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16:2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名著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写下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书中描写的人物主要有:师长(寿镜吾、藤野先生、阿长);朋友(范爱农);庸医陈莲河;妇人衍太太;还有一个“活无常”。其中寿镜吾、藤野先生、阿长给予了“小鲁迅”学习和生活上的关爱,让“大鲁迅”念念不忘。文中还表达了“大鲁迅”对范爱农的同情;同时用辛辣的笔墨表达了对陈莲和、衍太太等人的批判。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对“大鲁迅”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初步印象,但缺乏细致分析,深入思考。可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析他们在“小鲁迅”学习和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理解“大鲁迅”的情感。
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教材整本书阅读给出的指导是采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基于以上要求,本节导读课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浏览书本内容,从多角度将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归类;二,精读具体内容,全方位了解人物性格特征;三,跳读书中语句,掌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精读品析书中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浏览内容,人物归类
学生浏览《朝花夕拾》,说一说书中主要描写的人物,并按职业、作者的情感或自选角度将其归类。
预设:
职业(作者的情感):
老师(赞美):寿镜吾、藤野先生
保姆(怀念):阿长
医生(批判):陈莲河、名医
(知识分子)学监(同情):范爱农(后来失业)
家庭妇女(批判):衍太太
鬼(赞美):活无常
二、精读细节,了解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人物精读品析,从描写方法、事件等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展示要求:
(1)4人为一小组;
(2)2人朗读原句;
(3)2人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示例:寿镜吾
原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神态描写)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神态描写)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动作描写)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概述:以上句子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中,塑造了寿镜吾是一个和蔼、方正、质朴、博学、严谨又不失厚道的老先生形象。
藤野严九郎:
原句:(《藤野先生》)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外貌描写)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语言描写)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语言描写)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事件: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室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
概述:以上语句从对藤野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他对鲁迅所做的事件中,塑造了一个不拘小节、工作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关爱鲁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
阿长;
原句:(《阿长与<山海经>》)
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外貌描写)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动作描写)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没描写)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语言描写)
事件: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繁缛礼节、讲故事、买《山海经》
概述:以上语句从对阿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她对鲁迅所做的事件中,塑造了一个身份卑微、粗俗,对鲁迅非常关爱的保姆形象。
范爱农:
原句:(《范爱农》)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语言描写)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外貌描写)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语言描写)
事件:
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概述::以上语句从对范爱农的外貌、语言描写及他的结局中,塑造了一个革命前愤世嫉俗、追求革命;革命后深受迫害、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名医、陈莲河:
原文:(《父亲的病》)
“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事件)
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事件)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语言描写)
概述:以上语句从对名医、陈莲河的语言描写与事件中,塑造了延误任命的庸医形象,反映了中国旧社会医疗技术的落后。
衍太太:
原文:(《父亲的病》《琐记》)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语言描写)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语言描写)
事件:让“我”看黄色书;怂恿“我”和小孩子打旋子;散播“我”偷东西的谣言。
概述:以上语句从对衍太太的神态、语言描写及事件中,塑造了一个虚伪、恶毒、奸诈的妇人形象。
三、跳读书本,理解主旨
1.学生跳读书本,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预设:
示例:
寿镜吾: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词语)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情感:表达了“大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的尊敬。
藤野严九郎: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情感:表达了“大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佩与赞美,及深深的怀念之情。
阿长: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情感:表达了“大鲁迅”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欲扬先抑)
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情感:表达了“大鲁迅”对范爱农由觉得很可恶到同情及深深的怀念之情。
衍太太、陈莲河:用讽刺、幽默的话语进行批判。
2.书中还塑造了一个“鬼”——活无常,他是一个怎样的鬼?作者为什么写他?
预设:
活无常:
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情感:表达了“大鲁迅”对无常的赞美,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课堂小结
“小鲁迅”的成长岁月里也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普通孩子的成长,正如“大鲁迅”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书本让青少年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