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专题05:联系上下文补写内容(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专题05:联系上下文补写内容(期中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19: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复习
联系上下文补写内容
一、核心答题原则
“语境逻辑闭环” 原则:补写内容需紧扣上下文的情节发展(如《桥》中 “洪水逼近→补写老支书的指挥语言”)、场景氛围(如《草原》的温馨、《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形成 “前文铺垫→补写内容→后文呼应” 的逻辑链条,避免出现情节断层或氛围冲突。
“人物特质匹配” 原则:补写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需与人物的身份(如老支书的沉稳、桑娜的善良)、性格(如五壮士的英勇、邱少云的坚毅)高度一致,例如补写 “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需体现她 “善良与担忧交织” 的特质,而非 “冷漠或无所谓”。
“主旨深度呼应” 原则:补写内容需间接或直接凸显文本主旨(如《金色的鱼钩》的 “舍己为人”、《丁香结》的 “豁达面对困境”),避免补写无关细节,确保补写内容为深化主旨服务,符合六年级 “从文本细节到核心思想” 的迁移要求。
“语言风格适配” 原则:根据文本类型调整语言风格 —— 革命故事(如《狼牙山五壮士》)语言需庄重、有力;散文(如《草原》)语言需优美、抒情;说明文(如《故宫博物院》)语言需客观、准确;古诗补写需贴合诗意,避免现代口语化表达。
二、重点题型 + 答题方法 + 模板
(一)基础题型:补写人物的语言 / 心理 / 动作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定位触发情境”—— 从上下文找出导致人物产生语言 / 心理 / 动作的关键事件(如 “桑娜发现邻居西蒙去世”“老支书看到洪水吞没木桥”);
第二步:“分析人物特质”—— 结合前文对人物的刻画(如 “桑娜的善良”“老支书的临危不乱”),确定人物的情绪(如愧疚、坚定、焦急)或行为逻辑(如 “优先保护群众”“默默承担责任”);
第三步:“补写具体内容”——
补写语言:用 “XX(人物)说:‘……’” 格式,语言需符合人物身份,包含 “关联前文事件” 与 “暗示后文行动” 的信息(如补写老支书的话,需提 “洪水危险”,也要提 “按顺序过桥”);
补写心理:用 “XX(人物)心里想:‘……’” 格式,心理活动需体现 “矛盾 / 坚定 / 愧疚” 等复杂情绪,避免单一化(如桑娜的心理需包含 “想救孩子” 与 “担心丈夫责怪” 的矛盾);
补写动作:聚焦 “细节动作”(如 “攥紧拳头”“擦去眼泪”),体现人物情绪或品质,避免笼统表述(如 “五壮士跳崖前的动作,需体现‘英勇不屈’”);
第四步:“验证逻辑与主旨”—— 将补写内容代入原文,检查是否符合人物特质、推动情节发展、呼应主旨,确保无逻辑矛盾。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补写情境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穷人》 桑娜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丈夫渔夫回来了,桑娜紧张地站在门口,心里想:“________” 桑娜心里又紧张又愧疚,想:“(关联前文:提到‘抱回孩子、家庭贫困’;体现矛盾:‘想救孩子又怕丈夫责怪’),他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觉得我多事啊?可是(体现善良:‘孩子不能没人管’),希望他能理解我……” 桑娜心里又紧张又愧疚,想:“我没跟他商量就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我们家已经够穷了,五个孩子都快养不活,再添两个,他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觉得我太冒失了?可是那两个孩子多可怜啊,西蒙不在了,没人照顾他们,总不能看着他们冻死饿死吧?就算他责怪我,我也不能把孩子送回去…… 希望他能明白我的心思,能可怜可怜这两个孩子。”
《桥》 洪水越来越大,木桥开始摇晃,老支书看到有村民慌乱地想插队过桥,他沙哑地喊道:“________” 老支书眉头紧锁,沙哑地喊道:“(关联前文:提到‘洪水危险、木桥不结实’;体现指挥:‘按顺序、照顾老人小孩’)!大家别慌,(体现担当:‘我在后面守着’),只要按顺序走,咱们都能过去!” 老支书眉头紧锁,一手抓住摇晃的桥栏,沙哑地喊道:“都别挤!按顺序来!老人和小孩先过,年轻人跟在后面!这桥禁不住这么乱挤,再慌就全完了!” 他顿了顿,又提高声音:“大家别慌,我在后面守着,绝不会落下一个人!快,动作快点!”
