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U Reading for Writing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B1U Reading for Writing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高一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目标 1. Master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dvice letters and use over 3 sentence patterns. 掌握建议信基本结构,运用 3 种以上建议句型。 2.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ve culture of "polite suggestion-giving" and buil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理解 “礼貌提建议” 的交际文化,具备跨文化沟通意识。 3. Develop log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skill for personalized suggestions by analyzing model essays and discussing issues. 通过分析范文、讨论问题,发展逻辑思维与个性化建议的创新思维。 4.Improve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skill.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建议信 “三段式” 核心结构(开头:目的 + 共情;主体:分点建议 + 原因;结尾:祝愿); 掌握核心词汇和建议句型,能灵活运用逻辑连接词(First of all、Besides 等); 围绕 “沉迷短视频影响学习” 的情境,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教学难点: 把握 “礼貌提建议” 的语气,做到共情真诚,避免生硬说教; 结合具体情境设计个性化建议,而非空泛表述;( 在 80 词左右的篇幅内,实现要点完整、逻辑连贯。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基础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熟悉书信基本格式,但对 “建议信” 的专项结构和功能句型掌握不够系统。学生对 “沉迷短视频” 这一话题有切身体验,容易产生共鸣,可为写作提供真实素材。但在分析文本功能、提炼写作逻辑,以及用英语礼貌提建议方面,需要教师引导;部分学生存在词汇储备不足、句型运用单一的问题,需通过分层任务和范例模仿突破。
教学准备 教材与资料:整合课件中的范文、核心词汇表、建议句型清单、写作框架模板、评分表;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短视频素材)、小组任务单、互评记录表; 3. 预习任务:提前让学生阅读课件中 Adam 的求助信和 Susan 的回信,标注不认识的词汇,初步感知建议信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
导入(5 分钟) 1. 播放 1 分钟 “学生沉迷短视频耽误学习” 的情景短视频,提问:“If your friend Jack has this problem and asks for help, what will you do ”2. 展示 Jack 的求助信片段(课件素材),引导学生提炼核心问题:“Can’t help watching short videos and it affects study.”3. 引出课题:“Today we’ll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to help Jack.” 用真实情景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结合 Jack 的求助信明确写作任务,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 引入情景短视频,比单纯图片更具代入感;结合学生熟悉的 “短视频沉迷” 话题,降低情感距离,为后续共情表达铺垫。
文本结构分析(8 分钟) 1. 展示 Susan 的回信范文,发放 “结构拆解任务单”,小组合作完成:(1)标记范文的五大组成部分(日期、问候语、正文、结尾、签名);(2)将正文划分为 “开头 - 主体 - 结尾”,匹配功能(目的 + 共情、建议 + 原因、祝愿)。2. 全班核对答案,教师板书建议信 “三段式” 结构,强调逻辑衔接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合作拆解范文,让学生主动感知建议信的结构逻辑,为后续写作搭建框架。 设计 “结构拆解任务单”,将抽象结构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小组合作形式避免教师单向讲解,提升学生参与度。
句子功能与核心语言学习(10 分钟) 1. 逐句分析范文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识别功能:(1)共情句:“I understand quite well that you are anxious and feel terrible.”(2)建议句:“I recommend that you talk to your friend about his behaviour.”(3)原因句:“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line is unhealthy and makes it difficult to focus on study.”2. 汇总核心词汇和句型,发放 “语言工具包”(核心词汇 + 3 类句型清单),结合例句讲解用法(如 be addicted to 后接动名词)。3. 即时练习:用建议句型改写简单句子(如 “Set a time limit.”→“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set a time limit.”)。 聚焦文本中的功能句和核心语言,通过 “分析 - 汇总 - 练习” 的流程,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写作素材,突破语言表达难点。 设计 “语言工具包”,将词汇和句型分类整理,方便学生快速查阅使用;即时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避免 “学用脱节”。
小组讨论:构思个性化建议(7 分钟) 1. 发放小组任务单,围绕 “Jack 沉迷短视频影响学习” 的问题,完成:(1)提出 2 条以上具体建议(参考课件示例:设置时间限制、培养新爱好等);(2)用 “建议句型 + 原因” 的结构表达,记录在任务单上。2.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个性化建议(如 “Use app blockers”“Study with friends”)。3. 邀请 2-3 组分享成果,教师点评建议的可行性和句型运用的准确性。 通过小组讨论激活学生思维,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建议,确保建议具体可行;同时练习句型运用,为写作输出做好铺垫。 任务单明确 “建议 + 原因” 的输出要求,避免讨论流于形式;鼓励个性化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建议同质化。
写作实践与互评反馈(10 分钟) 1.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根据课件中的写作框架(开头和结尾已给出),写一封 80 词左右的建议信,要求覆盖三大要点。2. 互评环节:发放评分表,学生两人一组互评,重点关注内容要点、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标注优点和改进建议。3. 教师选取典型作文(优秀 + 待改进)进行全班点评,结合评分标准讲解提升方向。 让学生在真实写作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互评反馈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还能提升文本赏析能力。 采用 “学生互评 + 教师点评” 的双反馈模式,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评分表量化评价标准,让评价更客观公正。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修改作文初稿,根据互评和教师点评完善句型运用和逻辑衔接,提交终稿。2. 拓展作业:从课件提供的 3 个真实求助情境(如 “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孤独”)中选择一个,写一封建议信,运用本节课所学结构和句型。设计意图:1.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聚焦核心写作技能的提升;2. 拓展作业迁移知识,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建议信写作技巧;3. 通过真实情境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修改作文初稿,根据互评和教师点评完善句型运用和逻辑衔接,提交终稿。2. 拓展作业:从课件提供的 3 个真实求助情境(如 “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孤独”)中选择一个,写一封建议信,运用本节课所学结构和句型。设计意图:1.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聚焦核心写作技能的提升;2. 拓展作业迁移知识,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建议信写作技巧;3. 通过真实情境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写作实践与互评反馈(10 分钟) 1.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根据课件中的写作框架(开头和结尾已给出),写一封 80 词左右的建议信,要求覆盖三大要点。2. 互评环节:发放评分表,学生两人一组互评,重点关注内容要点、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标注优点和改进建议。3. 教师选取典型作文(优秀 + 待改进)进行全班点评,结合评分标准讲解提升。 让学生在真实写作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互评反馈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还能提升文本赏析能力。 采用 “学生互评 + 教师点评” 的双反馈模式,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评分表量化评价标准,让评价更客观公正。
板书设计:Unit1 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Structure(结构) 开头:Purpose(目的)+ Empathy(共情) 主体:Suggestions(建议)+ Reasons(原因)→ 用 First of all/Besides 衔接 结尾:Wishes(祝愿) 二、Key Language(核心语言) 词汇:be worried about, be addicted to, focus on 句型: 共情:I understand quite well that… 建议:I recommend that…; Why not…;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to… 祝愿:I sincerely hope that…
教学反思: 内容架构清晰:从信件类型判断、结构拆解,到逐句文本分析、文本结构梳理,再到实用表达提炼和作业布置,环节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系统学习建议信的相关知识。 互动性有体现: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句子层面分析文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 学情适配需优化: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文本分析中的部分问题可能有难度,课堂上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和指导不够。可提前预设分层问题,或在小组讨论时合理分组,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