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胡同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1、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
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看法。
德育目标:1、
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2新设计
1、制作课件,将检查同学预习情况的知识点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同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加大教学密度,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接受学生反馈,增强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
2、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在上课导入部分,我采取了情境导入法,提出带同学们去北京旅游,然后由同学上网,搜索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后引入本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了解胡同特点之后,学生上网获取北京老胡同的照片,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更深刻的了解胡同的建筑特点,体会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不是泛泛而谈。在文章最后,学生上网体会高楼大厦正在替代胡同四合院,新的意识也正在形成,逐渐替代了封闭、知足、保守、逆来顺受的思想。北京在发展,在前进,胡同的没落是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应高兴的和胡同及胡同文化告别。
多媒体参与教学,不是红花热闹图好看,而是真正优化了教学结构,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今天,和大家一块来到电脑室,想和大家一块去网上旅游,去哪呢?我们祖国的心脏----北京。请大家轻轻点击你手中的鼠标,搜索你最想去的景点。老师总结后导入:北京是历史古都,又是现代化的大城市。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如今许多外国游客来到北京,他们不去长城,不去故宫,也不去鸟巢、水立方,却坐着人力车到北京的小胡同转一转。这些不起眼的小胡同,为什么吸引了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去领略老北京胡同特有的文化底蕴。
活动2【讲授】二、新课讲解
1、了解作者简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字词、文章的结构)。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他曾在北京胡同中住了四十多年,对市井生活非常熟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2.
解题:
⑴从题目《胡同文化》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⑵北京胡同巷称胡同,始自公元720年前兴建的元大都制定的坊巷胡同制度。
3、研读课文
⑴课文1-4段,思考胡同的特点有哪些?(方法:抓关键字和关键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规模:不统一(4)数目:多
(5)环境:静
(学生网上搜索北京胡同照片,体会北京胡同特点)
⑵精读读课文6-12段
胡同文化特点:(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
瓦上霜)(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5)精义——忍,安份守己,逆来
顺受
⑶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
对胡同文化的没落:
(1)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网上了解北京现在的建筑情况)
教师小结: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4、品味语言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4)“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舍不得“挪窝儿”
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活动3【活动】品味语言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4)“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舍不得“挪窝儿”
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富于表现力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结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活动5【作业】五、课后作业
调查讨论:你怎样看待“胡同文化”与今天的“楼房文化”?
活动6【作业】六、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走向---正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名称---来源广
独门独院,不喜欢交往
规模---不统一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忍
数目----多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环境----静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