《我的战友邱少云》 邱少云被敌人的燃烧弹引燃身体,火苗越来越大,他咬紧牙关,心里想:“________” 邱少云忍着剧痛,心里坚定地想:“(关联前文:提到‘潜伏任务、不能暴露目标’;体现坚毅:‘宁愿牺牲也不违反纪律’),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体现决心:‘就算烧死也绝不动一下’)!” 邱少云感觉火苗像无数根针在扎自己的身体,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他咬紧牙关,指甲深深掐进泥土里,心里坚定地想:“不能动!绝对不能动!只要我动一下,潜伏的位置就会暴露,战友们的生命就会有危险,这次战斗也会失败!为了整个部队,为了革命胜利,就算被烧死,我也绝不能挪动一寸地方!坚持住,邱少云,你能行!”
(二)变式题型:补写景物 / 场景过渡(含环境描写)
1. 【答题方法】
第一步:“梳理前后场景”—— 明确前文描写的场景(如 “草原的白天”“狼牙山的白天战斗”)与后文要描写的场景(如 “草原的夜晚”“狼牙山的黄昏跳崖”),确定场景的 “时间 / 空间 / 氛围” 差异(如 “白天热闹→夜晚宁静”“战斗激烈→氛围悲壮”);
第二步:“确定过渡逻辑”—— 根据差异选择过渡角度:
时间过渡:用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 等时间词衔接(如补写《草原》“白天→夜晚” 的过渡,需提到 “太阳落山”);
空间过渡:用 “从 XX 到 XX” 等方位词衔接(如补写《故宫博物院》“太和殿→中和殿” 的过渡,需提到 “从太和殿向北走”);
氛围过渡:用 “景物细节”(如 “风声、灯光”)衔接(如补写《开国大典》“白天典礼→夜晚游行” 的过渡,需提到 “路灯亮起、烟花绽放”);
第三步:“补写细节与情感”—— 加入 “视觉 / 听觉 / 嗅觉” 细节(如 “草原夜晚的星光、马头琴声”),并贴合文本情感(如《草原》的温馨、《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
第四步:“验证衔接自然度”—— 将补写内容代入原文,检查是否流畅连接前后场景,是否符合文本氛围。
2.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补写情境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草原》 前文写 “草原的白天,作者与蒙古族同胞骑马、唱歌”,后文要写 “草原的夜晚,大家围着篝火联欢”,补写过渡场景:“________” (时间过渡,如 “夕阳渐渐沉到草原尽头”),白天喧闹的草原慢慢安静下来,(景物细节,如 “远处的蒙古包亮起了点点灯光,马头琴声从帐篷里飘出来”),空气中飘着________(嗅觉细节,如 “奶茶的清香”),蒙古族同胞们已经在蒙古包前搭起了篝火,________(暗示后文,如 “等着我们一起联欢”)。 夕阳渐渐沉到草原尽头,把天边的云彩染成了橘红色,白天里奔跑的骏马回到了马圈,喧闹的草原慢慢安静下来。远处的蒙古包一盏盏亮起了点点灯光,像散落在草原上的星星,悠扬的马头琴声从最大的那顶蒙古包里飘出来,温柔地回荡在草原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奶茶清香和烤羊肉的味道,蒙古族同胞们已经在蒙古包前的空地上搭起了熊熊燃烧的篝火,火苗跳动着,像在热情地招手,等着我们一起围着火炉唱歌、跳舞。
《狼牙山五壮士》 前文写 “五壮士在顶峰歼灭敌人”,后文要写 “五壮士跳崖”,补写过渡场景:“________” 敌人的进攻终于停止了,山顶上只剩下________(景物细节,如 “残破的石头、硝烟的味道”),五壮士看着________(关联前文,如 “山下群众和主力转移的方向”),脸上露出了________(神态细节,如 “欣慰的笑容”)。突然,远处传来敌人的叫喊声,________(暗示后文,如 “他们知道敌人又要上来了,没有退路了”)。 敌人的进攻终于停止了,山顶上到处是残破的石头和敌人丢弃的武器,硝烟的味道还弥漫在空气中,呛得人忍不住咳嗽。五壮士靠在岩石上,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血迹,远远看着山下群众和主力转移的方向,看不到敌人的追兵,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他们知道,掩护任务完成了。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敌人越来越近的叫喊声,“抓活的!别让他们跑了!” 五壮士互相看了一眼,眼神坚定 —— 他们知道,敌人又要攻上来了,山顶没有退路,他们绝不会当俘虏!
