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乡愁余光中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到了台湾。
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走近余光中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这四节诗的安排按什么顺序?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时间顺序:“小时候”、
“长大后”、
“后 来”、
“现 在”。 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作者用了哪些物件来表达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些物件我们在诗歌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件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志。 小时候的邮票
长大后的船票
后 来的坟墓
现 在的海峡
它们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 小时候---母子之别---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夫妻之别---对妻子的思念后来---生死离别---对亡母的哀思现在---故土之别---对祖国的思念1、“浅浅的海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期盼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统一的期盼2、这首诗的主题是怎样逐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思乡之情推至到爱国之情。 这四种对象前,诗人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 、“一张” 、“一方” 、“一湾”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我们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如 。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示范: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母爱是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母爱是什么?请同学们调动你的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母爱。
试试你的文笔:拓展延伸乡 愁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自1949年起,几十年潮涨潮落,两岸同胞饱受亲人分离之苦,日日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时,也深情的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shāng,最深的乡愁。”
但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启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是呀,海峡割不断,血脉割不断,同为炎黄子孙,大家都有一颗爱国心,一颗中国心。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谢 谢 大 家﹗ 期 盼 祖 国 早 日 统 一乡愁(余光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本课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以“乡土情思”为核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3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想家的时候,缕缕的乡愁总是扯动人们心底最深的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播放视频歌曲《乡愁》(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补充(媒体示)(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到了台湾。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老师由一位学生朗读余光中的简介,老师重点指出诗歌创作背景---余光中,台湾诗人。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活动3【讲授】指导朗读
(采用录音范读,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2.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学会借助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学生和着音乐小声朗读,边读边注意节奏(多媒体示)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4. 齐读
活动4【讲授】品读欣赏
活动一:整体感知,学生独立思考,(多媒体出示问题)1.这四节诗的安排按什么顺序?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 来”、“现 在”。2.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作者用了哪些物件来表达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些物件我们在诗歌称之为“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件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二:学生合作探究,师评结合。(学生讨论回答,师展示)1.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 ,后来的坟墓现 ,现在的海峡,它们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小时候---母子之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之别---对妻子的思念后 来---生死离别---对亡母的哀思现 在---故土之别---对祖国的思念2.“浅浅的海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统一的期盼3.这首诗的主题是怎样逐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思乡之情推至到爱国之情4.乡愁是凝重,诗中却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者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活动三: 结合多媒体所示,师生共同寻找诗中的“美”(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我们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示范: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活动5【练习】拓展延伸
背诵本诗
活动6【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