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2 15:2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习语文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书中的内容会左右我的情绪。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会为史铁生不知道那就是他与母亲永远的 ① (决 诀)别而伤怀;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我会为海伦·凯勒将截然不同的“杯”和“水”混为一谈而着急:阅读《散步》时,我会为作者一家人顺利解决了家庭内部的分 ② (歧 岐)而欣喜。
书中的内容还会引发我的好奇心。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很想知道:按住脊梁就可以喷出烟雾的斑蝥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识破机关的老和尚如何得到那能吸人脑髓的飞蜈蚣?寿镜吾老先生作为渊博的宿儒到底有多大的学问?
我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我还会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春》和《济南的冬天》,我在写作时也会试着写上一两个比喻、拟人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学《〈论语〉十二章》,我会将古人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学习中去。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我会试着用谦辞和敬辞去表达。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我会用里面的诗句“ ③ , ④ ”表达对朋友的惦念。
同学们,原来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学习语文,享受语文生活带来的乐趣吧!
1. 给发言稿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模样(mó) 脑髓(suí) B. 模样(mú) 脑髓(suǐ)
C. 模样(mú) 脑髓(suí) D. 模样(mó) 脑髓(suǐ)
2. 结合语境,在发言稿横线①②处填入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决 ②歧 B. ①决 ②岐
C. ①诀 ②歧 D. ①诀 ②岐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爸爸经常教导我,学习上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向老师求教,不耻下问。
B. 神农架原始森林人迹罕至,藤条虬枝交错,沟壑纵横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C. 奇险的华山堪称天下第一山,西峰绝壁,东峰日出,南峰奇松,北峰云雾,美不胜收。
D.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大潮下, 越来越多的铜仁人加入到“互联网+” 创业的大军中。
B. 前不久, 铜仁市举办了以“环游梵净, 纵横云海” 的主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 200 余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C. 铜仁市各区县新兴的“生态观光园” 不但有养生休闲居住功能, 反而能保持生态原貌。
D. 能不能切实提高铜仁市民的综合素质, 是成功创建文明铜仁的关键。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C.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D.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6.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 知识就一事无成。②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 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③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 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④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 现。⑤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A.⑤①③②④   B.①③②④⑤
C.⑤③①②④   D.①③⑤②④
7.在“走进《朝花夕拾》”的活动中,我们尝试做以下方面的探究。
人物形象 人名 性格 主要事件
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A_______ 善良质朴、麻木愚昧、诚实勤劳 过年,吃福橘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藤野先生 B_____ 给我修改笔记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C______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阴险势利 让我吃冰,却不让自己孩子吃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范爱农 懦弱、优柔寡断、不堪压力 D______
(1)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完成上面表格部分内容的填写。
(2)结合表格的内容,我们探究鲁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更有效地叙事写人。
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细心的我们不难发现,在诵读的古代优秀诗文中,有一些带有否定词的诗句,而且这些否定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如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想登高却无人送酒的惆怅、凄凉;否定词也有增加情感的作用,如李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不知笛声何起,愁思却在蔓延;李白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当否定词与反问句连用,那么情感愈加强烈,如《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是快乐学习的方法。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10、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②讱乎!”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选自司马迁《仲尼子弟列传》)
(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注释)①讱(rèn):谨慎。②得无:莫非,能不。
1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仁者其言也讱(_________)
②斯可谓之仁乎(_________)
③博学而笃志(_________)
④切问而近思(_________)
12.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牛多言而躁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曲肱而枕之
C.学而时习之 D.博学而笃志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君 子 不 忧 不 惧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15.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把握文章中的情感,不能一蹴而就。而对这么多的课文,要有所侧重,也要循序渐进。对于经典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春》,学习时就要放慢节奏,一字一句去体会。这样我们才能积累一定的情感分析技巧,然后运用这些技巧去解读其它文章。
