马和大牛对草原美景的陶醉,侧面烘托出草原的魅力
将要 颜色翠绿,仿佛要流淌出来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解析】这段文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壮美与宁静。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小丘的柔美线条比作中国画,赋予骏马和大牛以人的情感,使草原的景色跃然纸上。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草原的辽阔壮丽,又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整体上,这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写景散文,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可知,具体描写了草原小丘柔美的线条、如画的翠绿景色;
结合“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可知,着重写了这种美景带给人的惊叹、舒服的感受,以及连动物都沉醉其中的状态。
故这段话主要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动物像人一样有情感和动作,画面更鲜活。通过动物沉醉其中的样子,侧面衬托出草原景色极其美丽迷人,令人陶醉。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
根据所学可知,“欲”在词语中表示“将要、快要”的意思。 “翠色欲流”整体形容绿色非常浓、非常鲜亮,浓郁得好像快要流淌出来一样。因此,这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草原绿色极其鲜亮、浓郁、充满生机(仿佛要流动)的特点。
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题干要求找出能体现“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这种感受的具体景色描写。
文中“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人的感受,表现了人被美景吸引而产生的舒服和惊叹;“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通过动物的沉醉侧面烘托出景色的迷人。这两句是“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具体表现,故画出这两句。
阅读二
zhuō cēn
笨拙 遮掩
错落的枝叶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C A D B 康乃馨 报得三春晖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作者描述了自己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三棵白丁香的景象,也照耀着自己的文思与梦想。
【解析】这段描写丁香花的文字颇具诗意,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对丁香的喜爱。文中以“积雪”喻花,将视觉的莹白与嗅觉的芬芳巧妙融合,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意境。作者通过“文思和梦想”的点睛之笔,赋予丁香以精神寄托的象征意义。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散文的流畅。特别是在描写花簇时运用“小而不单薄”的辩证表达,展现出观察的细致入微。整体营造出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情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
5.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拙”是多音字,读音有zhuō和zhuó,zhuō的意思是笨、不灵巧,zhuó用于古汉语中的谦辞,现代汉语中不常用。
“参”是多音字,读音有cēn、cān、shēn,cēn用于“参差”,表示长短、高低等不一致,cān的意思是加入、参考、进见等,shēn指一种可入药的草本植物。
“笨拙”的读音是bèn zhuō,意思是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
“参差”的读音是cēn cī,意思是不整齐、不一致。
6.本题考查反义词。
“轻灵”指轻快灵巧。文中“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一句中,“不那么浑浊笨拙”与“轻灵”形成对比,因此“轻灵”的反义词是“笨拙”。
“暴露”指显露出来,让外界看到。文中“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中,“遮掩”有遮蔽、掩盖的意思,与“暴露”意思相反,因此“暴露”的反义词是“遮掩”。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提到“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这里的“莹白”指的是丁香花的颜色,而花的下方通常是叶子,且“参差”形容不整齐的样子,符合叶子生长时长短、疏密不一致的状态,因此“参差的绿”所指的是丁香花错落的枝叶。
8.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诗出自王安石的《梅花》,意思是远远望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隐隐约约的香气传来。
文段中用“积雪”比喻丁香花的洁白,同时以“香气直透毫端”点出其香气,突出了丁香花白似雪却有芬芳的特点;而《梅花》中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样以“雪”喻花的洁白,又通过“暗香”点明其香气,二者都将花的洁白与独特香气结合,营造出相似的意境,因此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和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A.温馨:指温暖、亲切、柔和的氛围或感觉,给人以舒适、惬意的感受。
B.怀念:指对过去的人或事物深切地思念、想念,带有一定的情感寄托。
C.雍容华贵:形容人或事物气度文雅从容,外表华丽高贵,具有庄重而富有的气质。
D.百年好合:通常用于祝福婚姻或情谊长久美满,寓意双方能和睦相处、相伴一生。
牡丹:牡丹花朵硕大饱满,花色艳丽丰富,花型端庄大气,在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展现出高雅庄重、富丽堂皇的气质,符合“雍容华贵”的特点。故选C。
康乃馨:康乃馨的花色柔和淡雅,花型温婉端庄,常被用来表达对亲人的关爱、感激与祝福,尤其在表达母爱时最为常见,传递出温暖的情感,与“温馨”的含义相符。故选A。
百合:“百合”二字有“百事和合”之意,其花型纯净优雅,花色洁白无瑕,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中经常出现,象征着婚姻美满、家庭和睦、长久相伴,因此代表“百年好合”。故选D。
白菊:白菊颜色素净洁白,给人以肃穆、沉静之感,常被用于悼念、缅怀逝者的场合,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之人的思念与追怀,所以象征“怀念”。故选B。
(1)康乃馨的象征意义是温馨,常被用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感激与祝福,与妇女节向妈妈传递情感的场景高度契合,故填“康乃馨”。书写时注意“报”“晖”的正确写法。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是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再来欣赏菊花。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赏菊是其重要习俗之一,这句诗直接点明了在重阳日赏菊的活动,体现了菊花与重阳节的紧密关联。同时,菊花在秋季开放,迎霜而绽,本身就带有凌霜不屈的象征意义,而重阳赏菊的风俗也让这种文化意象更加深入人心,既展现了节日传统,也呼应了菊花坚韧的品格。
阅读三
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
探 尽兴,畅快。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志趣的相投,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解析】《竹节人》通过一堂课堂小插曲,生动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和对游戏的热爱,同时也刻画出老师在人性化一面的可爱形象。文章情节紧凑,语言幽默风趣,如老师“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的描写,不仅还原了现实场景,也让人物饱满立体。结尾处学生“心满意足”的一笑,将矛盾化解为温情,隐含了宽容与理解的人性主题,全篇充满情感张力与细腻描绘。
