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胡同文化汪曾祺烟袋斜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6年~1948年当过教师。1962年被调回北京剧团当编剧。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汪先生对北京市民居非常熟悉,北京的胡同经他的描述,使人难以忘怀。
请同学们朗读1~4段。
思考: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 胡同特点:
1.形式,四方四正;
2.名称,各有来源;
3.规模、数量,大小不一、数不清;
4.作用,贯通大街的网络。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试问,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北京人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又将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
胡同文化内涵
1.封闭性:A封闭(舍不得挪窝,破家值万贯);B讲究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2.要求不高,易于满足(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
3.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4.倡“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何以产生文化?胡同和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胡同格局存在久了,对生活在胡同中的各种各样的人就产生了影响,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事原则,日久天长就形成了他们封闭、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于是胡同文化就形成了。
胡同方正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其思想意识,表现出封闭、不思反抗、逆来顺受的思想。 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胡同的前景如何? 面对日益衰败的胡同,汪老先生心里涌现出了什么感情?用文中原句说明。 这篇文章尤如一幅朴素的风俗画,向我们展示了北京胡同和居民的思想意识,即长期形成的北京胡同文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市的规划改革导致胡同的消失、胡同文化的没落,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改变。高楼大厦正在替代胡同四合院,新的意识也在形成,逐渐替代了封闭、知足、保守、逆来顺受的思想。北京在进步,在前进,中国也在进步,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