(三)拓展题型:补写故事的结尾 / 情节细节(含古诗意境补写)
1. 【答题方法】(故事结尾 / 情节细节)
第一步:“把握情节走向”—— 根据前文情节(如 “老班长用鱼钩钓鱼喂战士”“桑娜等待丈夫反应”),预判情节的 “合理结局”(如 “老班长牺牲”“丈夫同意收养孩子”)或 “关键细节”(如 “老班长最后一次钓鱼”“桑娜向丈夫解释”);
第二步:“紧扣人物品质与主旨”—— 补写内容需体现人物品质(如老班长的 “舍己为人”),并呼应主旨(如 “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避免 “强行圆满” 或 “偏离主题”(如《金色的鱼钩》结尾不能写 “老班长活了下来”,需符合 “牺牲” 的悲壮主旨);
第三步:“加入细节描写”—— 用 “环境、动作、神态” 细节增强感染力(如补写老班长牺牲的细节,需提到 “手中紧攥的鱼钩”“战士们的眼泪”);
第四步:“升华情感”—— 结尾可加入 “人物感悟” 或 “象征意义”(如 “战士们珍藏鱼钩,传承精神”),深化主旨。
2. 【答题方法】(古诗意境补写)
第一步:“理解古诗原意”—— 翻译古诗,把握核心意境(如《宿建德江》的 “孤寂思乡”、《西江月》的 “乡村夏夜闲适”);
第二步:“补充意象与细节”—— 加入古诗中未直接描写但符合意境的意象(如《宿建德江》可补写 “渔火、虫鸣”),用 “视觉 / 听觉 / 触觉” 细节丰富画面(如 “江风吹过脸颊的凉意”“远处渔船上的灯火”);
第三步:“贴合诗人情感”—— 补写内容需传递诗人的核心情感(如 “思乡”“喜悦”),避免加入与情感矛盾的细节(如《宿建德江》不能补写 “热闹的歌声”,需符合 “孤寂” 意境)。
3. 结合课文示例与模板
课文名称 补写情境 答题模板 具体答案示例
《金色的鱼钩》 补写 “老班长牺牲后,战士们埋葬老班长” 的情节细节:“________” 战士们含着眼泪,小心翼翼地________(动作细节,如 “把老班长的遗体抬到山坡上”),山坡上开满了________(环境细节,如 “黄色的野花”),像________(象征意义,如 “老班长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老班长手中紧攥的鱼钩________(细节,如 “取下来,用布擦干净”),心里默默想:“________(升华情感,如‘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不辜负您的期望’)。” 战士们含着眼泪,谁也说不出话,小心翼翼地把老班长的遗体抬到山坡上 —— 那里能看到远处的大部队行军的方向。山坡上开满了黄色的野花,在风里轻轻摇晃,像老班长生前温和的笑容,也像他默默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一名小战士轻轻取下老班长手中紧攥的鱼钩,那鱼钩已经被磨得发亮,上面还沾着一点点鱼汤的痕迹,他用干净的布仔细擦干净,放进贴身的口袋里。战士们对着坟墓深深鞠躬,心里默默想:“老班长,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找到大部队,完成任务,不辜负您用生命换来的希望!”