1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上课时,“我们”沉迷玩竹节人,把课本当屏风掩护。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文章第④至⑧自然段提到下课后,“我们”溜到办公室窗外,想找回竹节人,却看到老师正全神贯注玩着没收的竹节人,和我们玩时一样着迷。可见老师没收竹节人,自己又偷偷玩,实在是件趣事,这也体现出师生间有趣的互动。
故可概括为:老师没收学生的竹节人,自己却偷偷在办公室玩竹节人。
12.本题考查的是补充句子和分析词句含义。
①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第②自然段“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可知,后面的同学是想从后面探过身体看清楚他们玩竹节人,因此用“探”字最为恰当,既符合动作的特征,又传达了好奇的心理。
②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我们”制作的竹节人之间“鏖战尤酣”,表明竹节人“战斗”正激烈,双方都沉浸在这场 “战斗”中,玩得畅快淋漓,突出了竹节人游戏的趣味性,让读者感受到孩子们玩竹节人时的投入和欢乐。
故“鏖战尤酣”中“酣”意思是“尽兴,畅快”。
③文章第③和④自然段提到“我们”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眼巴巴看别的同学玩得欢,所以心里产生了“小小的怨恨和沮丧”。文章第⑦自然段提到当看到老师在办公室全神贯注地玩没收的竹节人,“我们”意识到老师并非是故意破坏“我们”的快乐,而是同样被竹节人的魅力所吸引。
故第⑩自然段“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这言外之意是,“我们”理解了老师,师生之间对竹节人的喜爱产生了共鸣,之前因竹节人被没收而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阅读四
咆哮 惊慌 狞笑 拥戴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形容人群拥挤。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比喻 拟人 洪水的凶猛
表现:老支书站在没腿深的水里,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可以看出:老支书十分镇定,极具威严与担当。
【解析】这篇短文开篇以暴雨倾盆渲染紧张氛围,山洪如野马狂奔,形象写出其凶猛。村庄被惊醒后人们的慌乱与木桥的唯一形成鲜明对比,死亡逼近的危机感强烈。而老汉站在木桥前如一座山,为后文他的英勇无畏、镇定指挥等情节做了有力铺垫,短短篇幅将灾难场景与人物形象初步勾勒清晰,引人入胜且极具张力。
13.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怒吼”:形容人因愤怒而大声呼喊。
在第②自然段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咆哮”一词将山洪拟人化。就好像山洪是一个愤怒的人,在大声地怒吼。故“怒吼”的近义词是“咆哮”。
“惊恐”:惊慌害怕。
在第③自然段“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惊慌”意思是害怕慌张,文中人们面对突然到来的洪水,内心充满了害怕和慌张,故“惊恐”的近义词是“惊慌”。
“奸笑”:阴险地笑。
在第⑤自然段“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意思是凶恶地笑,洪水在这里被拟人化,带着一种凶恶的、令人恐惧的笑,故“奸笑”的近义词是“狞笑”。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
在第⑦自然段“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拥戴”意思是拥护推戴,文中表明全村人对老汉是尊敬并且拥护的,故“爱戴”的近义词是“拥戴” 。
1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中第②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咆哮”一词将山洪拟人化,赋予它人的行为,同时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狂奔,形象地描绘出山洪来势汹汹、速度极快、声音和力量极大的状态,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人感觉无法阻挡。所以“势不可当”的意思是: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文中第③自然段,“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种突发的洪水情况让人们陷入了惊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在这种恐慌的情绪下,一百多号人都想要赶紧逃离危险,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跑去,没有秩序,每个人都想往前挤,都想尽快到达安全的地方,所以“你拥我挤”的意思是:形容人群拥挤。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能力。
文中第②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咆哮” 一词将山洪拟人化,赋予它人的行为,这句话突出了山洪暴发时的声音之大,洪水的来势凶猛和不可阻挡。
文中第③自然段:“村庄惊醒了。”,“惊醒”本是人才有的行为动作,这里将村庄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体现出雨势突然变大、山洪来袭时那种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村庄仿佛像人一样从沉睡中一下子被惊醒,渲染出紧张危急的氛围。
文中第③自然段:“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里赋予洪水“跳舞”的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好像洪水是一个有着恶意的舞者,在路面上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威力,体现出洪水的汹涌和危险。
文中第⑤自然段:“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声”是人才会发出的声音,这里把“洪水”当作有生命、能发声的人来写,通过这样的拟人手法,让整个场景更具恐怖感,仿佛死亡和洪水正带着恶意、带着得意的嘲笑慢慢靠近人们,进一步烘托出人们所面临的绝境,强化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16.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能力。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句话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咆哮” 一词将山洪拟人化,赋予它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修辞。 这句话突出了山洪暴发时的声音之大,洪水的来势凶猛和不可阻挡。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仔细阅读文本,找到描写老支书表现的语句,重点关注他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分析老支书的特点。 从第⑦⑧自然段可知,老支书“站在没腿深的水里”“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站”这个动作体现出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没有被洪水和村民的慌乱影响。“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展现出他的威严和镇定,能在混乱的局面中稳住自己。“他像一座山”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明老支书在村民惊慌失措时就像一座坚实的山一样,是村民的依靠,从中可以看出老支书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有威严,是村民的主心骨,在危险面前能够担当起领导的责任。
示例: 表现:老支书站在没腿深的水里,脸上淌着雨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从中可以看出老支书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是村民的主心骨,有着威严的领导力。
阅读五
可能 担忧
轻声地 着急地
“ ? ? , ?” “ , 。” 。
示例:桑娜在想是否可以向丈夫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丈夫会怎么想,他愿
意吗?
