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5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一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Unit5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高一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11-02 15: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B1U5 Reading and Thinking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高一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积累汉字文化相关词汇,掌握说明文的结构与表达,能准确分析《中国文字系统:连接过去与现在》这类说明文的内容。 文化意识:理解汉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习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 思维品质:梳理汉字发展的时间线,深入思考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逻辑分析与归纳能力。 学习能力:促进自主信息检索,提升阅读说明文时的快速归纳与深度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定义、对比等),理解汉字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 难点:深入分析汉字作为 “桥梁” 在连接古今、地域文化及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基础,对汉字的基本历史有初步了解,但对其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意义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知不足。在分析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梳理时间线与文化逻辑的关联上可能存在困难,需通过分层引导和案例分析帮助突破。
教学准备 教具:《中国文字系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本材料、汉字发展时间线图谱(包含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演变及关键时间节点事件)、说明文知识点梳理课件(说明顺序、方法、语言特征等)。 课前任务:让学生预习文本,收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汉字的演变故事,为课堂分享做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预测文本内容,把握段落主旨 1. 让学生观察标题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和图片(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文字等),预测文本内容。 2.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每个段落的主旨,如: 段落 1:汉字对中国文明的重要性 段落 2:汉字的起源 段落 3:古代汉字的发展 段落 4:汉字的统一作用 段落 5:汉字与中国过去的联系 段落 6:汉字的现状与国际影响 通过预测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培养快速阅读和归纳能力,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分析文体与结构,梳理时间线 1. 介绍说明性文体(Expository writing)的定义,让学生判断本文文体。 2. 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总分结构),即总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分述其重要性、起源、发展、统一作用、与过去的联系、现状及国际影响。 3. 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描述时间的词汇和短语(如 “at the beginning”“by the Shang Dynasty”“Over the years”“The Qin Dynasty”“modern times”“Today”),梳理汉字发展的时间线,明确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 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性文体的特点,理解文本结构,通过时间线梳理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和信息整合能力。
探究说明方法与语言特征,理解文化内涵 1. 分析文本使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列举不同时期的汉字形式、汉字在国际上的使用等)、定义(对汉字体系进行定义)、比较(不同时期汉字的比较、汉字与其他语言文字的比较等)。 2. 探讨文本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生动性体现,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 引导学生理解汉字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的文化意义,包括时间上连接古今文化传承、空间上统一不同文化区域、文化上帮助世界理解中国文化。 培养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总结与拓展,提升核心素养 1. 总结本文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积累文化相关词汇、理解汉字文化、梳理汉字发展时间线、促进自主信息搜索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教材选取本文的意图,即提高对汉字重要性的认识,为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到自豪。 3. 布置拓展任务,如让学生自主搜索更多关于汉字文化的信息,或撰写一篇关于汉字某一方面(如汉字书法)的说明性短文。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收获,深化对文本价值的理解,通过拓展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请阅读《中国茶文化:连接传统与现代》这篇拓展文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 作业要求 (1)认真研读文章内容,准确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核心知识点。 (2)填空题需结合文章信息和说明文术语精准作答;选择题要逐一分析选项,明确对错原因;段落主旨匹配题需理清各段落核心内容后再对应。 2. 作业设计意图 巩固课堂知识:通过阅读同类型的说明文章《中国茶文化: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如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进行实践运用,巩固课堂上关于说明性文体的核心知识点。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内容,准确理解文意,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说明性文本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文本的能力。 强化答题规范意识:作业要求学生选择答案要一分有据,明确对应原因,段落主旨匹配题需结合段落核心内容再对应,旨在强化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答题习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拓展文化视野:选择《中国茶文化:连接传统与现代》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拓展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素养,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说明文在传播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优点 内容设计全面性 从文本预测、段落主旨把握,到文体结构分析、说明方法探究,再到核心素养培养和教材意图解读,教学内容覆盖了阅读、文体知识、文化认知等多个维度,能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字系统:连接过去与现在》这篇文章。 核心素养培养针对性 针对语言能力,通过积累文化词汇、学习说明文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与文本分析能力;在文化意识方面,借助汉字文化的讲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思维品质上,梳理汉字发展时间线等活动,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与深度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方面,鼓励自主搜索信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活动层次性 教学活动从初步的文本感知,到深入的文体与结构分析,再到文化内涵探究与拓展,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教学不足 学生参与度差异 在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征的环节,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对 “准确性”“严谨性”“生动性” 的理解不够深入,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的知识接受障碍。 拓展任务落实度 布置的拓展任务如自主搜索汉字文化信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部分学生可能未充分完成,导致拓展学习的效果打了折扣。 改进措施 分层教学策略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更简洁、直观的学习任务,如通过举例对比(如不同说明方法的典型例句对比)帮助他们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开放性问题,如 “请再列举一种汉字体现文化传承的例子”,激发其深入思考。 优化任务反馈机制 针对拓展任务,可采用小组汇报、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确保拓展任务的落实,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