《宿建德江》(古诗意境补写) 补写 “移舟泊烟渚” 后的具体场景:“________” 小船轻轻停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视觉细节,如 “江水泛着淡淡的月光”),远处的岸边(听觉细节,如 “传来几声虫鸣,偶尔有渔火闪过”)。诗人坐在船头,(动作细节,如 “双手抱膝,望着远方的天空”),心里涌起(情感,如 “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知道家乡的亲人现在________(联想,如 “是否也在望着同一轮明月”)。 小船轻轻停靠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江水被天上的明月染成了淡淡的银色,微风拂过,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把月光揉成了碎银。远处的岸边没有灯火,只有几声稀疏的虫鸣,偶尔有一艘渔船从江面上划过,渔火一闪,又很快消失在烟雾里,像一个模糊的梦。诗人坐在船头,双手抱膝,没有说话,只是望着远方漆黑的天空 —— 那里看不到家乡的方向,心里却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知道家乡的父母现在是否也在望着这同一轮明月,是否在牵挂着漂泊在外的自己。
三、易错点提醒
“补写内容脱离人物特质”:易错点是补写《桥》中老支书的语言时,写 “大家别挤,快跟我跑!”,体现出 “慌乱”,违背老支书 “临危不乱、沉稳指挥” 的特质;或补写桑娜的心理时,写 “反正丈夫会同意,我不怕”,忽略她 “善良又担忧” 的矛盾心理。
提醒:补写前先 “回顾人物过往”,在文中圈出描写人物品质的语句(如 “老支书一直镇定指挥”“桑娜常担心家庭贫困”),确保补写的语言 / 心理 / 动作与这些品质一致,避免 “人设崩塌”。
“补写细节偏离主旨”:易错点是补写《金色的鱼钩》时,详细描写 “战士们如何找到大部队”,脱离 “老班长舍己为人” 的主旨;或补写《丁香结》的过渡场景时,堆砌 “花草颜色”,不关联 “豁达面对困境” 的主旨。
提醒:补写时多问自己 “这个细节能体现人物什么品质?能深化什么主旨?”,只保留与 “品质、主旨” 相关的细节,比如补写老班长的情节,需围绕 “鱼钩的象征意义”“战士们的传承”,而非无关的行军细节。
“逻辑矛盾,与前后文冲突”:易错点是补写《狼牙山五壮士》的过渡场景时,写 “五壮士看到主力还没走远,决定继续掩护”,但前文已写 “掩护任务完成”,导致逻辑矛盾;或补写《穷人》时,写 “桑娜把孩子送回去”,与后文 “丈夫同意收养” 冲突。
提醒:补写前用 “箭头” 梳理情节逻辑(如 “掩护任务完成→敌人逼近→选择跳崖”),确保补写内容在 “箭头之间”,不超前、不滞后,补写后通读前后文,检查是否有冲突。
“语言风格不匹配”:易错点是补写革命故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时,用 “哎呀,好疼啊!” 等口语化表达,违背 “庄重、坚毅” 的风格;或补写古诗意境时,用 “远处有路灯亮着” 等现代事物,破坏古诗的 “古典意境”。
试题专练
阅读一
①在我住了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②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仔细阅读文章片段,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这句话中的“檐前积雪”指的是 ,这里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文中引用了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李璟描写丁香的诗句,请你将这两句诗补充完整:“芭蕉不展丁香结, 。”“ ,丁香空结雨中愁。”
4.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④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⑤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5.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花的想象来源于生活,请说说你对选 文第4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 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想象奇特,并综合运用了 和 等修辞手法。
阅读三
捐髓救母的少年
“帅帅,我亲爱的儿子,现在妈妈身体里流淌的不仅仅是你的血液,更是你对妈妈无尽的爱。这种爱将伴随着妈妈的生命旅程,永远温暖着妈妈的心。妈妈今生因为有你而无怨无悔!我亲爱的儿子,如果生命可以延续,如果还有来生,我一定还要做你的妈妈……”这是一位母亲写给12岁儿子的一篇博客。这位母亲名叫邵丹,是一个急性白血病患者。这篇博客里记录了她和儿子共同走过的那段难忘岁月。一个多月以来,邵丹和儿子邵帅的故事牵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邵帅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邵丹相依为命,为了生计,邵丹只得将邵帅托付给母亲照顾,只身闯荡北京。打拼多年,邵丹终于在北京找了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然而好最长,2009年6月,邵丹突然双腿浮肿,身体每况愈下,经过骨髓穿刺检查,被诊断出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得知这个结果, 邵丹如遭五雷轰顶。然而邵帅中考在即,为了不影响一向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的儿子参加考试,她只能嘱咐母亲对儿子隐瞒着自己的病情。可是,细心的邵帅却早已从姥姥的神情中猜到了一切。远在800多千米外的邵帅开始日夜牵挂母亲的病情,再也无心应考,最终与理想的中学失之交臂。
在邵帅的一再央求下,姥姥为邵帅办理了休学手续,带着外孙赶赴北京。见到憔悴的母亲后,邵帅失声痛哭。看着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这个12岁的孩子一夜间长大了。做饭、送饭、洗衣服,为妈妈按摩、擦洗,邵帅成为妈妈的保护者。原本怕黑的他,每天独自奔波在香山的暂住所与道培医院之间。披星戴月,再也没有恐惧。
尽管邵丹在儿子与母亲的支持下顽强不息,但病魔依旧每天侵蚀着她的身体。死神步步紧逼,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成为唯一的希望。听到这个消息邵帅坚持为母亲做了配型试验,母子配型成功后,他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骨髓挽救母亲的生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岁少年捐髓救母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市民和网友。好心人不断为他们筹集费用。终于,2010年2月12日,邵丹被推进了无菌舱,准备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2010年2月24日,邵帅为母亲捐献骨髓,手术成功。他骄傲地说:“以前我身体里流的是妈妈的血,现在妈妈身体里流的是我的血!”