②同时,也应该延续小学的学习,继续重视朗读。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要重读,以突出某些情感表达;有的内容要停连,以展现情绪的流动。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自觉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对情感的把握很微妙,但很奏效。
③最后,还得付诸“语文的实践”——其实就是写作训练。把积累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创作上,才能真正做到对语言的掌握,否则所有的技巧都是“死”的东西,无法真正有收获。
材料二:
①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②一、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不深刻
③学生普遍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认为古诗词难懂、不实用。这不仅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④因此,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词语易懂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从美的角度详细解析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⑤二、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不深入
⑥古诗词使用的是古汉语,用词、语法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⑦因此,老师要更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对照法,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比,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翻译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古汉语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三:
16.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 )
A.从所涉内容和遣词造句来看,【材料一】的写作对象更可能是教育工作者,而【材料二】的写作对象更可能是学生。
B.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作者的情感起伏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其使用的语言上,这是朗读教学法的合理性来源之一。
C.【材料三】表格中的前三栏可以归结为“学习的兴趣”,从中可以得到结论:不少同学对语文的喜爱还相对浮于表面。
D.三则材料都与语文学习这一话题息息相关,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能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
17.简述【材料三】所传达的主要信息。
18.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延同学,面对初中以来那么多首古诗,一直以来无法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作为他的好朋友,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他提出三条建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约
谢冕
① 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冒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 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注: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19.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心疼”“心醉”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0.在第⑦段中,作者要“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对此文中有明确的交代。请找到这个句子并摘录下来。

21.第①段中“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 “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22.作者以“槐花约”为题有何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写作
23.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亲切的问候开启了你孜孜不倦的求学之旅;“老师,我来!”活动中主动请缨开启了你勇敢的担当;“各就各位,预备——跑!”赛场上的一声发令开启了你顽强的拼搏;“铃——”选修课的清脆铃声开启了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短短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事情,“开启”了你多姿多彩的中学时光?你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体会感悟呢?请以“开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
答案
1、B 2.C 3.A 4.A 5.B 6.A 7.(1)A.阿长 B.示例:治学严谨、热情诚恳、正直、没有民族偏见 C.衍太太 D.示例:同乡会争执
(2)鲁迅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叙事写人。写藤野先生、范爱农的外貌时,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8.①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②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③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C
10、《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11. 仁德 这 坚定 恳切
12.D
13.君 子 / 不 忧 不 惧
14.(1)自我反省,内心无愧,有什么忧愁,有什么畏惧的呢!(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15.甲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说话小心谨慎,不急不躁,言行一致;乙文要求得“仁”,就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提高修养。
16.A 17.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考试的压力和家长的要求,只有三成左右学生有着主动学习的兴趣,可见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18.①首先要培养古诗学习的兴趣,感受古诗词中的美和文化内涵;②其次要理解清楚诗句的含义,疏通字句;③第三要有所侧重,也要循序渐进,可以先挑选经典的篇章进行慢慢的体会,然后举一反三;④最后要注重朗读,以此把握作者行文中的思想感情。
19、不能。“心疼”是疼爱、喜爱的意思,“心醉”是因喜极而陶醉的意思。中天门的槐花开的艳丽、灿烂,既侠肝义胆又柔情似水,与别处的槐花不同,故而让人喜爱不已。槐花因“我”的到来而香飘满山、沁人心脾,让“我”对槐花的喜爱达到“心醉”的状态,故而不能互换。
20、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21、相同点是:两句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槐花的灵性。不同点是:“你开了,我就来了!强调“我”坚守槐花之约的承诺。“我来了,你就开了“强调槐花也在等待我的到来“我”来到,槐花才开放,突出了槐花的有信、有情、有爱,是齐鲁大地上的情义之花,以此表达对槐花的感激之情。
22、①槐花之约。作者对泰山槐花情有独钟观赏槐花是践行十年之约。②是延续朝圣之约(或登山之约)。泰山是风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登泰山是阅读华夏文明史,是朝圣中华文明。③友情之约。作者本次看槐花是赴朋友之约。看槐花的经历让作者结交了很多泰山的儒雅朋友。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