ABC
【解析】这段文字选自《穷人》,通过渔夫和桑娜的对话,展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善良。桑娜告知邻居西蒙去世的消息,渔夫得知后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孩子,体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担当与温情。文中细腻的对话和动作描写,如“皱起眉”“搔搔后脑勺”,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坚定决心。结尾桑娜拉开帐子的细节,暗示孩子已被悄悄接来,凸显了这对夫妇默默奉献的品质。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讴歌了劳动人民在苦难中相互扶持的高尚品格。
18.本题考查近义词。
(1)“大概”在这里表示推测,指不十分精确的估计。近义词有:或许、可能、大约。
(2)“忧虑”在句中指渔夫因事情而内心不安、发愁。近义词有:忧愁、担忧、焦虑。
1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1)桑娜要告知西蒙去世的消息,此事沉重,她的语气应带着悲伤与低沉,需用词语体现这种情绪状态。
示例:“你知道吗?”桑娜悲戚地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2)渔夫此时已下定决心要救孩子,话语中满是不容耽搁的急切,需用词语体现这份果断与焦灼。
示例:他急切地说:“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0.本题考查表达符号。
第⑥段是渔夫对桑娜的问话,属于直接引语,需用双引号标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均为疑问语气,句末用问号;“你怎么啦”后接称呼“桑娜”,句子未完结,用逗号停顿,结尾“桑娜”后同样表疑问,用问号。答案是“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第⑦段“你瞧”是桑娜说话时的语气停顿,用于引起对方注意,用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他们在这里啦”是桑娜告知渔夫孩子位置的陈述性内容,语气平和且是完整表述,句末用句号收尾。整体用双引号标注,因为这是桑娜的直接对话内容。最后“桑娜拉开了帐子”用句号收尾。答案是“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2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需结合桑娜善良的性格与情境,围绕对西蒙的同情、对孩子的担忧及对渔夫的顾虑来写,体现她内心的纠结——既想救孩子又怕加重家庭负担。
示例:桑娜在想:西蒙就这么去了,孩子咋办?抱回家吧,渔夫挣口饭不易;不抱,孩子咋活?罢了,总能熬的,等会儿跟他好好说。
22.本题考查分析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A.从第④段“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可知,渔夫清楚收养孩子会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添负担,但他仍坚持要救孩子,“熬”字体现他愿承担这份苦。
B.结合第④段他面对“邻居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幼童”的困境,没有退缩反而决定承担,可见其坚强。
C.桑娜此前已因同情孩子陷入纠结,渔夫的“熬”是为了救下孩子,与桑娜的善良呼应,体现他关心他人的心灵。
D.第④段中渔夫“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还主动提出“得把他们抱来”,并非虚言,“熬”是他直面困难的决心。
故选ABC。
阅读六
23.英勇杀敌
24.机智果断 誓死杀敌
25.比喻 密集、迅猛 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解析】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抗敌的场景,通过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展现了壮士们的英勇无畏。马宝玉的果断行动和指挥才能凸显了战士的英勇与智慧。画线句的比喻将石头比作雹子,形象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壮士们的决心。整体上,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成功塑造了英雄形象,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
23.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定。
选段描述五壮士登上狼牙山顶峰后,用石头猛烈攻击敌人的场景。关键词为“顶峰”“用石头砸”,标题需简洁概括核心事件,“顶峰歼敌”或“英勇杀敌”均能体现地点与战斗方式。
24.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
句子中的“抢前一步”“夺过”写出了马宝玉抢先阻止战友使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可能用于同归于尽),体现他保护战友的自我牺牲精神。
“猛地举起”“砸”体现动作迅猛有力,展现他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英勇战斗的决心。
2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对句子的理解。
画线句将石头比作“雹子”,运用比喻修辞,突出石头砸下的密集程度和迅猛力度。
“带着决心”“带着仇恨”说明这一描写不仅展现战斗场面,更强调五壮士保卫家国的坚定意志和英勇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