10.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内。
(1)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
(2)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
(3)指擦肩面过。形容当面错过失去好机会。( )
11.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说,儿子给相依为命的母亲献骨髓本就是一件平常事,不值得如此宣扬,你对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开头是邵丹写给儿子邵帅的博客,只要看过的人就会唏嘘不已,感叹不已,一时间跟帖无数。
(1)请以邵帅的口吻写一个跟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一位有爱心的人的口吻写一个跟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四
一个女孩毫无道理地被老板炒了鱿鱼。
中午,她坐在单位喷泉旁边的一条长椅上黯然神伤,她感到她的生活失去了颜色,变得黯淡无光。这时她发现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后咯咯地笑,她就好奇地问小男孩,你笑什么呢?
“这条长椅的椅背是早晨刚刚漆过的,我想看看你站起来时背是什么样子。”小男孩说话时一脸得意的神情。
女孩一怔,猛地想到:昔日那些刻薄的同事不正和这小家伙一样躲在我的身后想窥探我的失败和落魄吗?我决不能让他们的用心得逞,我决不能丢掉我的志气和尊严。
女孩想了想,指着前面对那个小男孩说,你看那里,那里有很多人在放风筝呢。等小男孩发觉到自己受骗而恼怒地转过脸时,女孩已经把外套脱了拿在手里,她身上穿的鹅黄的毛线衣让她看起来青春漂亮。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
生活中的失意随处可见,真的就如那些油漆未干的椅背在不经意间让你苦恼不已。但是如果已经坐上了,也别沮丧,以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面对,脱掉你脆弱的外套,你会发现,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1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短语或词语。
被老板炒了鱿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波浪线画出与文中画线部分相互照应的句子。
18.小男孩想看到女孩 ,实际上是想看到女孩 ,以此来取笑失意的女孩。但是失意的女孩却脱掉了被油漆玷污的外套,也就脱掉了 ;她让男孩看到了“青春漂亮的鹅黄色的毛衣”,实际上是让男孩看到自己 。
19.“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面对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五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②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1.第②段主要介绍了故宫的 和建筑风格。
22.结合片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有六百年的历史。( )
(2)故宫有四座城门:南边神武门,北边午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 )
23.片段中多处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如“十米多”“七十二万平方米”“七十多座”等,这样表达是为了 。
24.片段最后一句说明了故宫的建筑有 、 、 的风格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故宫的 。
阅读六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25.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 (以 已) (佩 折) 服
(竟 竞) 然 倒(像 向) 是
26.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在文中用曲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28.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详解
阅读一
1.形状:十字小白花、形成一簇、开满一树;颜色:莹白、紫色;
气味:香气直透毫端。
白色的丁香花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丁香花的洁白无瑕和繁茂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丁香花的美丽和魅力。
3.同向春风各自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
4.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给人一种梦幻、迷离的感觉,就如同印象派的画作。丁香与微雨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美,因此作者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解析】文章通过对窗前白丁香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白丁香不仅在形状、颜色、气味上独具特色,还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中,丁香的莹白和紫丁香在微雨中的模糊,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朦胧美。引用古人诗句,引发无限遐想,寄托了情感的共鸣。整个描写感性细腻,语言富有色彩和韵律,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情感意境。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可以概括出丁香在形状方面的特征是“十字小白花、形成一簇、开满一树”。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和文章第②段句子“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可以概括出丁香在颜色方面的特征是“莹白、紫色”。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可以概括出丁香在气味方面的特征是“香气直透毫端”。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第①段句子“在我住了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可知作者将“白色的丁香花”比作“檐前积雪”,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色雪白、花开繁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愉悦心情 。
3.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书写时注意“愁”“传”“信”的正确写法。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②段引用了李商隐和李璟的诗句,作者由表现愁绪的诗句联想到自己曾目睹的摇曳在细雨中的丁香。“渗”“模糊”写出了雨中丁香紫色和莹白交融的朦胧、妩媚之美,清晰细腻。作者把微雨和丁香联系在一起,使象征着愁怨的丁香花更加动人,更具有韵味。在细雨迷蒙中,丁香花显得格外妩媚,其线条模糊,颜色渗透,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这种美感与微雨的朦胧、柔和相互映衬,使得丁香花在微雨中更加显得娇美动人。同时,丁香花的香气也在微雨中更加浓郁,让人沉醉其中。因此,作者认为丁香和微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阅读二
花在自然界完成四季循环,花开花落,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花是人类情感的寄托,是亲友间表达心意的礼品,是婚礼的装饰,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悼念。
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
花在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比喻 拟人
【解析】本文以第一人称描绘花的形象,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等,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展现花从孕育到凋谢的生命历程,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情感意义,语言诗意,想象奇特,借花喻自然规律与生命哲理。
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画线句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以“话语”为喻,通过“说出来—收回去—再说一遍”的循环,既描绘了花开花谢的自然现象,又隐喻生命在自然规律中周而复始的本质,将植物的物理周期升华为富有哲理的生命叙事,体现作者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诗意思考。
6.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文中第④段“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可知,作者对花的想象紧密依托生活场景:“礼品”源于人们以花传递情感的日常习惯,如用玫瑰表达爱意、康乃馨象征亲情;“婚礼的冠冕”对应现实中花在婚庆仪式里的装饰作用,花冠、捧花等成为幸福与神圣的象征;“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则取自殡葬文化中以花缅怀逝者的传统,如白菊、百合等寄托哀思。这三个比喻将花从自然物象转化为人类情感的载体,既体现花在人际互动、生命仪式、生死联结中的实际功能,又赋予其“情感使者”的诗意内涵,揭示自然与人文的深层关联。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①段“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以“说出来又收回去”的循环喻指花开花谢的自然规律;第②段“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将花比作“星星”,取其点缀绿茵如星辰闪烁的视觉特征;第③段“我是诸元素之女”将花比作“诸元素之女”,通过“冬孕育、春开放、夏成长、秋昏睡”的四季历程,强调花是自然元素孕育的产物;第④段将花比作“礼品”“冠冕”“祭献”,分别对应花在亲友交往、婚礼仪式、祭奠活动中的文化功能。这些比喻从自然属性与人文意义双重维度,构建了花作为自然言说者与人类情感媒介的丰富意象。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①段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以“说出来又收回去”的循环,暗指花开花谢的周期性;第③段将花称为“诸元素之女”,通过“冬孕育、春开放、夏成长、秋昏睡”的四季历程,展现花在自然元素作用下的生命循环。两者共同暗示了植物“花开花落、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花作为大自然的“话语”,其盛放与凋零是自然规律的具象表达;而作为“诸元素之女”,花的生命轨迹受季节更替、气候变迁等自然元素支配,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法则。
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文中第①段“我是大自然的话语”、第②段“我是星星”等句子,将花直接比作“话语”“星星”,属于比喻修辞,赋予花具体可感的形象;第③段“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以四季拟人化的动作(“孕育”“开放”“成长”“昏睡”)描述花的生命过程,第⑤段“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将晨风、群鸟赋予人的行为,属于拟人修辞,使自然元素具有人格化特征。此外,第④段“我是礼品,我是冠冕,我是祭献”以三个结构相似的分句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因此,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核心为前两者),通过奇特想象构建了花的诗意形象。
阅读三
相依为命 披星戴月 失之交臂
邵帅这句话说明他们母子相依为命、血浓于水表达了邵帅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这样写能造成悬念,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值得赞美,因为邵帅是一个孝敬母亲.坚强勇敢的阳光少年。
妈妈,感谢您赐给我生命,教育我成长只要您健康平安,我愿用一切去换,包括生命。 小小年纪,救母亲之举尽孝心,感恩之心惊天动地。
【解析】10.本题考查成语思路分析与延申。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出自:晋·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
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失之交臂: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出自:《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11.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理解。
“他骄傲地说:以前我身体里流的是妈妈的血,现在妈妈身体里流的是我的血!”这句话说明他们的血互相融合了,他们的爱也互相融合了。以前妈妈爱他,现在他爱妈妈,表达了邵帅对母亲的爱。
12.本题考查叙述方法分析。
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先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再写事情的经过、结果。让读者读完第一自然段就迫切的想知道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13.本题考查综合读写思路分析与延申。
注意抓住“儿子给相依为命的母亲献骨髓本来就是一件平常事”,可是这样的平常事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吧。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应该宣扬。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1)站在邵帅的角度,把邵帅的妈妈想象成自己的妈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
例如:妈妈,您放心,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儿子会好好孝顺您。
(2)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赞美邵帅的孝心,忍受痛苦为母亲捐献骨髓,中华民族的孝德得以传承。
例如:接受的是生活的挑战,奉献的是宝贵的孝心,唤醒的是人们的爱心。
阅读四
脱掉你的外套
指被老板辞退了或下岗了。 不得志,不如意。
小男孩甩甩手,嘟着嘴,失望地走了。
沾上油漆的外套 窘迫、失意的样子 心中失意的烦恼或失意的窘迫 青春靓丽、志气和尊严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祸害而不惊慌。无缘无故地被人冤枉或捉弄而不生气。
坦然面对,坚定应对失意或挫折,才能保持自己的志气和尊严。
【解析】15.略
16.略
17.略
18.略
19.略
20.文章告诉我们,要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困难,从本文主人公身上学到什么: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围绕这一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例如:考试没考好,同学嘲笑,自己怎样面对。
阅读五
总体布局
× ×
列数字 更具体地说明故宫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赞美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阅读第②段内容可知主要写故宫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
22.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1)第 ①段“有近六百年历史”和“有六百年的历史”的区别在于一个“近”字,说明了紫禁城的历史还不到六百年,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错误。
(2)第②段句中的四座城门的名字及所在方位需要我们对照片段内容“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判断。错误。
2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列数字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好处首先就是真实。
从“十米多”“七十二万平方米”“七十多座”等表示数字的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紫禁城建筑的宏大和雄伟。
24.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从最后一句“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中可以提取出故宫的建筑风格的特点,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故宫的赞美之情。
阅读六
25.以 折 竟 像
26.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27.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
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28.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25.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应该掌握常见词语的搭配形式。我们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牢固掌握常见词语的搭配形式及意义。
26.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
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①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②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③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27.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28.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知道,此文的尾句与题目形成照应关系,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